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陶渊明……

分类: 活出最佳状态 |
想起了陶渊明……
在阳台上种了一些豌豆,活了 ……
想起了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是不朽的诗篇,它记载了陶公真实的田园生活。感觉上,他与庄子、竹林七贤、苏东坡,乃至“美国的庄子”梭罗都有很大的区别。
我所提出“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理论”,提供了一个相对中立的进行比较的参照系。从这个理论来看,一个人的生存质量,不是取决于他有多少交往,有多少独处,而是看他在交往时,有多少是通心性交往,独处时,有多少是充实性独处。那么,他们究竟谁的生存质量最高呢?谁活得最 “逍遥”呢?
庄子、陶渊明都是属于自由的选择,而梭罗,尽管有自由的选择,但他的田园生活,仅仅只有两年多。苏东坡、竹林七贤,则多少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是值得仔细进行的一个比较研究,先写几句,作为一个开端……
阳台上的豆苗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种豆南山下
(注:以下译文、赏析引自《古诗文网》)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杂草茂盛豆苗稀疏。清晨起来到地里铲除杂草,当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带着锄头回家。山径上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归隐的心愿就可以了。
(这张图虽然与“种豆南山下”没有太大关系,但非常幽美。)
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是陶渊明退隐后,在田园生活中所创作的。这首诗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是也表达了作者不愿意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暗含了作者热爱田园生活和对黑暗官场的批斗,表现出作者高洁傲岸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