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情感力”?

(2020-12-13 11:00:23)
标签:

情感

心理

成长

健康

分类: 活出最佳状态

说到情感力,有一个小故事我非常喜欢,是在《成功》杂志上看到的:


1914年冬天的一天,在美国的一个小镇,有人接待了一群饥饿的逃难者。这些逃难者接到饭食之时,一个个连一句感激话都来不及说,就开始狼吞虎咽。只有一个年轻人例外,他对主人说:“您有什么需要我干的活吗?”主人说:“没有什么。”年轻人一听,目光马上黯淡下来:“我不能随便白吃别人的东西,我要经过自己的劳动。”这主人看了看这骨瘦如柴的逃难者,想了一想说:“我的确有事情需要您帮忙,不过,您还是先吃饭吧!”年轻人说:“我想先干了活,再吃饭。”主人没有办法,就说:“那您愿意给我捶背吗?”于是,年轻人就开始给他捶背。捶了几分钟,主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好了,够了,您捶得好极了!”于是又把饭递给这位年轻人……这主人正是镇长。后来,这年轻人被留在了镇上,镇长还把自己女儿嫁给了他,并且预言,这年轻人将成为百万富翁。镇长的眼力相当不错,二十年后,这年轻人远不是成为了百万富翁,而是成为了亿万富翁!他就是著名的石油大王哈默。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8UXlzA2D2JkLx7rrgclHB3koPh6oU9MFC8NVtV6NmyT1jgKlW7y1DyHDic7UqXIjt7vkWmSBrKAMBc3CGOSibkcQ/640?wx_fmt=png

(哈默到中国访问时会见邓小平。)


在这个故事里,哈默所突出体现的,正是他超人的情感力。他有自己清晰的立场,真诚地面对自己的体验和感觉。他同时对他人也有充分的同理心和换位体验,对他人有真诚、负责的态度。我相信,哈默在这件小事情上表现出来的品质,也贯穿在他以后的事业中,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当然,哈默的成功不仅仅是由于他有超人的情感力,他的智慧力和意志力也非常强大。也就是说,在他的身上,智慧力、情感力和意志力是既发达又平衡的。


关于哈默的那一故事,有读者提问:为什么他是情感力占主导,而不是意志力呢!难道在很饥饿的时候,面对食物,不是需要有很大的意志力来克服食欲吗?

这问题问得好。我认为应该这样解释:镇长也是情感力很强的人。哈默对镇长的状态很敏感。他透过镇长对大家的救济体验到了镇长的高尚人格。面对这种情况,他首先觉察和坚守的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够白吃,必须先付出后回报。当然接下来是捶背,马上就需要意志力发挥作用了。如果说,他在与镇长对话的时候是情感力作为主导人格力的话,开始捶背的时候就是意志力了。


“情感力”应该如何定义呢? 


所谓情感力,是个体真诚面对对于自己,对于他人、群体、社会、人类、大自然、宇宙以及“道”的感觉、情绪以及态度等的能力。


一个人越是能够真诚地面对对于自己,对于他人、社会、人类、自然、宇宙以及“道”的感觉、情绪、态度等,他的情感力也就越强。

什么是真诚?

所谓“真诚”,是指一个人真实面对自己,面对他人、社会、人类、自然、宇宙以及“道”,并且保持一致性的能力。

所谓不真诚,就是指一个人不能够真实面对自己,面对他人、社会、人类、自然、宇宙以及“道”,对自己的某些感觉、情绪以及态度等采取逃避、回避、隔离、屏蔽的行为。

一个人不能够真诚面对自己,是指多多少少有自我欺骗、自我隔离、自我逃避,或者内心有纠结、冲突,不愿意去正视、处理。

当然,一个人不能够真诚面对自己,并不一定是有意识的,他也可能是无意识的,甚至经常是无意识的。这种无意识的“虚伪”的形成,人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防御机制起了主要和关键的作用。


人格三要素理论,揭示了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效果“治本”的实质。从人格三要素理论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如果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有治本的效果,就是当事人的人格力(基础心理素质)得到了提升。其中,心理师如果能够首先帮助当事人提升情感力,往往具有高效的效果。(这里有一个“往往”,是指要从概率的角度看,大概率的事情不是绝对会发生的。)经过数千例个案的验证,“通心辅导”在这方面十分突出。通过部分比较研究,初步可以认为远优于其他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方法。

“通心辅导”抓住了所有当事人都有不真实、“虚伪”的特征,这心理辅导过程中,首先逐渐让当事人变得相对真实,乃至接触到自己的“虚伪”。心理师的功力体现在,穿破盔甲,揭开面具,甚至突破精致的防御机制……


