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哪儿逃,能摆脱身内的不幸?
即使漂流到越来越遥远的地方,
不论逃到哪里,它还是缠身,
这毒害着生命的恶魔似的思想。
然而人们还在虚假的欢乐里沉睡,
我所厌绝的他们都感到够味;
呵!愿他们在好梦里多留几天,
不要像我般苏醒梦回!
以上是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诗作。这首诗所言的“身内的不幸”是指什么呢?拜伦个性独特,自由不羁,热情奔放。他所谓“身内的不幸”,应该是指他对于当时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纠缠、冲突的觉察、厌倦,以及所引起的内心的痛苦。通心理论认为,凡我们外部的人际关系有一个纠缠,我们的内心就有一个纠结。所以拜伦所写:
即使漂流到越来越遥远的地方,
不论逃到哪里,它还是缠身……
外在的客体(例如某人)虽然已经不在眼前,但这个客体留给我们的印记、认知、情绪,仍然在我们的内心,也就是说,我们关于他有一个对应的内在的客体,仍然在我们内心,挥之不去。他也就是我们的一个心理情结。
拜伦说怎样来面对他的这种痛苦和不舒服呢?正是通过写诗,让自己的感觉艺术化,让痛苦得到宣泄。他接着愤世嫉俗地写道:
然而人们还在虚假的欢乐里沉睡,
我所厌绝的他们都感到够味;
大凡有真诚才有诗意。拜伦表达了不愿意随波逐流的愿望。屈原的《离骚》也是一首分离的诗歌,就像屈原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一样,他的“苏醒梦回”可以看成是“出离心”的雏形。他们通过与众人划清界限,得到一种新的自我认同和快感。
所谓“
出离心”,原是佛教词汇。有人在百度百科上解释:“为解脱轮回苦,灭尽诸烦恼(再简单点就是:离苦得乐)之意,出离心基本上是希望从娑婆世界的苦海中解脱出来。娑婆世界被称为苦海是因为它有存有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生命体,并且含有有情的生命和无情的器世间,从佛陀的谛观,三界的众生都感受到苦,所以在他开悟后第一次的转法轮时就讲述四圣谛法。”——简单说就是“离苦得乐”之心吧。
我不知道这个概念出自哪里,原文是什么意思,但我感觉汉传佛教“出离心”这个“出离”用得很有深意。
全人心理学也使用这个概念,但赋予了似乎更生动的含义,更多地是从在真心追求成长的情况下,对于已经有的人际关系的态度。
“出离心”可以看成是属于成长意识。我们要成长,要解放自己的潜能,必须处理自己的烦恼、心结。或者说,我们要活得更加自在,必须有意识地成长、解放潜能。
我们的心结中最重要的是原生家庭形成的心结,包括与父母、兄弟姐妹的关系的心结。在新生家庭,即与配偶、孩子关系的心结的重要性要次之。
现代的心理咨询已经完全可以解决古人们无法释怀的痛苦。——我在工作坊和个体咨询中发现,当事人在接受心理辅导期间,为了更好地成长,与家人、配偶先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必要的。
也就是说,那些亲密关系的纠缠,是形成心理情结的原因。成长不是一次完成的,如果当事人的能量还没有解放,没有增加到一定程度,即使经过了处理,会被拉回去一些。因为一次不可能处理完所有的问题。或者这样来解释:每一次的处理,都会让当事人的觉察力增加,从而觉察到以前觉察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本来就是存在的,但由于以前麻木,而没有感觉。
保持适当的距离包括:
1、分开居住;
2、控制交往次数;
3、避免交往冲突。
……
保持到时候合适?直到真正能够通心的时候。不能够通心,宁可保持沉默。因为沉默至少可以少一些纠缠。
在此之前,应该把成长放在第一位。保证成长的时间和条件。
大数人经过处理后,都会好很多。以全人心理学工作坊为例,有的案例甚至过了两年才做第二次个案。
这是由于做个案扩大了舒适区,当事人忘记了,忽视了继续成长的必要。
出离心是不容易的。因为独立意味着减少依赖。不少人都有一种习惯性的懦弱,不敢承担自己的命运。但走向独立,学会通心是唯一的道路。
暂时的疏远是为了真正的、真诚的亲密。那些以种种借口黏在一起,不保持一定独立性,实际上是分离的恐惧,失去依赖的恐惧。
在工作坊上,我常常打一个比喻:几个人都溺水,在水中紧紧抱在一起。大家在一起即使还可以苟延残喘,早晚会被淹死。如果您要帮助他们,如何帮助?先帮助一个人。把他从他们分离开,解救上岸,使他强大,再救另外的。或者在他强大后,让他去救。
https://i01piccdn.sogoucdn.com/f30ba2cc119f19d5
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