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挚的灵魂
——端午读《离骚》
快哉!快哉!端午节成了国家的法定假日,中华民族应该为此增加了光辉。我们为有屈原而骄傲,他不愧被称为“世界四大诗人”之一!复兴中国文化,应该高扬先贤哲人们真挚的灵魂。
端午节就的来临,可以吃粽子,可以旅游,可以划龙舟,但更美妙的还是与屈原通心。因为通心能够让我们追忆往昔的闪光,继往开来,活出我们的精彩。通心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我相信,只要能够静心地体验到屈原那颗真挚的灵魂,对自己的成长就多少会有帮助。
2003年的非典时期,我曾经在湖南省旅游,特地去了屈原祠。由于是特殊时期,几乎没有游人。记得当时天下着细雨,我打着雨伞,沿着岸边久久徘徊。后又到汨罗江中游泳……
当时写了一首《体验屈原》,至少头几段,我是相当满意的:
150亿年的宇宙中只有一个地球,
地球在浩瀚的银河畔孤独地漫步。
华夏民族出现后地球上有了一个屈原,
屈原在楚国的汨罗江岸边孤独地踯躅。
遥想着宇宙中是否还有另一个有生物的星球,
我来到汨罗江凭吊2000千多年前的三闾大夫。
站在岸上我久久地凝望平静的江水,
竭力体会当初他为什么会葬身鱼腹。
多少次端午节吃粽子我想到了屈原,
但从来没有认真地把历史回顾。
现在我生动地感受到了他的存在,
要体验屈原必须丢开一切城府。
…………
|
现在再读《离骚》,又有一些体会。
“离骚”是什么意思?
我赞同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离骚》做的题解:“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干脆利落地指出了该诗篇的创作动力以及情绪的基调。
刚刚写了一篇文章《“分离”的意义》,是阐述肯·威尔伯《没有疆界》的意义的。感觉关于《离骚》的理解,还可以从心理学以及通心理论的角度做点补充。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吾方高驰而不顾。
其意思是:
这世道浑浊没有人能够了解我,但我仍然仰头挺胸,阔步向前,义无反顾。
分离,意味着人格的独立、成长、成熟,意味着对“我是谁?”的进一步探索。
但是,屈原最后的“分离”是以死亡来实现的,这又应该怎样理解呢?
《离骚》的创作,离诗人自尽还有数年的时间。但从《离骚》中,我们已经可以大体窥见他必然的心路历程。(注:下面括号中引文的白话译文,取自网络,作者不详。):
诗歌一开头,诗人追溯自己的身世:
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译文: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
屈氏的太祖叫做伯庸。
岁星在摄提格的建寅之月,
当庚寅的一天我便降生。
屈原倡导、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失败,受到贬斥。在重大的打击下,诗人从政治的失意转向对自身人格的关注。这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进一步探索“我从哪里了来,又向何处去?”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诗人肯定了自己的价值。最宝贵的是,他没有停留于自己是楚国宗室之臣,而是强调禀赋的纯美。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译文:
我已经具有这样多内在的美德,
我还要培养优异的才能。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有大量的与大自然交融的情况,从第一段开始,此种情况就连绵不断,使《离骚》在悲愤之中,又穿插、携带着许多优美。它不仅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通心的灵性,也表达了诗人的自信和情操。大自然是诗人天然的力量源泉。
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译文:
披上了江蓠和系结起的白芷,
又编织起秋兰佩带在身。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译文:早上到山坡上摘了木兰花,
黄昏时又到洲渚把宿莽采。
我已播种了九畹秋兰,又栽上了百亩香蕙。
畦垄上种留夷和揭车,还套种杜衡芷草点缀。
早上饮了木兰坠下的露水,晚上吃着秋菊落下的花瓣。
只要我的情感确实美好专一,长期面黄肌瘦也不必伤叹!
采了木兰的根须绾结白芷,用薜荔来贯穿落下的花蕊。
弄直了菌桂联缀香蕙,将胡绳草搓成条索垂垂。
(以上省略了古文原文)
……
诗人通过与大自然的交融,表达了他自己的真纯、朴实,逐渐推出了他自己深层价值观:
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茝。
译文:
我因为佩带蕙草而被解职,
又因为采摘白芷而被加罪。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译文:
但只要是做自己向往喜欢的事情,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问心无愧!)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诗人唱出的人格独立的最强音!这也是诗人反对异化,维护心灵自由的最强音。这一最强音,经过了前面与大自然交融的铺垫,显得尤其铿锵有力!这一精神,对于现代人仍然有重要意义。试问:我们有多少时候是在扭曲自己,违心地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又有多少人甚至曾经出卖自己的灵魂呢?
诗歌中有数处把君主关系比做夫妻关系,恕我孤陋寡闻,这在中国文学史上似乎不多见。
怨君王太放荡邪僻,
始终不知考察民心。
一群坏女人嫉妒我的妩媚,
竟造谣中伤说我好淫。
(以上省略了古文原文)
我以为,这种比喻方式是表达了屈原至诚的心。他对楚王的忠心,就像古时讲究妻子对丈夫的绝对忠诚一样。
诗中还有大量的坚定的、高傲的自我肯定:
没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
只要我内心情感确实芬芳。
内在芳香与外表光泽糅合,
只有我光明的品质没有毁弃。
人生各有所喜好的事情,
我只是爱好修洁习以为常。
即使肢体分解也不会更改,
难道我的心会因受打击而变样!
(以上省略了古文原文)
闭心自慎,
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
参天地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这是一种气贯长虹,顶天立地的形象!我无私无畏,与天、与地共同存在,是谓“天地人”三。
到这里,屈原投江的逻辑似乎已经清晰:
算了吧!
国家缺少忠良没人理解我,
又何必深深地怀恋故都。
既然不足以一起推行美政,
我将追随彭咸去他的居处!
(以上省略了古文原文)
所谓“彭咸”,相传是殷朝贤大夫,因劝谏国君不被采纳,投水自尽。在这里诗人完成了他自己在精神上的分离。他是用死亡来否定自己所不认同的那个社会,维护自己人格的独立与纯洁。可以说,他是用极端的形式,高扬了精神的自由……
也许有人会问:理想不能实现,但退隐却可以独善其身,屈原为什么不学习陶渊明呢?后世苏东坡对此也有一定看法,对于这个问题,我尚在思考之中……总的来说,是各有各的意义吧?
http://a4.att.hoodong.com/15/74/01300000027077120028745856430.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