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不用别人称量自己

标签:
财富选择比较心态得失幸福杂谈 |
分类: 生活随笔 |
世界名画《死神和少女》奥-席勒
幸福是不用别人称量自己
一天,一个青年在路上不小心遇到了上帝。
上帝对青年说:“无论你有什么样的愿望,我都可以满足你。”
青年听了,内心狂喜,立即在头脑中快速地盘算着,什么东西是自己最想要的。
可上帝接着说:“但是还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你每当实现一个愿望,你的邻居就会得到这个愿望的两份。”
青年细一想:如果我要一座房子,他就会有两座房子。如果我要一袋金子,他就会有两袋金子。如果我要一个美女,他就会拥有两个美女…… 他越想内心越不平衡,不行!他决不能让这样不公平的事情发生!
最后他说:“上帝,请把我的眼睛挖掉一只吧!”
这是一个杜撰的故事,却有相当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在笑过之后很能引发人们的思索,富有很深的哲理。
读罢这个故事,第一个感觉是这青年嫉妒心太强,由于心理上产生强烈的不平衡感瞬间失去理智,促使他做出了损人不利已的选择。但是,认真地换位思考一下,把那个青年换成自己,将作如何选择呢?实事求是地说,这的确是个困难的选择。
这个故事说明,财富的不断增加,并不必然给人带来幸福。
我们试想,把一个人放在一个封闭的孤岛上,当他用自己的双手不断地创造财富,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他的心情定会不断地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而在相同情况下,把他放在尘世间,只要他看到别人家比自己的财富多上很多倍,他的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就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去了。这便是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心态吧。这种心态是人性的一个固有弱点,“我可以不计较自己挣了多少钱,但我绝不容忍坐在自己对面的人每月比我多拿几块钱。”细想,在现实生活中,你、我可能都是这样的人。
为什么同样情况下,会有幸福和不幸两种结果呢?
很显然,幸福来自自我的满足,不幸则来自与外界的比较。这种比较,好比把自己放在一张翘翘板上,用别人的重量来称量自己,这种称量大多很难称得顺心如意,特别是我们往往盯住那些重量级的人物来称量自己,失去平衡就成为必然的结果。身体保持不了平衡一定会摔跤,心理保持不了平衡那一刻痛苦和失落必会来临。
这个喜欢比较的弱点是导致人类不幸的大敌,嫉妒、怀疑、愤怒等对身体健康有害的情绪正是由此而生。
人类在消除不了的比较心理面前,需要一种理性的思考,将目光多放在自身的需求上,而不是过多地放在对他人的盲目羡慕上,毕竟财富并不是取得幸福的决定因素。有人早已研究过,这世界上最容易幸福的人虽然不是穷人,但更不是那些巨富,而是那些温饱之上的小康人家——“在物质上得到基本的满足后,金钱对幸福的作用就不是重要的了”。
放平心态,是走向幸福必须持有的法则。如果理性地做到了这一点,那个青年也许就可以自如地选择自己想要的,而不必理会邻居获得了多少,更不会因嫉妒选择共同毁灭。理性地想一想,那本是与自己今后的幸福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事情。
放眼一望,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大部分人都不是饿死的,而是气死的。
但在这个故事里,我更觉得上帝不公平。上帝是最了解我们人类弱点的,他实在不该在同等条件下,让两个人的所得差距如此巨大。可见,不遵名分、不按规矩分配社会财富,这种制度本身的不均衡是悲剧的根源。
我又一想,也许上帝不过是用这个方式来考验我们罢了,因为人世间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绝对的公平恰恰是对有能力、有干劲的人的不公平。生活中的公平与否也绝不该来自于我们哪个人的主观臆想。自我的判断是否正确,往往是很值得商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