标签:
文化 |
书法家部分
◎
林志良潜习书法,并不局限于哪门哪派,这让他既博采众长又突破传统,甲金篆隶楷草行,信手拈来皆成字。
他为朋友写字,从不开口要钱,当然,出于商业目的送给他的润笔费,他也不会拒绝,但转手就送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手里。2003年,林志良举办个人书法展,有人出价十万元买走了部分作品,当时恰逢同安实验小学百年校庆,他就把这些钱捐给了母校。2007年,他的两幅榜书作品拍卖了十一万元,他又把这些钱捐给了大帽山小学。
林志良的作息时间与众不同:凌晨两点到四点是他潜习书法的黄金时段,然后一觉睡到中午,起床后礼佛、坐禅、用餐。下午四点至六点与朋友聊天泡茶。一到晚上,酷爱音乐的他喜欢和家人、朋友一起唱歌娱乐,放松身心。
现在,林志良把主要精力用在了书写一部大型佛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上,并已写了两千多米长,预计还要两年才能写完。到时候,这部佛经作品将有五千多米长。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林志良坦然一笑:“每天都在书写,于是每天都能接触佛的世界,就像古人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人的心灵也会因此得到净化。”
林志良计划在国内外举办十场个人书法展,把卖掉作品所得的钱,捐给贫困地区的希望小学。
◎
提起书画艺术,人们自然会想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厦门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谢水墨先生。
这位罗丹门下的得意弟子,以其豪放、大气、飘逸洒脱、美而不俗的书法风格,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著名书法大师沈鹏评价他的作品:“书气甚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过多年的揣摩、领悟,谢水墨深深地懂得:书法的大气、凝重,得益于广博的涉猎和不懈的探求。只有做到古今融汇、文理交叉,才能孕育出大气象的书法。于是,他的业余时间,除了练字,便是读帖,上至商周秦汉魏晋六朝,下及宋元明清。在学习的道路上,他像一位虔诚的朝圣者,心无旁骛地迈向生命中的艺术圣殿。
经过数十年的潜心修炼,谢水墨逐渐形成了自己笔力遒劲、线条灵动、结体严谨的书法风格。
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北京著名的荣宝斋就特约收藏了谢水墨的三幅书法作品。近年来,他的作品更是屡屡获奖,并有大量作品流传海外,为鉴赏家、收藏家及知名人士所珍爱。此外,他还多次应邀到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讲学交流或举办个人书画展。他的个人传略及作品,被收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等多种典籍,台湾、香港、澳门及东南亚数家重要华文报刊更是以整版图文对其进行推介。
◎
许培坤从小就酷爱书法艺术。
年轻时,他拜大书法家罗丹为师。也许是看到后生可为,罗丹把自己平生感悟的看家笔法,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他。在罗丹的指导下,许培坤的书法进步很大。这一段时间,他还广泛接触了颜真卿、柳公权、怀素、朱熹等历代名家的法帖,一遍又一遍地临摹、比较,从中吸取了丰富的滋养。
艺术贵在创新。许培坤决心独辟蹊径,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书法道路。他有时挥毫泼墨,奋笔疾书;有时苦思冥想,殚精竭虑。他会因为写了一个好字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为写不好某些笔划而愁眉紧锁。有一次,他到朋友家做客,因心里还在琢磨创新字体的事,便用手蘸着茶水在桌上不停地写着,以至朋友招呼了好几遍,他都浑然不觉。
天道酬勤,经过多年的探索,许培坤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他笔下的行书,骨力遒劲,结构严谨,在峻峭中见稳健,于朴拙中显灵气,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这种新颖的字体一问世,就以其独有的美感特性,迅速引起了书法界人士的强烈反响。他的作品多次被选送参加全国性展览,大获好评,许多广告商、印务商更是纷纷上门求字、订单。大家都称这种字体为“培坤体”。
面对物欲横流、虚名盛行的大千世界,许培坤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而对于书法艺术,他却永远痴心不改。
◎
陈又新对书法的热爱很纯粹:因为爱,所以写,并且走到哪儿就写到哪儿。书友们送给他一个雅号——“心闲老农”。
靠收购破烂为生的他,生活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平时习字,从不轻易浪费一张纸、一滴墨,就连惟一的一支毛笔,也是几年前朋友赠送的。
值得一提的是,生活的艰辛,使得陈又新经常连阴雨天也要踩着泥泞出门。然而,无论在多么艰难的生活状态中,他都没有放弃过对书法的追求。一有空闲,他就用毛笔蘸上清水,趴在家里的砖地上,专心致志地练起字来,经常一写就是几个钟头。白天蹬车走街串巷的劳累,都在此时烟消云散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人的可贵之处,在于身处逆境还能振作奋起,遭遇挫折而不灰心丧气。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凭着对书法艺术的不倦追求,陈又新的笔歌墨舞一定会更加精彩。正如他所说的,生活可以随遇而安,艺术却要往更高的方向发展。
◎
他,十九岁的时候,就举办了个人书法展览,开创了厦门市在校学生举办个人书法展览的先河;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就获得了近十次全国性书画大赛的一等奖。
这个人,便是青年书法家陈永富。
1993年,陈永富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厦门师范学校。在刘丽斐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先从郑文公碑入手,后来又系统地对二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大家的碑帖逐一进行临摹。有时,为了写好一撇一捺,他不惜从晚自修后练习到凌晨一、二点。在厦门师范学校的三年里,几乎每个晚上,他都是最后一个回宿舍休息的。
毕业后,陈永富成了一名小学教师。教学之余,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书法艺术上。有一次,他在朋友家看到一本张猛龙的碑帖,爱不释手,但这位朋友也喜欢张猛龙的书法,天天临习不辍。陈永富提出借阅一晚,隔天归还。回家后,陈永富从下午一直临习到深夜。朋友被他这种好学的精神折服了,于是答应多借给他一天。
陈永富书写的行书大字,有郑文公碑的影子,传统率真,骨力遒劲,雄健豪迈。而他笔下的蝇头小楷,方寸之间竟能容纳唐诗百首,古雅清新,飘逸灵秀,堪称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