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名画《猎狮》法-韦尔内
也谈宁折不弯
宁折不弯这个词,与大义凛然和从容不迫等词语一样,是个褒义词。意思多半是:头可断,血可流,宁死不能屈。
但凡是褒义词,都在历久的时光中,得到人们内心深处的极大认同,潜意识中是作为一种行为取向和人生准则的。
一些人为了自比耿直清高,常常自诩为:“我是个宁折不弯的人。”我们形容一个人多么的坚韧,也多用这个词来形容,似乎不屈的个性是人性中最应崇尚的品质了。小时候,我看到老电影中革命战士昂着高贵的头颅、带着豪迈的表情迈向刑场、英勇就义的时候,不禁为那种大无畏的气概深深折服,有时还会陷入少年飘飘然的幻想,幻想自己就象那英雄一样,目光蔑视一切,鼻息轻轻一哼,谁也不能将我击跨……
虽然一回到现实,妈妈一瞪眼睛,我立刻就变成了小老鼠了。
那以后我一直没怎么硬气起来。一来生活中没有遇到值得我将自己折断的东西。二来许多跟这种意思相反的暗示也不断地侵袭着我,什么“卧薪尝胆”啦,什么“人在屋檐下,怎敢不低头”啦,“识时务者为俊杰”啦,“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啦等等,这些做法,似乎最后比宁折不弯还要有力量,结果还要圆满。渐渐地,我对宁折不弯的崇拜就有所淡化了。
在这个思想解放的时代,没有什么是不可以重视审视的。就象你仔细查看一位美女的脸,就会发现原来美女也是有雀斑的。宁折不弯这个词,细想原来也并不象我们习惯的那样值得无限敬仰。
随着对自然界的进一步认识,我发现自然界并不崇尚宁折不弯。有棱角的东西,总是被岁月打磨得浑圆,象那海边的小石头一样光溜溜的。古代文人总是用竹子比喻气节,但你观察后发现,竹子在下雪后也会被压得颤微微的,低下它高贵的头。人们虽折不断它的茎,可是用火烤一烤,它居然也是随你的性子,想弯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看来,挺拔的竹子也禁不住那自然的严刑“烤”打,在承受不了和难以招架的时候,也就不那么坚持了。
竹子的“卑躬屈膝”,似乎也并不是那么招人鄙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恰恰是它积极地适应生存环境的一个体现,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成为竹子,而不是宁肯不做竹子。不只是植物表现了这样坚韧的特质,就是动物也是一样,深海里的鱼儿,原本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视力也是很好的,但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它们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视力,然后进化为更为敏锐的触觉器官,坚强地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了下来。试想如果它们当初宁折不弯地坚持做原来的自己,后果肯定是种族的灭绝了。
常常有朋友跟我做这样的抱怨,他们说自己是直来直去的人,说话办事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不会拐弯抹角,更不会察言观色和溜须拍马,也不想做那样的人。在我看来,其实这种态度本质上是一种自我否定,与破罐子破摔没什么两样。固持已见是人类原有的弱点,不必做任何努力就能做到。而根据环境改变自我,不断地适应社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挑战。前述那等宣言,在我看来无疑于以另外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宣布了自己的失败。社会是复杂的,就象天气是多变的。冬季来临我们不得不穿上棉衣御寒,雷雨交加我们不得不带上雨具,沙尘来了我们不得不戴上眼镜和口罩,我们难道需要摆出一副愚蠢的架式,说自己不为严冬和风雨屈服,不知天高地厚地跟它们一番艰苦卓绝的斗争?那又是何苦呢。大千世界,滚滚红尘,历史每一分钟都在书写着不同的文字,可我们却要坚持做原来的自我,保持什么宁折不弯的气节,我们难道还不如那不会说话却会思想的植物和动物么。
我的一位密友曾对我说:“不要让领导去适应你,而应该你去适应领导。”这句话给了我极为深刻的印象。人的脾气和秉性是各种各样的,身边的爱人、同事、领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未必都会顺我们的心,合我们的意。怎么办?是宁折不弯,还是努力去适应他们?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舍弃合作的机会,就等于抛弃了自己。郁郁不得志不会给人成就感和幸福感,只有被环境所融入才会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且人们在摆正心态后会发现,我们原来想去讨厌的人,并不是那么的惹人讨厌。我们只要把思想上的包袱扔掉,就等于同时把自己的快乐拣了起来。不再与环境格格不入,不再陷入与自己思想的矛盾困惑之中。
我常常想起一些文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话,乍一看,似乎很有些傲骨,但现在细想来,实在不能为之称道,难道自己快饿死了,还不肯为他人的施舍道一声谢,掬一个躬,这是哪门子的志气哟!
宁折不弯,总是一种傲然的形象,笔者无意于全盘否定它。但我想,如果说宁折不弯是一种坚忍,努力适应社会则是更大意义上的坚忍,后者对人的考验更为严峻,也将会使人有更大的作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