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最痛苦的事情之一

(2021-01-23 17:13:13)
分类: 活出最佳状态

      婴儿一离开母亲,常常马上就会害怕,会哭泣。小的时候,我们需要人保护,一个人时,很容易感到孤独。我处理过不少案例,都涉及到小时候,父母不在身边,一个人在空屋子里,感到非常难受。——每个人如是说,大同小异……

     年纪增大以后,我们逐渐学会了独处。我们甚至在独处中能够自得其乐地做一些事情,感到充实,甚至有创造性。例如,我们去旅游、看书、写作等。这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他人的依赖。

       可是,这样我们就可以一直独处,不要交往了吗?

   

       对于我自己来说,如果有痛苦,没有人分担,这算不了什么,关键是如果有快乐,没有人分享,却是一种更深刻的痛苦。

 

       关于修行,一直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误区:似乎修行就是打坐、冥想,意味着学会独处。一个人在冥想时,能够达到什么、什么状态……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佛陀在成佛之后,剥夺他一切交往的机会,他会感觉如何呢?他的状态是否会因此而下降?


       慧能说得好:“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

      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没有交往想永远自在, 犹如求兔角,是一个幻想!

      独处和交往都需要学习。但比独处更难学习的,是交往。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活在人际关系之中。


        与此相应,开悟也要分独处和交往。独处中开悟,不一定交往就顺利了。但在交往中开悟了,独处往往都没有问题。独处和交往都需要学习。但比独处更难学习的,是交往。


       周国平先生的文章《论交往》涉及到了这个问题。他写道:


    人皆有与人共享快乐的需要。你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当你快乐的时候,如果这快乐没有人共享,你就会感到一种欠缺。譬如说,你独自享用一顿美餐,无论这美餐多么丰盛,你也会觉得有点凄凉而乏味。如果餐桌旁还坐着你的亲朋好友,情形就大不一样了。同样,你看到了一种极美丽的景色,如果唯有你一人看到,而且不准你告诉任何人,这不寻常的经历不但不能使你满足,甚至会成为你的内心痛苦。

 

        周国平先生说的情况,的确如此。但恐怕还需要细谈。“独自享用一顿美餐”与“看到了一种极美丽的景色”,其感觉可是大有区别。前者可能更不难消受,后者则更容易使人遗憾。


        我想到佛教的“法忍”这个概念,我认为可以这样简单地理解:就是有某种开悟,产生法喜后,能够忍住不告诉人的能力。——为什么要“忍”?因为人们有喜悦,想要分享,是一种本能的需求与 冲动……

       

       周国平先生还写道:


     乘飞机,突发奇想:如果在临死前,譬如说这架飞机失事了,我从空中摔落,而这时我看到了极美的景色,获得了极不寻常的体验,这经历和体验有没有意义呢?由于我不可能把它们告诉别人,它们对于别人当然没有意义。对于我自己呢?人们一定会说:既然你顷刻间就死了,这种经历和体验亦随你而毁灭,在世上不留任何痕迹,它们对你也没有意义。可是,同样的逻辑难道不是适用于我一生中任何时候的经历和体验吗?不对,你过去的经历和体验或曾诉诸文字,或曾传达给他人,因而已经实现了社会的功能。那么,意义的尺度归根结底是社会的吗?

  

     不止—位先贤指出,—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他没有机会向人讲述,他就决不会感到快乐。人终究是离不开同类的。一个无人分享的快乐决非真正的快乐,而一个无人分担的痛苦则是最可怕的痛苦。所谓分享和分担,未必要有人在场,但至少要有人知道。永远没有人知道,绝对的孤独,痛苦便会成为绝望,而快乐——同样也会变成绝望!

  

    “假如把你放逐到火星上去,只有你一个人,水远不能再回地球接触人类,同时让你长生不老,那时你做什么?