案例:H女士在接触全人心理学之前,是一位家庭主妇,没有正当的工作。与其前夫(没有领结婚证)同居多年,并且生有一小孩。该男人靠做医托等不正当职业为生,自称黑白通吃。H女士在与其同居期间,该男人还有另外一位长期同居的女人。除此之外,他同时还跟几位女性发生关系。他利用家暴、金钱以及其他具有黑社会性质的手段来控制他们。H的生活非常痛苦,由于偶然的机会,她来参加来全人心理学·通心工作坊。第一次工作坊,她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再次做个案,她自己产生了与该男人分离的念头。即便如此,H仍然没有离开其前夫。2013年,我在天台山桐柏宫举办工作坊,她再次来参加工作坊,我再次给她做个案。这次工作坊,桐柏宫的张高澄道长也亲临参加。这次给她做 个案,做了大概三个小时,场面一波三折,惊心动魄。原来,在H透漏了一点想离开的意图之后,她的前夫放下狠话,如果离开,就杀她全家!我处理了她对前夫的恐惧感,离开后,一个人带小孩生存的恐惧感,并且一直追溯了她在原生家庭承受的暴力和形成的恐惧情结。但奇怪的是,H仍然下不了决心,不愿意马上离开前夫。我感觉其中还有蹊跷。大家也感觉纳闷。在短暂休息的时候,张高澄道长指着H说:“你死定了!”“你这辈子就死在这个男人手上了!”工作坊继续,我接着深入处理,突破阻抗,当场又解决了几个非常核心理情结,包括两性关系的心理情结。H的能量大增,当场就下决心离开前夫。张道长亲眼目睹了几次峰回路转的过程,在个案后大家分享时感慨地说:“许教授可以改命!”。——回到现实生活中,H到底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过了大约一个月,H又来工作坊了。她告诉大家,有一天趁前夫不在家,简单收拾行李带着孩子就离开了。之后,她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这是一个通过心理辅导迅速提升当事人情感力,同时也带动了智慧力、意志力提升的案例。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UXlzA2D2JkLx7rrgclHB3koPh6oU9MFYlznJbOG3icU3xtBePKMxNuQGmVF2517n0bOJeZZia3H2ErtHOaVedXA/640?wx_fmt=jpeg

(浙江天台山。)


情感力与“共情”有什么关系和区别?

所谓“共情”(Empathy),这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常常用的一个概念,在台湾称为“同理心”。在我的通心理论中,与之大体对应的是“换位体验”,其简单定义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对方的情绪和状态。”

之所以说是“对应”是指在含义上有接近之处,但对它们之间不宜做平行的理解和比较。“换位体验”这个概念是作为“通心的黄金三要件”之一提出来的,与其他两个要件“清晰之间”、“有效影响”一起,构成了“通心”的操作性定义,具有极大的涵盖面和解释力。

在中国文化中,有丰富的、含有“共情”、“同理心”意思的思想。所谓“将心比己”、“设身处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包含这个意思。


“情感力”与“遵守社会道德”有密切关系,但又与遵守社会道德有很大区别。

所谓社会道德,一般可以做这样的理解:社会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一些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这些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对于维护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是必不可少的。正因如此,情感力常常而且首先表现为遵守社会道德。它们的区别在于:“遵守社会道德”可以是出于“情感力”较强,也可以是出于害怕受到他人的谴责。


在个体与自己、他人、社会、自然、宇宙、道等关系方面,情感力具有以下作用:

从个体与自己的关系来看,一个人对自己越是真诚,越是能够觉察、体验自己的感觉、情绪以及其他情况,越是能够有恰当的态度,实事求是地看待和接受自己……

从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来看,一个人对他人越是真诚,越是能够做到将心比己、设身处地,把对方看成是和自己同等地位的人,就越是意味着他具有越强的通心力,更容易在与他人的交往促成双赢的结果……

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一个人对社会越是真诚,就越是能够看清楚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是有一种正义感、责任感,甚至使命感,并且越是能够承担其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从个体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一个人对自然越是真诚,就越是能够看清楚自己以及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破坏生态带来的恶果,认识到保持生态平衡、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从个体与宇宙的关系来看,一个人对宇宙越是真诚,就越是能够看清楚自己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感受到一种伟大的神秘感和敬畏感,产生并且实施真正的“终极关切”。这种终极关切能够促使我们最大限度地发现宇宙中存在的意义,并且承担自己的责任,从而也就使我们更容易产生“高峰体验”,以及肯·威尔伯所说的“一体意识”。所谓终极关切,是指我们对生命的来源、生存的意义、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等根本问题的追问和探索,是人与“大精神”保持联结的一种状态。

