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母亲通心 |
分类: 活出最佳状态 |
一、good enough mother的中文应该如何表达?
“母亲”问题,是有关个体生存与生存质量的重大问题。“母亲”,以及我们与母亲的关系,影响了我们整个一生。
按照国际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的说法,有没有一个“good enough mother”,决定了孩子是否健康。
关于“good enough mother”,国内著名精神分析专家曾奇峰认为:
温尼科特发明的最伟大的精神分析术语,我个人认为,是“good enough mother”。这个术语在翻译成中文时遇到了问题。最开始翻译成“足够好的妈妈”,容易被误解成了做个好妈妈,忽略了原文的“够了就行了、不要过分好”的意思。后来翻译成“刚刚好的妈妈”,又觉得什么叫刚刚好,很难定义。不过我觉得,翻译成“60分妈妈”,最为传神和精确。
我最初感觉,“good enough mother”翻译为“通心的母亲”更好,但后来转念一想,温尼科特的不少论述尽管暗含“通心”的部分内容,但却并没有完整的“通心”的概念。谈温尼科特,就按照精神分析领域的译法吧,用通心理论来回答温尼科特提出的主题,可以更加通透地解释,并且具有完满的实操手段来解决。当然,温尼科特的研究也有不可替代的开创性和独特性,可以汲取温尼科特的精华,对有关母亲的主题,予以更加丰满的阐述,更加有力的操作。
所谓通信“通心”从操作上来简单定义,就是:1、清晰自己。2、换位体验。3、有效影响。
下面先介绍一下密切相关的部分通心理论。
二、“通心者”与“通心对象”
一、通心者与通心对象
“通心”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一种活动,它一般意味着至少有两个人参与。这两个人在这一活动中的关系如何?他们各自所处的地位如何?他们各自所起的作用如何?考虑到诸如此类的不同,可以用“通心者”和“通心对象”(被通心者)来予以划分。
这里的所谓“通心者”,是指在交往中至少具有以下特征之一的人:
1、乐意或者更乐意对这一活动负责,希望能够改善双方的关系;
2、在这一活动中希望并且能够达到一定的善意的目的;
3、在这一活动中希望并且能够使对方得到某种帮助;
4、在这一活动中,能够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首先运用“通心的黄金三要件”。
这里的所谓“通心对象”(被通心者),是指在某交往活动中常常具有以下特征之一的人:
1、无力对这一活动负责,无力改善双方的关系;
2、在这一活动中无所谓要达到一定的善意的目的;
3、按照约定在这一活动中要从对方得到某种帮助;
4、不懂或者不会运用“通心的黄金三要件”。
我们这里说的“通心”,是指狭义的“通心”,即以共赢为目标的“通心”。
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狭义的以共赢为目标的“通心”的愿望常常有不同的强度。所以反过来,也可以以“通心”愿望的强弱来划分人际关系。
狭义的以共赢为目标的“通心”的愿望,从下面1到5,强度逐渐减弱以至消失:
1、自然的帮助性关系
(一方是确定的单向的通心者,如母亲对于婴儿。)
2、平等关系
(互为通心者,如夫妻关系、两性关系。)
3、一般关系
(不确定,当一方需要达到某种目的的时候,可以做通心者。)
4、竞争关系
(找对方的弱点,发挥自己优点,战胜对方。已经没有共赢的动机。)
5、敌对关系
(找对方的弱点,发挥自己优点,置对方于死地。)
三、“通心者”与“通心对象”的两个划分标准
在人际交往中,
标准1:自然性的确定与划分
标准2:目的性的确定与划分
(一)标准1:自然性的确定与划分
在一些人际交往、人际关系中,“通心者”和“被通心者”的角色是相对确定的、约定俗成的。在这些人际交往、人际关系中,某个角色自然就应该是“通心者”,而另外一方为“通心对象”。否则,这种关系就不能延续。例如,亲子关系中,母亲与婴儿的关系,母亲自然应该是通心者,婴儿自然应该是通心对象。如果母亲不做通心者,主动关心婴儿,注意婴儿的饮食、温暖,婴儿就可能很快死去。婴儿一旦死去,这个母婴关系也就不复存在。所以说,这种情况的划分,是“自然性的确定与划分”。
