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通心理论”看“拱手礼”

(2020-05-24 10:11:57)
标签:

拱手礼

人格

分类: 社会热点
      现在提倡拱手礼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次两会会议也提倡拱手礼了。
      拱手礼好!
      数几年以前,我在各地举办全人心理学-通心工作坊时,就已开始提倡。
      拱手礼的含义丰富,其形式典雅、雍容大方。
      且不论它在人类公共卫生方面的极大的价值,从全人心理学的通心理论看,它也很值得提倡,符合心理健康理念!它体现了而不限于这样一些健康的心理状态:我们都是独立的人格,你是你,我是我。——也正是由于“你是你,我是我。”大家都是独立人格,才应该互相尊重,才谈得上进一步的通心、合作、互相学习。
      拱手礼体现了中华传统“君子和而不同”的深刻、高远的理念。
      拱手礼是一种更真实的见面礼,它体现了一种身心合一,内外一致的心理健康状态。由于受西方的影响,我国在交往的时候,即使是刚见面,也需要握手。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人们之间刚见面,即使有人介绍,也并不一定互相已经有什么需要身体直接接触的感觉,用得着必须用身体的直接接触来表达吗?——如果是行拱手礼,就真实多了。当然,行拱手礼,也并不排斥握手礼,甚至 贴面礼等,这些礼仪行为在某些情况下都是可以的,甚至必要的。
      拱手礼如果能够被其他民族接受,人际关系,人际距离的丰富性、层次性体现会更加丰富、完整……
      我们尊重其他民族的习惯,但我们首先要继承我们自己的传统。在国际交往的场合。国人之间,可以先带头行此礼。如果有国际友人、国际人士们看见更好。如果有一些外国人开始如此行礼,就会逐渐传播了……
       现在的问题是,中华文明的几千年的礼仪传统,不知道怎么就不知不觉地淡化,甚至接近消失了?中华文明振兴,应该重新普及拱手礼。
      至于行礼时,是否低头?俯身?是否身体前倾?要有多少度?这个不必规定过于死板。这里可以有每个人的个性, 包括而不限于对关系的认知、潜意识。就像握手有轻有重,握得有多有少一样。——这里正是体现微妙之处。当然,也可以提倡一种标准式,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强制的。
      据说,拱手礼在我国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从西周起就开始在同辈人见面、交往时采用了。具体它是怎么起源的,有待历史学家们进一步考证……

从“通心理论”看“拱手礼”
古人行拱手礼。
从“通心理论”看“拱手礼”
尼山孔子像。
从“通心理论”看“拱手礼”
清代拱手礼。
从“通心理论”看“拱手礼”
两会代表拱手礼。


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孔子学院院长杨朝明在全国两会提案中建议,应当摒弃西式的见面握手礼,行用中国传统的拱手作揖礼。

具体提案如下:

《关于“推行拱手作揖礼,传承中华传统礼仪”的》提案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病毒或将长期与人类共存,我们认为应当革新相见礼节,而拱手作揖礼简单易行,意蕴深厚,既可化解疫情之忧,又从容承载文明和自信,应当摒弃西式的见面握手礼,行用中国传统的拱手作揖礼。

一、施行拱手作揖礼乃大势所趋

中华民族以礼立本,历来有“衣冠上国,礼义之邦”的美誉。作为中国传统礼仪的作揖礼能够承载中华人文精神,本身是一种恰当、得体、庄重而又分寸的礼仪。中华文化博大包容,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以前我们顺应潮流,接受源自西方的握手礼仪,今后则可以辩证取舍,更好继承民族传统礼仪精华。

研究显示,手部汗腺发达,握手可能会传播疾病。面对疫情蔓延的迅猛态势,4月8日,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白宫疫情应对特别小组成员安东尼·福奇对媒体表示,握手这种问候方式可能会成为历史,他倡议人们忘记握手,因为这是传播呼吸性疾病的主要途径。

为了避免握手接触,源自印度的合十礼开始在全世界流行起来,英国王储查尔斯曾公开倡议,外国一些领导人也开始用合十礼打招呼。印度总理莫迪表示,现在是让全世界重新使用合十礼的好时机。实际上,作揖礼在我国已悄然展开,许多地方已纷纷实践。在山东,青岛礼仪学会就大力倡导订正,学术研究挺在前面。我国应该雷霆式决策,倡导推行拱手作揖礼,以引领时代文明风尚!

二、拱手作揖礼内涵丰富、切实当行

作揖礼收放自如,具有许多特别的优势。作揖礼几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同一时间和目所能及的距离范围内都可行礼,可一对一行礼,也可一对多、多对一行礼。不仅效率高,而且一视同仁,十分公平,可以弥补握手、拥抱、贴面等礼仪形式的不足。

作揖礼自尊尊他,契合文化自信理念。“手箸胸曰揖”,箸即筷子。筷子使用讲究配合和协调,启发人们戮力同心、同舟共济。“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说文解字》曰“揖,让也。”推手曰揖,揖让为敬,作揖礼含有自尊尊他之意,体现允恭克让之风。拱手作揖不仅可以构筑健康屏障,而且能表达谦让、推让、礼让、承让的敬人之心。长期推行拱手作揖礼,将于无形中兴起民间谦虚、爱敬、朴实之风,助推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国民素质,彰显国民素养。

作揖礼收敛自律,契合自我革新理念。作揖时,两手相合交叠于胸前,交合就是“敛收”“敛聚”的意思,敛收敛聚,意味着“约束”和“自律”。正如《尚书•洪范》所言,人只有安于本分、尽职尽责,不断匡正自我,做到貌恭、言从、视明、听聪、思睿,才能收获“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这五福。所以普及作揖礼,就是在时刻化育百姓革新自我,动作虽微,却厥功至伟。

融入防疫长效机制,常抓不懈。面对疫情病毒变异且有可能以流感形式与人类长期共存的挑战,如何积极应对,既需要智慧更需要方法。建议将作揖礼融入防疫疏导长效机制常抓不懈,列入法规条例。继续规范动作要领,以正确的作揖礼动作传承和引领风尚。倡导公职人员带头,在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公开使用。

发挥网络推动作用,齐头并进。建议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和主流媒体的推动作用,全国一盘棋共同推进,努力将准确的作揖礼普及推广,结合主题教育、四个自信等,以仰慕圣贤、自强不息等主旋律,切实增进正能量、正思维。

纳入习惯养成体系,春风化育。建议大中小学各级院校,发挥传承的正确引导作用。广大教师、家长发挥言传身教、以身示范,纳入学生习惯养成体系。可以利用网络授课契机,使之迅速普及。让礼乐传统“活起来”,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扎根心灵,见诸行动,成风化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