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活出最佳状态 |
我持续地对鹿道森感兴趣,一方面出于自己做心理治疗的职业习惯,一方面也想更深地认识自己。任何人都是我的镜子,尤其是那些有独特个性的人。连续看了几天他的微博,以及与他密切相关的一些人的微博,我现在简单来一个总结,并谈谈我的猜想。从他们身上,我能够越来越看清楚自己。例如,我也遭受过重大的事业与感情的挫折,我为什么就没有自尽呢?
自尽者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婴儿期。在出生后,母亲与婴儿如何互动,至关重要。一出生后,婴儿的生存需要无条件地得到满足,包括吃奶、排泄、冷暖以及身体上的各种各样的不适等,如果母亲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及时地去满足,甚至表现出不耐烦甚至情绪,婴儿就会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埋下不满的种子。婴儿的哭闹有各种各样的哭闹,这是他们表达自己的不舒服、不满甚至攻击性的方式,这需要母亲去识别,去通心。如果母亲对之感到烦躁,无视婴儿的表达和需求,甚至攻击、压制婴儿,那么婴儿的心理情结便开始形成。婴儿哪里有力量反抗自己的母亲?他们只能给把自己的攻击性压抑下去,如此,才能够继续寻求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的满足,潜意识里想要攻击,但现实层面又不能够,如此便构成一个内在的纠结,即心理情结。这种心理情结在长大之后的外在表现是自卑、自我价值低下、不配得感、卑微感、孤独、讨好他人等。一部分的婴儿到了青春期,往往仍然不敢逆反,或者其逆反期延后。再进一步长大,进入社会,进入婚恋年纪之后,在两性关系上也要出大问题,遇到自己喜欢的女性(从与鹿道森有联系的的某些女性的微博,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其有关的线索。),不敢大胆追求,不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爱欲,怀疑他人对自己的感情,由于孤独、幻想多,形成不切实际的完美主义等。——有某女性反映,在他需要用手去拉她一把,他用袖子盖住手,连手都不直接碰。在婴儿期就缺爱的人,长大后在事业上则容易缺乏自信,总担心他人不肯定、认同、欣赏自己。
他们长大以后,往往无法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攻击性和爱欲,只有自我攻击,以及自恋。自我攻击越深,越容易自残,自恋越深,越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
蓄之既久,其发必然猛烈。一有什么导火线,他们就有可能选择极端的自尽的方式表达攻击性,以死明志,否定这个令人失望的人际关系和世界。
至于鹿道森的自尽,是不是就是这样,没有调查,不能够妄言。但事业受挫,感情无望,是两大原因,可以明显地从其微博上找到一定证据。
(鹿道森最美的作品之一。)
(鹿道森受庄子“庄周梦蝶”影响创作的最富有灵气的作品之一。他手端一个没有鱼的但有一些水的鱼缸。背后的屏幕上,有一条鱼的投影,但似乎没有水。在现实中没有真实的鱼,如果有,也只能够在鱼缸中。到底是屏幕上的鱼更加真实,还是自己的想象?他意愿想象自己在那没有鱼的鱼缸中吗?但空间那么小,水那么少。难道他最后投进大海,是想变成一条真实的、自由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