温尼科特的名著《婴儿与母亲》,是从谈“平凡而奉献的母亲”这样一个朴实的概念开始的。他认为,母亲对于婴儿的奉献,是一般的母亲都能够做到的。这种奉献就是能够承担照顾婴儿的职责。但是,“妇女们并不是时刻都神经兮兮地考虑她们必须照料婴儿这件事情。她们打高尔夫球,专心工作,自然地做男人们也做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温尼科特《婴儿与母亲》,卢林等译,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9年,第3页。)他认为,怀孕的九个月为妇女们提供了一个渐变的时间,使她们从自私的状态变为无私的状态。在婴儿出生之后,会天然唤起母亲自己关于婴儿的记忆,从而便于自己做一个““good enough mother”(“足够好的母亲”、“刚刚好的母亲”),与自己的婴儿“通心”。但是,他有强调,妇女要有这种状态,必须要有“爱人适当的照顾”,“国家福利制度的照顾”,这就为成为“平凡而奉献的母亲”,提出了条件,依我看,这些条件远远不止这些,还包括婴儿父母各自的原生家庭,以及父母的支持等……
1、亲子关系的变化
在亲子关系中,“通心者”或者“通心对象”的地位也不是永远不发生改变。一般来说,当子女还年幼的时候,父母是“通心者”,子女是“被通心者”。父母具有保护、教育子女成长的义务。随着子女逐渐长大,智商、情商逐渐增加,通心力逐渐增强,这种情况就要发生改变。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这种情况还要开始颠倒过来,子女将越来越多地成为“通心者”,父母越来越多地成为“被通心者”。
社会学上有“文化反哺”这一概念,可以用来说明亲子关系中“通心者”和“被通心者”角色的变化。
一般来说,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不论社会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就文化传承的方向而言,总是由上一代人向下一代人传承。这在社会组成的最小的细胞——家庭的内部体现得至为明显。所谓“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总是扮演教化者的角色,子女总是扮演被教化者的角色,亲子两代在生命繁衍上的前后秩序,决定了双方在社会教化上的不平等性。一般来说,社会教化过程中的“父为子纲”,称得上是一切文明社会文化传承的基本法则。但在现代社会,社会变迁异常迅猛,自近代以来,上述法则以及合理性开始面临挑战,面对社会的急剧变迁,亲子两代的适应能力不同,对新事物的理解和吸收快慢不同,致使父母在不少方面丧失了教化的绝对权力,而子女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这种“反向社会化”现象的出现说明了在急速的社会变迁背景下,不仅文化传承的内容有了极大的变化,而且亘古不变的文化传承的方向和形式也有了变化。(以上内容参考了百度百科)例如,在使用电脑上,我们常常看到是子女在教父母。
我发现,心理咨询的出现,更是强化了这一过程。以全人心理学为例,全人心理学-通心工作坊,以及全人心理学-心灵成长工作坊的实践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案例,显示反哺现象已经深入到心态调整甚至心灵成长之上。
我们有了通心和通心力的概念后,还可以深入理解“文化反哺”这一概念。“反哺”不仅适用于补充理解文化的传承的问题,也可以深入理解人际关系中,亲密关系的变化,也许在更健康的亲子关系中,子女在一定时候,能够反过来更多地做通心者。
《本草纲目·禽部》载:“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大意是说,小乌鸦长大以后,老乌鸦不能飞了,不能自己找食物了,小乌鸦会反过来找食物喂养它的母亲。乌鸦反哺的故事经一代代的口授心传,已为许多人知晓。在某种程度上,萦绕在人们心头的“反哺情结”至今仍是维系社会及家庭走向和谐、温馨和安宁的重要力量。
2、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家与消费者