    “写作。”

    “假如你的作品永远没有被人读到的希望?”  
    “自杀。”


      他的文章谈到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不止—位先贤指出,—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他没有机会向人讲述,他就决不会感到快乐。人终究是离不开同类的。一个无人分享的快乐决非真正的快乐,而一个无人分担的痛苦则是最可怕的痛苦。

      认真地说,这是一个无须证明地事实。但人们总是要提出解释 。

      其实,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迄今这方面最好的理论。人对于美的享受,属于自我实现。它受制于更低的需要:尊重需要、归属需要、安全需要、生存需要 。正是由于如此。“乘飞机,突发奇想:如果在临死前,譬如说这架飞机失事了,我从空中摔落,而这时我看到了极美的景色,获得了极不寻常的体验……”这种情况是 绝不会发生的,很简单,对于 生存的 恐惧压倒了一切!


       我的“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理论”,进一步地论述了这个问题 。

       

     为什么要提出“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的问题?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们是怎样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你、我、他的状态如何?状态有没有好坏之分?如何看待、判断状态的好坏?状态与生活的品质关系如何?能不能说,状态好,就意味着生活的品质高?能不能说,状态不好,就意味着生活的品质低?如何看待我们的生活品质?如何看待我们的生存质量?如何衡量我们生活得好还是差?如何判断我们的生活过得值还是不值?这些问题,关乎重大,但乍一看,似乎却非常复杂,我们常常感到难以回答,甚至感到费解,陷入迷宫。

我提出了一个理论,可以使上述这些复杂、笼统的问题变得简单、清晰,并且易于应用和操作。这个理论就是“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理论”。这个理论简单易懂,可以帮助我们清晰、了解自己的生存状态、生存模式。它同时又意味深长,禁得住推敲、仔细玩味。关键还在于,它并没有停留在纯粹的理论层面,而是已经有切实可行的、高效的方法、技术,能够帮助我们的生存状态变得更好。

     尽管人类的生存状态千姿百态,无所不有,但从人的基本生存状态来看,却可以看成只有两种:独处状态与人际交往状态。这两种状态当然难以精确地囊括所有的状态,但我们做这种划分,却可以有不少好处。

      按照这种看法,可以说:我们在世界上生活,其状态要么是在一个人独处,要么是在与他人交往。关于什么是“独处”?什么是“交往”?我们将在后面详细地探讨。这里先简单地有一个理解:所谓“独处”,就是指一个人单独活动的状态。所谓“交往”,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活人与活人之间进行的有相互影响的活动。

     除了这两种状态外,还有第三种状态吗?例如,如果我们和他人在一起,但并没有说话,应该算什么状态呢?是属于独处状态呢,还是人际交往状态?这应该看具体的情况如何,当事人与他人是什么关系?这种关系是否需要交往?在一定关系条件下,应该算人际交往状态。因为在一定情景中,不说话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

    在后面我们将看到,人有两种基本的生存状态,这一划分,具有丰富的应用价值,那么,它有没有什么对应的、相关的理论或者是理论支撑呢?

有。例如,关于“全子”的概念和理论。这一概念,经由著名心理学家、整合学大师肯·威尔伯的宣传而开始引起普遍关注。

     所谓“全子”,其主要含义是: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既依附于一个整体,是整体的一部分。同时,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参阅肯·威尔伯《万物简史》,许金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人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是一个“全子”。每个人都既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是一个整体,又依附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是这个更大整体的一部分。

     “独处”与“交往”的角度,仅仅两个概念,就可以非常好地精练地描述大多数人的大多数生存状态。


     有没有最佳的基本生存状态?

