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类三生万物 |
分类: 活出最佳状态 |
“三”,是一个神秘而伟大的数字。它的神秘与伟大首先可以从世界的宗教传统中发现。例如:
基督教讲“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圣灵”。而“信、望、爱”三主德,恰好又是“三”。
基督教还认为,神的“位格包括智力、情感和意志。”(《圣经》研用本,第1799页)
佛教讲“佛、法、僧”三宝。所谓”佛”,是指释迦牟尼,以及其他成佛者;“法”,是指佛经;“僧”,是指弘法的僧人。
佛教讲“戒、定、慧”。“戒、定、慧”实际上为达到自我实现层次人格三要素所做的发挥。“戒”,相当于情感力的发挥;“定”,相当于意志力的发挥;“慧”,相当于智慧力的发挥。
道教讲“道、经、师”三宝。“一者道宝,二者太上经宝,三者大法师宝。”
宗教是人类的信仰和价值系统,是文明的核心与精华。为什么迄今为止世界上主要的宗教和主要的文明其基本的体系都恰恰与“三”有关系?这难道仅仅是由于偶然?
所谓“三赢”,即“我好、你好、世界好”,目前已经越来越被公认,成为全人类的行为理想。
另外,说明空间的“上、中、下”、“左、中、右”、“长、宽、高”,说明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等都恰恰是“三”。
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世界1”是指包括物理实体和物理状态的物理世界;“世界2”是指精神的、思维的或心理的世界;“世界3”是指有思想内容的、客观知识的世界,它更多地体现诸如图书馆里许许多多文献材料中的知识存在。他的这一理论是有一定的解释力。
红、黄、蓝是“三原色”,以三原色为基础,可以演绎出无限丰富的色彩。
关于“三”的例子还有很多。
麦肯锡是世界著名咨询公司。在麦肯锡,“三”也是一个神奇的数字。在该公司,事情都是以“三”出现的。“像麦肯锡的所有事情一样,公司解决问题的程序有三个主要特征。”(埃森·拉塞尔:《麦肯锡方法》,赵春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三”这个数字之所以有它的神奇与伟大,也许有这样的原因:它是说明许多重要的系统(这些系统在发展中常常需要和谐和平衡)发展变化时所需要的最少要素的数量。说明一个系统的发展变化,二个因素往往不够,四个已多,三个不多不少正好。
一个系统的发展取决于多少个因素?影响一个系统发展的因素往往会有很多。我们如何来研究和把握它的发展?尽管并不是所有的系统都适合用“三”个因素来说明。但至少可以说,在说明一个系统的变化、发展时,“三”个因素具有很多优越性。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三”与一个系统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许多系统的发展都可以用“三”来说明,人追求成功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也是一样。
人格三要素为什么刚好是“三要素”,而不是二要素、四要素、五要素?这也许与“三”这个数字的神秘性和特殊性不无关系。
我们也可以把决定个体发展的主观因素中的人格力看成是一个系统。
老子讲“三生万物”,那么,人在“三生万物”中又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中国哲学讲“天”、“地”、“人”,这刚好又是“三”。有学者认为,“三”字的上面一横,代表“天”,中间一横代表“人”,下面一横
《中庸·第二十二章》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在这里,可以把“至诚”理解为人的人格力的充分发挥。圣人的人格力充分发挥了,就能够促进天下的人的人格力的充分发挥。天下的人的人格力的充分发挥了,就能够促进万物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样也就能够“赞天地之化育”,帮助、协调天地的运行,达到“与天地参”。在这里“参”也可以理解为“三”。
一般来说,动物只能够消极地适应环境,而人能够积极地适应环境,甚至能够有意识地促进生态的平衡。
非常凑巧的是,心理学研究一般也把人的心理过程分为三种,即“知、情、意”。我们正是对应于心理学的三分法,提出人格三要素,即智慧力、情感力、意志力。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有人格力。人格力,也是人最基础的心理素质。人的人格力不仅使人类区别于动物,而且还让人类的继续发展,与超越性接壤。人的三种人格力是他的“精神性”的集中体现。三种人格力的发挥使他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超越物质性、动物性的局限。而在高水平发挥的情况下,甚至能够超越人性的局限。
面对大千世界,体会一下神秘的数字“三”,感受一下我们自身内在的“人格三要素”,也就是我们的智慧力、情感力和意志力,它们不是也同样神秘而伟大吗?我们不正是靠着它们在世界上生存、奋斗、创造、超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