再来看看一个现代社会重要的关系:在一个完整的市场经济中,作为总体的企业家与消费者的关系。企业家应该是通心者,消费者应该是通心对象。这也可以看成是自然性的确定与划分。这是因为,如果企业家不考虑消费者的需求,生产他们需要的产品,他的产品就卖不出去。这样,他与消费者的关系就不复存在。企业家与消费者的关系,自然已经确定了企业家是通心者,消费者是被通心者。
3、关于志愿者问题
有的父母,强调他们如何、如何爱自己的小孩,为小孩操了多少心。但小孩不但不领情,反而对他们充满了反感甚至怨恨。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他们忘记自己是“通心者”,而小孩是“被通心者”。既然父母是“通心者”,爱小孩首先就要从小孩的角度出发,从通心的黄金三要件来说,就是要“站在小孩的立场上,体会小孩的情绪和状态”。小孩多看十分钟电视就要唠叨,多玩一小时电脑就要大发雷霆。后来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早恋了,家长气的几乎要跳楼。殊不知,他之所以早恋,很大因素正是他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理解。
(二)标准2:目的性的确定与划分
……(略)
三、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重大主题:与母亲的分离
通心理论认为,人活在世界上,在其成长历程中,越早活出一个能够与他人通心的独立人格越好。而我们能否尽早地形成独立人格,与他人通心,与我们的母亲在我们未成年时,对我们的通心至关重要。独立人格的重大标志之一,在于与母亲分离,超越对母亲的依赖,成为我们自己。所以,“分离”是我们成长过程重大的主题。
关于这个问题,全人心理学的通心辅导具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其理解,具有相当的深度 。下面是涉及这个问题的一些问答:
许老师:首先回答在第二讲结束后学员提出的问题。
学员C女士问:第二讲听着各位老师针对我听音乐的联想给予回馈,收获了不少启发。但有一点还没想明白:赵老师说,既然你以前总是说原生家庭挺好的,为什么在这次感想里,还会想到妈妈,感激妈妈呢?当时提交这份联想时,焦老师也问,要深挖:你有没有把妈妈和婆婆作比较?有没有做到跟原生家庭分离?再结合今天第三位盛老师的感想,我就想问问:是不是听《那就是我》这首歌,要听到像盛老师和许老师这种境界,与大自然通心,天人合一,没有联想起妈妈才是真正的和原生家庭分离?我总共参加了2次线下工作坊,线上工作坊就是2月4日和今天。在三次工作坊上听到这首歌都会想起妈妈。妈妈的做人做事对我的影响非常大的,妈妈为人谦和,很爱子女,尽自己能力帮助所有亲戚,我也是认可妈妈的思想。所以,我不明白听这首歌想起妈妈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是没有跟原生家庭分离?一定要分离吗?
学员L女士回应:第一个问题是:是不是没有出现妈妈就不好?我觉得不是这样的,主要看你心里边舒服还是不舒服?是否有纠缠?第二个问题是否要像许老师和盛老师这样的境界?因为每一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首先要清晰自己的状态和立场,你到底想要什么?你从哪里来?想到哪里去?是否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另外与原生家庭的分离,这个也是体现你是否有独立人格,是否有道路自信?分离不是说和母亲不来往,完全可以独立,不影响去孝顺母亲,但是不能依赖母亲,因为你一旦依赖任何一个人,你这属于有一个依附型人格,没有做到独立。每个人做到非常独立的情况下,然后再去和亲密关系进行通心性交往,这样就没有纠缠,就会有能量提升的状态。
许老师:L女士有一点说得非常好,就是在我们听音乐出现的意象中,到底有妈妈好还是没有妈妈好?她指出来了有没有妈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浮现的是什么情况?妈妈是什么形象?我们当时想到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尤其是舒服还是不舒服?
