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拥 抱
未 来
作者留言:职场宫心计,不是别出心裁,学到几招秘笈,便可驰骋职场,具备必备的技能和素质,轻松应对各种“险情”。很多单位要求人员有工作经验,说白了是要人员“懂事”,包括各种潜规则。

职场中,在会议上发言,说起来是小事一桩,却长期遇到,无法回避,一旦稍有不慎,处理不当,就会后悔不及,无法挽回,后果极为严重。
会议、文件、材料是职场中最常见的三项工作。大凡混迹在职场的人,参加会议发言是一门必修课。其中的学问颇为深奥,如果不熟悉这中间的暗门,必然会招致领导的冷落和厌恶,被戴上不知深浅、不懂规矩的帽子。轻则不被领导喜欢,不被重视和重用;重则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被恶意“驱逐出境”,调整调离工作岗位或丢官罢职,被剥夺了参加会议的权利。
参加会议,如果你不是主要领导或会议主持人,发言一定要慎之又慎,察言观色,不要轻易表态,不能抢镜头,不能出风头。对会议讨论的内容,聪明的人,大致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招式:
一是巧妙随声附和。称赞讨论的内容好,谋划得深,站位高,符合实际,切实可行。主要是进行烧火帮忙。但不要太过,让人觉得是有意吹捧,有意唱高调,做到不留痕迹。如果说的太过,拔得太高,一方面会让人觉得刺耳,会被认为是捧臭脚;另一方面会让人误解是讽刺挖苦,不是真心赞同,真心拥护。结果会使主持人不高兴,也会遭到其他与会人员的冷眼,还会遭遇“猪八戒照镜子”两面不够人的尴尬,显得不成熟、不老练,被视为职场中的另类一族。
刘某、50多岁、个子不高、有些秃顶,担任区委副书记职务。一双大眼睛贼溜乱转,为人鬼精鬼精的,是职场中的老金刚道,圆滑透顶。每次在会议上发言,都是肯定的言语。既幽默又巧妙,常常让大家哈哈大笑。主要领导虽然嘴上说:“真会说话,你真不得罪人。”心里却很喜欢他,对他充分信任和赏识,大胆地授权给他。他在主要领导面前很吃得开,他提出的意见和想法,大多数都能得到主要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实实在在地成为主要领导面前的红人。
二是在枝节方面提出小建议。有意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积极参与。但不能在大的方面、在根本问题上,提出反对意见。特别是不能否定讨论内容里的框架性的东西。既然会议的内容能够提到会议上讨论,就已得到主管和主要领导的同意,有的就是主要领导的提议。如果你持反对意见,就意味着否定主管和主要领导的意见,会被归类于反对者。虽然建议可行,用心良苦,却效果不佳,不仅不被采纳,还会让人讨厌,招致忌恨。对于一些小的建议,主要领导大多很愿意接受采纳,显示自己的民主作风,会乐呵呵地予以肯定,用来创造和谐的气氛。这种招式自然会使自己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遇到有份量的人出面解释,就不应该再继续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能盯住不放,盯住不让 。不然就会成为别人眼中不识好歹的“犟驴”,遭人白眼。
魏某、40多岁,担任一家国有钢铁公司的副总经理。分管供应和销售工作,实权很大。为人耿直实在,说话不会拐弯抹角,显得尖刻生硬。在会议上,常常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有时还很犟,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甚至有时跟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争论。日子久了,被认为是骄傲自满,对领导“大不敬”,引起公司两位老总的不满。在他们的建议下,被踢出公司,他被调到另一家较小的公司,仍然担任副总经理。既没有被提拔,也没有被重用,且让他分管设备维修,权势大不如从前。

三是表示支持不发言。在看不清和弄不懂讨论内容或问题过于敏感的时候,采取这种招式颇为高明,让人觉得不是障碍,同时,又显得高不可测。似乎什么都懂,什么都明白就是不说。不会因为不懂草率表态露出破绽,丢人现眼;也不会遭人厌恶,让人不高兴。能够使自己始终处于有利的地位,不被人攻击。如果有人再三要求或请求你发言,可以用不了解情况、研究不深等谦虚的言语推托或敷衍过去。这种招式不能长时间使用,假如在会议上总是一言不发,会被主要领导认为有抵触情绪,或是胸无主张,没有见解和思路,被人看作无关紧要,参加不参加无所谓,被人轻视,被人看不起。时间久了,造成评价上的误差,在工作圈内形成能力不行的舆论,给自己的工作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
林某、55岁、担任市政府副市长职务。工作中过分谨小慎微,生怕在会议上发言得罪人。一个时期,在政府常务会议上经常一言不发。在他自鸣得意的时候,在年终考核时,该市主要领导提出,林某没有能力,工作提不出想法,没有思路,没有道道,每次开会一言不发,有抵触情绪。在主要领导建议下,林某被以年龄大为由,调整到市政协担任副主席。

与上述三种招式相反,一些职场上的愣头青,由于不懂其中的潜规则,在会议上轻易表态,有时不懂装懂,夸夸其谈。好像是显示自己有能力、有水平,结果则是得不偿失。由于提反对意见过大过多,会让顶头上司心怀不满,失去信任;不懂乱说,会让人看笑话,被人看成二百五,被人看不起。在会议上发言不老道,失分过多,会影响自己的整体形象,会影响到主要领导对自己的看法,跌倒在这些潜规则上,给自身的前途命运带来不利的发展结果,的确是不值得。脚上的泡是自己走出来的,有些人不明事理,还在抱怨对自己不公平,实在是太过于幼稚,犯了职场中的“幼稚病”,自食其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