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温尼科特传》有感

(2021-05-21 21:54:17)
分类: 与大师们通心

《温尼科特传》有感

 

读一本书有时候先读读一些序言或者评论不无好处如果是一本好书总有几位先睹为快者他们如果为该书写点东西常常会有一定真知灼见至少一些火花这会你读该书尽快地抓住其精髓至少是某些要点是大有益处的

我读温尼科特传就是这样前几天我就曾奇峰先生写的推荐序中的一段重要的话为线索探讨了温尼科特的“足够好的妈妈”这一关键概念现在我准备就武志红先生的推荐序中的一些思想发表一些初步感想

武志红先生指出他对温尼科特的看法经历了一个变化原来以为“这是一位人格相对毕竟健康特别强调爱的阳光的治疗师读了该传记才发现温尼科特关于婴儿与母亲的研究其实都是为了这样一个目的——培养出一个有攻击性的孩子

武志红先生质疑关于温尼科特是“暖男”的传闻指出

心理健康这个词,在这种传闻中也似乎成了一种标准,即心理治疗或心理探索的一个目标,是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但从这本书可以看出,这不是温尼科特的目标,他的目标反而是,要将自己的破坏欲或活力,活出来。

《温尼科特传》,罗伯特·罗德曼(F.Robert Rodman)著,吴建芝 简艺玲 刘书岑 译,推荐序一,第3页。)

 

他进一步概括可以说,温尼科特,或任何一个不断探索人性奥秘的心理学家,他们所追寻的,主要不是心理健康,而是认识人性自身。至于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到底会发生什么,会走到哪里,他们自己并不知道。

《温尼科特传》,罗伯特·罗德曼(F.Robert Rodman)著,吴建芝 简艺玲 刘书岑 译,推荐序一,第5页。)

他对温尼科特“足够好的妈妈”的理解是婴儿需要一个不会报复的人,因此可以滋养出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涌出的感觉。”武志红先生的这些观点激起了我进一步阅读的强烈兴趣计划对温尼科特一探究竟

我先是走马观花遇到精彩之处再停留下来仔细品味现在我已经能够初步得出这样的看法武志红先生之所言大体如此

 

该传记比较详细介绍了温尼科特在最后一年写《论自体在身体里之基础》(On the Basis for Self in Body)这应该视为他最后的思想

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温尼科特试图维护仅余的身体健康以继续写作和咨询。他的头发日渐稀薄,假牙松动,但他的心智强健、思路清晰。我们发现了他的慷慨,以及其持续的刻薄攻击的能力一一如果他觉得有必要这么做的话。他总是寻求某种无情( ruthless)的能力,目的是重建和重新激励被破环的婴儿期冲动,及因此能实现某种丰硕而符合个人抱负的命运。婴儿期的无情,甚至到成年期,也与本能攻击及恨紧密关联。当他自己追求人类关系里的效能性(或是能力、性,还是其他方面),他追求的是如此的意念:无情是人类幸福不可或缺的要素,无情的最纯粹形式开始于婴儿吸噬乳房。一般的说法是,这种对客体毫不在意、只有个人满足才是重要的心智状态之后,接续的是关怀期( stage of concern),客体的确重要,而孩童开始怀有要跟他/她在本能驱使下吃、吃到耗尽其养分的人修补关系( reparation)的念头。然而,或者是在我看来,温尼科特最终肯定了婴儿期的无情其基本形式从未改变过,也就是说,关切能力尽管的确发展出来以保护客体不被利用耗尽,原初的迫切性当中仍然保有另一个更深沉的层次,破坏性的那一面只要有一个强烈的关系发展出来就会被启动。正是这种持续的破坏性,他在《客体的使用》一文中提到的,构成了使用不可或缺的背景,存活下来的客体才能被放在使用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外在现实的滋养源,若从它的幻想攻击中存活下来,将与生命之初母亲所提供的实质滋养并行不悖。

《温尼科特传》,罗伯特·罗德曼(F.Robert Rodman)著,吴建芝 简艺玲 刘书岑 译,第357页。)

温尼科特研究婴儿与母亲关系似乎就是在研究他自己活出他自己他肯定了人性的“无情”这个性质——这大体是指把人们把满足自己倾向放在第一位的本能一般的特性由此他进一步推出“客体使用”这一看起来冷冰冰的概念这使我在刹那间想到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关于“他人是我的地狱”的论述——从人类的发展来看这应该是一个必经的阶段当然并不是终点婴儿出生后是混沌的以为母亲及其乳房是他的一部分后来逐渐分化意识到客体的存在自体开始形成一旦到了这一步他的生命就不是随心所欲的了他体验到当他需要母亲父亲乃至其他人时他人常常是缺席的而尽管在场却仍然不能够满足他甚至造成他的种种不愉快乃至心理情结

 

某段时期他紧紧握住这个字,不断重复强调,恍若他已经找到康庄大道,经此他可培养末获足够支持的东西。他的信一一直截了当、不带情感、针砭时而有力,展示了他向往并达到的高度。但一直要到高潮般的《客体的使用》,他才能用语言表述他认为一个实存的、有力量的、以真实滋养的生命必要的核心要素。而在纽约承受的缺乏热情理解,或许代表了最后的阻碍,他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恳求克莱茵善意回应的最后一记失败。当然,这篇论文本身可以说是自讨没趣、必被误解(在今日仍招致困惑),或许可被视为他那割离的、独特的,无法与人接触的自体的终极宣告。