     在这里,我提出一个独处和交往的中庸原则。

     一个人生存状态的好坏,不是取决于他有多少时间独处,有多少时间交往,而是取决于他在独处时有多少时间能够进入充实性独处,在交往时有多少时间进入通心性交往。

无论是充实性独处,还是通心性交往,都是一种成长。充实性独处,体现为人性的单一发展,通心性的交往,体现为提升人性的平均水平。

     从人性发展的角度,对于一般的比较优秀的人物,以及那些既能够在独处中达到充实性独处,又能够在交往中达到通心性交往的人,似乎还可以提出一个“中庸原则”。这个原则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上:适当的独处和交往的变换,有利于保持生存的最佳状态。

这个中庸原则具有两个要点:


人性的单一发展,不宜远离人性发展的平均水平。


如果你在独处和交往中同时出现下面的二种情况,往往说明你的“人性发展的单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有所“远离”人性发展的平均水平:

   1.你的独处时间越来越多,但你进入充实性独处的能力已经开始降低,你在独处中处于维持甚至匮乏的情况增多;

    2.你的交往时间越来越少,在交往中通心的能力已经开始下降,你在交往中能够通心的情况越来越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多关注交往,增加交往时间,减少独处,并且在交往中与人通心。除非上面两种情况并不存在。也就是说,如果上面两种情况不存在,你可以继续选择更多的独处。

    据说,老子在留下《道德经》五千言后,骑牛西去,不知所踪。他的这一行为是合理的吗?对此,我们也许可以这样来看:

    1、老子、庄子以及道家的一些修炼者,尽管他们的独处时间越来越多,但他们在独处中的充实状态并没有减少。

    2、他们尽管人际交往时间少,一旦进入人际交往,却仍然可以通心。他们之所以更多地选择独处而不是人际交往,是因为在独处中进入充实性状态的成本,要少于在人际交往中进入通心的成本。

   斯托尔这样解释为什么许多天才喜欢独处:“对于天才的创造者而言,不论人际关系多么重要,他的特殊才华涉及的领域往往更加重要。他的工作比人际关系更能够体现他的生命的意义。”(斯托尔:《孤独》第85页,张嘤嘤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

     当然,道家的独处还有所不同。他们的独处不是要做什么工作,而是为了修炼和成仙。暂且不谈“成仙”的问题,道家的修炼者至少可以在独处中长久地做到充实。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内在地蕴含了独处的现代意义。例如,有“美国的道家”之称的梭罗,其名著《瓦尔登湖》被称为自然文学的奠基作。它拓展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丰富了人类的生存空间。


    所谓“人性的单一发展,不宜远离人性发展的平均水平”的“远离”,是一个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概念。这一原则提示我们,我们要对自己的内心的真实的感觉保持敏锐的觉察力,在需要调整的时候,进行适当的调整。


人性的平均发展,不宜限制人性发展的单一水平。

 

     如果你在交往和独处中同时出现下面二种情况,往往说明你的“人性发展的单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受到人性的平均发展水平的“限制”:

1.你的交往时间越来越多,在交往中做到通心的能力却在下降,你希望有更多独处的时间;

2.你在独处时,进入充实性独处能力实际上正在上升,你在独处中不断有所收获。

     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增加独处,减少交往,你的能量需要更多地向独处的方向调整。在独处时,你至少可以进一步地清晰自己,增加你的通心力。

    如果上面两种情况不存在,你可以继续选择更多的交往。


   什么是自我实现的人?他们的基本生存状态如何?

  

     从基本生存状态理论看马斯洛描述的自我实现的人,他们典型的情况是这样的:

1、独处:

1)他们在独处时很少有,甚至接近没有匮乏的感觉;

2)他们在独处时维持性的状态也减少到了最低限度,比其他人相对少;

3)他们在独处时有尽量多的充实性状态,甚至一独处就很快进入充实状态。

2、交往:

1)他们在交往时很少有,甚至接近没有纠缠的情况;

2)他们在交往时维持性的状态也减少到了最低限度,比其他人相对少;

3)他们在交往时有尽量多的通心性状态,甚至一交往就进入通心的状态。

3、独处与交往的转化

1)独处时状态下降很快转入交往

2)交往时状态下降很快 转入独处

3)二者能够比较自如转化

 

 https://i04piccdn.sogoucdn.com/622259d6a1a6731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差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