从个体与“道”的关系来看,一个人对“道”越是真诚,就越是能够成为一个得道和体道之人。


情感力在与智慧力、意志力的协同作用下,可以上升、转化为现实的通心力。

个体的通心力越强大,越能够与自我、他人、社会、人类、大自然、宇宙以及“道”建立良好的关系。

通心力使我们可以超越“我——它”关系,与万事万物建立“我——你”关系。所谓“我——它”与“我——你”是著名哲学家马丁·布伯提出的重要概念,前者指的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把自己以外的人与生物看成是满足自己的手段,是和自己不一样、不平等的“它”,是“物”;后者指的是一种“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把他人和生物看成是目的,看成是和自己一样的、平等的“你”。这种“我——你”关系的建立,不仅限于人类范围,可以扩大到其他生物,乃至整个生态。一个人的情感力越强,他就越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建立“我——你”的关系。(参阅拙著《通心的理论与方法》)

“终极关切”在我们追求“成功”的时候,已经改变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成功”的含义,超越了不是“赢”就是“输”,不是“成功”就是“失败”的两分法。

有终极关切的成功,扩大了成功的范围。只顾自己的成功,这是单赢的成功;考虑了合作对象的成功,这是双赢。但终极关切的成功,应该是“三赢”,也就是“我好,你好,世界好”。

另外,我们谈成功,都有一个动力来源问题。一般大成功者的情感力都能够提升到终极关切的层次,这也是许多大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思想家们之所以具有罕见动力的原因。从全人需要层次论看,大成功者,也是大我实现的人。


如何了解一个人的情感力?

情感力可以在各种不同的层次中表现出来。在最简单的日常生活的层次中,在普遍的与人交往的情境中,这种真诚的态度和能力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观察到:

当情境需要,而且付出的成本并不大时,一个人能够主动帮助他人、给予他人,并且能够从这个过程中体验到愉悦;

当情境需要,而且付出的成本并不大时,一个人未能帮助他人、给予他人,或对他人不利时,会因此而感到抱歉甚至内疚;

当情境需要,尽管付出的成本并不大时,他人帮助了自己、给予了自己时,自己也能够自然地产生出对他人的感激之情;

当情境需要,而且付出的成本并不大时,他人不能够帮助自己、给予自己,甚至对自己有害之时,自己也能够自然地对他产生宽容之情。

如果我们要初步了解一个人的情感力如何,我们就可以对他进行以上的四个方面的观察。

我在前面所提到的哈默,就很明显地体现了上述特征。包括“自己能够主动帮助他人、给予他人,并且能够从这个过程中体验到愉悦;”“自己不能帮助他人、给予他人,或对他人不利时,会因此而感到抱歉甚至内疚”等。

在人格力中,不少人往往只重视智慧力,意志力次之,最不重视的是情感力。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摆脱自我、战胜自我,需要更多能量,人有避苦趋乐的天性,总是习惯于先做容易的事情。四川俗话说:“半夜吃桃子,捏着软的就行。”这也是人类长期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本能。

其实,情感力的作用是很大的,它对于我们的身心都有好处。自我实现的人为什么比一般的人能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正是由于他们有比一般人更强大的情感力。

情感力首先对于身体健康是有利的。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朴实而中肯,它是对于人类生活现象的一种高度概括。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尽管损人利己可能暂时使一个人得到某些好处,但它也必然会招来非议和谴责,使当事人的人际关系恶化,导致产生不良的心身反应。至于更加恶劣的行为,例如贪污、盗窃、抢劫、杀人等,即使侥幸没有暴露,当事者也会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大量研究表明,一个人长期担惊受怕或者敌视他人,其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就会提高,肾上腺素和氢化可的松的分泌也会增加,这使得血小板变粘稠,微细血管变敏感,从而增加心血管系统受破坏的可能性。相反,与人为善则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带来良好的感受。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产生有利于免疫系统的化学物质。

情感力的重要功能在协调,个人通过情感力的调节,可以减少内耗。所谓潜能“充分发挥”的实质就在于使内耗减少到尽可能少的状态。不只是个人自身的内耗,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环境,乃至个人与宇宙、存在本身都可以通过情感力调整到合适的状态。

通过情感力的发挥,人可以建立一种关联性,产生一种认同感或者同一感。人通过对与自我以外的事物的关联性的体验,可以获得意义感。这种意义感可以给人以行为的动力,即产生“意义意志”。所谓“意义意志”,是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行为的动力。


(注:我的人格三要素理论最初发表时,所谓“人格三要素”指的是智慧力、道德力、意志力。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实践,包括考虑到:1、人格三要素应该与心理学的“知、情、意”三分法完全对应。2、可以更好的与关于情商的研究接轨,等等。现在将“人格三要素”表述为智慧力、情感力和意志力。这样一来,与“知、情、意”中的“情”对应的人格力应该叫“情感力”,而不是“道德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