若无情得先要求允许,便会破坏无情所需的心智独立。然而,对婴儿来说,或许也包括婴儿之后的各个时期,一个接纳性的母亲或许是必要的,否则无情的展现将会夭折、陷入困境。需要一个不会报复的人,因此可以滋养出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涌出的感觉。或者,更可能的,有好几个面向的需要:一端是源自早期经验和天生气质,容许某些人可以不必寻求允许,就和急迫要表达的东西一起出现;而另一端,有些人在濒临灭亡的边缘,因为没有迹象显示自我表达可能是受欢迎的。

《温尼科特传》,罗伯特·罗德曼(F.Robert Rodman)著,吴建芝 简艺玲 刘书岑 译,第358页。)

客体使用与通心理论的“通心对象”这个概念密切相关简单说只有有意无意地通过通心即通心的黄金三要件),才会有有效的“客体使用”否则这种“使用”只能够是“客体纠缠”。(学习过通心理论者很容易理解这一点。)

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涌出这句话看起来像一句诗歌是一位诗人受压抑已久的幻觉如果是一位儿童被培养出这样的感觉却没有通心的理念恐怕会碰的头破血流

在我的概念中大我实现的人或许有类似的感觉但说的更确切我宁肯说是“宇宙的能量通过我排山倒海地向世界涌出

 

 

相对于弗洛伊德视人如兽须被驯化,温尼科特的信念却是:事情若是自然发展,意即,经由够好的母职以及稳定的家庭结构,个体将能成为一道德存在体,而事实上太过严厉地被驯化反而会冒一个相反的危险,他丧失了原始野性的能量去欢庆他自身的存在。人变得太过神智正常,而如果我们只能够神智正常,那真的太可怜了。

《温尼科特传》,罗伯特·罗德曼(F.Robert Rodman)著,吴建芝 简艺玲 刘书岑 译,第367页。)

不知道温尼科特是否读尼采喜欢尼采所谓原始野性的能量去欢庆他自身的存在很像尼采已经充分酣畅淋漓表达过的“酒神精神”而已
温尼科特1896——1971),马斯洛1908——1970)。温尼科特比马斯洛大12却比他晚去世一年他们应该算是同时代的人不知道温尼科特有没有读过马斯洛的书研究过罗杰斯的人本治疗马斯洛是接受过两位精神分析师的分析的对精神分析有了解

在温尼科特发表他的那些关于“无情”破坏性攻击性的论著时马斯洛在1954年已经发表人本心理学的奠基之作动机与人格》。其中专门有一章就叫“破坏性是本能的吗

马斯洛援引了诸多比较动物学人类学遗传学的研究成果对把破坏性看成是人的本能的观点持几乎是否定的态度

实验的和观察到的事实似乎表明,正常的儿童事实上正如人们所说,经常都是怀着原始的敌意,具有破坏性和自私的。但是在别的时候,也许同样经常,他们也是慷慨的、富有合作精神的和无的。决定这两类行为出现的相对频率的主要原则似乎是,当儿童感到不安全的时候,当他在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归属需要和自尊需要方面受到根本性阻碍和威胁的时候,他就会更多地表现出自私、仇恨、攻击性和破坏性来。在那些基本上得到父母的爱和尊重的儿童身上,破坏性则要少些。而且在我看来,现有的一切证据都表明破坏性事实上确实越来少。这意味着,儿童的敌意都是反应性、手段性或防御性的,而不是能性的。

如果我们观察一个一岁或者更大一些的健康的、得到了爱和关心的儿童,那么我们就不可能看到任何可被称为邪恶、原罪、施虐狂、从伤害他人中取乐、破坏性、为敌对而敌对或者故意实施暴行的情况。恰恰相反,细致和持久的观察往往证明了相反的情况。实际上,我们在自我实现者身上看到的每一种人格特征,所有可爱的、令人钦佩和羡慕的品质都可以在这样的婴儿身上见到——当然要除掉知识、经验和智慧。人们之所以如此喜爱、需要儿童,一个原因就是,儿童在他们生活的头一两年中完全没有明显的邪恶、仇恨或恶意。

在一个把钟拆散了的儿童的心目中,他并不是要毁坏钟,他只是想对钟进行一番检查。如果在此我们硬要用原发性驱力来解释儿童的行为,那么好奇心是比破坏性远为明智的选择。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版,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第八章,第108页

他还说通过研究类人猿,人们发现进攻很少是原发性的,而更多是派生性、反应性和功能性的,是针对一种动机整体、社会力量整体和直接的情境决定因素所做出的合理的、可以理解的反应。在黑猩猩这种在所动物中与人类关系最近的动物身上,我们一点也没有发现它的某一行是为进攻而进攻的,这样的行为绝不存在。特别是在幼小的时候,这动物是如此地可爱,如此地富于合作精神,如此地友好,以至于在某群体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形式的、不管是为什么原因而采取的凶残进攻性行为。大猩猩也有类似的地方。

动物越是向着高等发展,食欲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纯粹的饥饿则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且,动物的可变性也越来越强烈,从受精到成年这段时间也越来越长(当然不排除某些例外),或许更为重要的是,反射、荷尔蒙和本能变成越来越不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并且越来越被智力、学习和社会的决定作用所取代。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版,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第八章,第106页

看起来似乎温尼科特在破坏性这个问题上有明显的分歧。我的直觉告诉我,似乎分歧不是那么大。无论是温尼科特,还是马斯洛,对于人性的研究都还没有发展到提出类似“通心理论”的程度。

我相信,通过通心理论,就可以把他们的分歧说的足够清楚,不过,这篇文章还不准备达到这个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的目标。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703/812b08e7579042468d4d004dfb042126.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209/51461fb9556b414d87e589a060d0b107.jpe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