学员L先生回应:我个人感觉是不是在想到妈妈的时候,更多的应该感到一种平静才是比较完善的状态。我觉得虽然有时候想到妈妈,如果感觉也是非常好,但是情感非常浓烈的话,即便它是非常好的感觉,但是对人的影响非常大,我觉得是不是应该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是我的一个疑问吧。
许老师总结:两位学员的发言,差不多已经把C女士的问题说清楚了,只是表述的清晰度不够。
所谓“分离”,指的是人格的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即“独立人格”的形成。独立人格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自己的人格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影响,完全能够分清楚你是你,我是我,我有自己的三观,能够独立地判断,做决定。对应对应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相当于从归属需要占优势向自尊需要占优势过渡。这个“独立”,并不是指你切断自己与原生家庭的联系,恰恰相反,在一定意义上更加紧密。你与他们的关系是从纠缠,变成了通心。达到了这一步,只是意味着你要走自己的路,去自我实现,你对待一切有自己的立场,你并不意味着你对原生家庭没有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你该尽的孝心,该做的回报,还是必须有的。
至于听音乐的联想中有母亲好,还是没有母亲好,这不是独立人格的唯一标志。这里有一个独立人格要独立到什么程度,人格要发展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具体到C女士,她的联想中出现了母亲,并没有明显的不舒服,光是这个信息,还不足以对她的人格的独立性,以及人格的成熟程度作出判断。C女士这个情况,连续几次出现,还算是开放的,情况比较好的,最糟糕的就是一种完全的隔离状态,什么都没有出现。但C女士这个情况,肯定不是最好的。
老子《道德经》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辩若讷,大巧若拙……意思是表象的东西并不真正说明问题,或者是不完全的说明,真正的丰富和充足,是不需要用外在来体现的。只有用心去听去看,才可能接触到“道”。——你听音乐想到什么,就说明在某种意义上你还有什么问题还没有真正的放下,你还在意这个问题,它还不断地出现,例如C女士关于妈妈的形象。这说明你还在经历一个你对你妈妈的人格的再认识、调整,在你的头脑里面,关于你妈妈的印象或者说“子人格”,你还没有进行充分的消化、整合、吸收。当然你强调的是感恩的一面,这个很好,就说明你已经发展到了比较高的一步,但这个感恩的过程是还没有进行完的,由此可以证明,你以前可能是有一些问题的,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可能要延伸到最近的几年,你一直在整合这个问题,如果完全整合好,她就不会出现了,或者是有一点非常模糊的影像即可,用不着每次都强调。如果是这样,意味着重点已经放在自己自然的感恩的行动上了。——进一步,意味着你已经在注意更高的问题,更广阔的范围,更大的利益。我经常喜欢举的是佛陀和耶稣的例子,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后,他曾经回到老家一次,他见了他的父亲,他的妻子,还有他的儿子,他对他们进行度化,他就只度化到了阿罗汉。既然你已经成佛了,他们又是你很亲的亲人,你为什么不一口气把他们都成佛呢?结果当时连菩萨都没有度到,就离开了。据《圣经·马可福音》:“耶稣在讲道的时候耶稣的母亲和他的兄弟们来了,站在外边,派人到他跟前去叫他。那时,群众正围着他坐着,有人给他说:“夫子,你的母亲和你的兄弟在外边找你。”耶稣回答他们说:“谁是我的父母和我的兄弟?”遂环视他周围坐着的人说:“看,我的母亲和我的兄弟!因为谁奉行天主的旨意,他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亲。”。他这个就是彻底的与原生家庭的分离的典型,完全按照大道来看待、对待这个世界,包括看待、对待自己的亲人。他并不是说他就完全不管他们,他是依照大道的标准来要求做事情的。——但这是属于极端的例子,对于我们凡夫,要求不要那么高,当然,我们应该知道我们与先知、圣贤的差异。
https://i02piccdn.sogoucdn.com/e9c370be7e490553
母亲与婴儿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929/70d7d3f3906249978681934e97f4bbc7.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