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理学家许金声
心理学家许金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7,723
  • 关注人气:31,2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东坡最好的一首有关大海的诗

(2019-12-31 00:09:52)
标签:

苏东坡

大海

分类: 与大师们通心

    (前言:本诗的解读主要引自《每日背诗》公众号。由于讲解极好,我几乎无话可说。此诗写于被贬官儋州后,又遇大赦,从海南坐船回大陆。看得出他当时的心情不错。此诗思路开阔,意境深远。最后“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表现了他的心灵的自由,对命运的接纳。它与苏东坡的《自题金山画像》:“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相互映衬。——许金声。)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宋·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

  • 参(shen)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

  • 苦雨终风:终日刮风下雨。

  • “天容”句: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

  • 鲁叟:指孔子。

  • 乘桴(fú):乘船。桴,小筏子。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 轩辕奏乐:这里形容涛声。也隐指老庄玄理。《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

  • 南荒:僻远荒凉的南方。恨:悔恨。

  • 兹游:这次海南游历,实指贬谪海南。


翻译:
     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连绵的风雨天气也该放晴了。乌云散去、明月当空、不用谁来点缀,天空和大海的颜色本自清明。乘船渡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咸池优美的乐声。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却不悔恨,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前两联对时间与周遭的环境的描写。“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曹植《善哉行》有:“月没参横,北斗阑干。”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这里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
    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于是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 
    三、四两句,就“晴”字作进一步抒写。“云散月明”,“天容”是“澄清”的;风恬雨霁,星月交辉,“海色”也是“澄清”的。这两句,以“天容海色”对“云散月明”,仰观俯察,形象生动,连贯而下,灵动流走。而且还用了句内对:前句以“月明”对“云散”,后句以“海色”对“天容”。
    这四句诗,在结构方面又有共同点:短句分两节,先以四个字写客观景物,后以三个字表主观抒情或评论。唐人佳句,多浑然天成,情景交融。宋人造句,则力求洗练与深折。从这四句诗,既可看出苏轼诗的特点,也可看出宋代诗的特点。
    五、六两句,转入写“海”。三、四句上下交错,合用一个典故;这两句则显得有变化。“鲁叟”指孔子。孔子是鲁国人,所以陶渊明《饮酒诗》有“汲汲鲁中叟”之句,称他为鲁国的老头儿。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意思是:我的道在海内无法实行,坐上木筏子飘洋过海,也许能够实行吧!苏轼也提出过改革弊政的方案,但屡受打击,最终被流放到海南岛。
     这句诗,用典相当灵活。它包含的意思是:在内地,他和孔子同样是“道不行”。孔子想到海外去行道,却没去成;他虽然去了,并且在那里呆了好几年,可是当他离开那儿渡海北归的时候,却并没有什么“行道”的实绩值得他自慰,只不过空有孔子乘桴行道的想法还留在胸中罢了。这句诗,由于巧妙地用了人所共知的典故,因而寥寥数字,就概括了曲折的事,抒发了复杂的情;而“乘桴”一词,又准确地表现了正在“渡海”的情景。
   (——许金声补充:上面的解读,似乎还言不尽意。苏东坡用的这两个典故,妙不可言,其味无穷,怎么理解,都无法洞悉那种悠长的微妙。再从网上找到一段:“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解释:春秋的时候,没有高明的国君任用孔子,施行仁政,所以孔子感慨说:我周游列国,本来是想辅佐君王,大行王道,上助国君,下泽黎民,如今世人不能理解我,国家不能任用我,我的治国大道不能实行于天下了,虽然还住在国内,又能做点什么呢?不如乘着木筏,泛舟远洋,去天涯海角做个隐士吧。如果我的弟子中还有跟我一起去的人,那一定是仲由(子路)了。子路勇武过人,忠义之士,故能临险不避,所以孔子认为弟子中有和自己一样勇猛的人,肯定是子路。但是孔子此言也只是感伤自己怀才不遇,并没有真的要退隐于海上。子路听了,以为孔子没挑别人,单单选了自己随夫子出海,就信以为真,所以高兴的不得了。孔子教育他说:凡人懦弱的多,害怕涉足险境,仲由不怕出海的危险,反而以随我一道而喜悦,这样的勇武我都比不上他。但是海上怎么是居住的地方呢?我能是出海避世的人吗?不过是伤心的时候发发牢骚罢了,仲由却信以为真,这说明他只知道勇往直前,而不会审时度势,是不经思考就做的决定啊。孔子教导子路的话,说明孔子虽然也有心灰意冷的时候,但是始终以天下为己任,不会遁世以求自保。以孔子的圣明而不被任用,天下只能动乱了好多年。雪公说:孔子乃曰,由也勇过于我,不合中道,然而,再取如子路此种人材亦无矣。虽然批评他,其实也在夸他,引导他完善自己优秀的品质并用在合理的地方。——作业帮。

    “轩辕”即黄帝,黄帝奏乐,见《庄子·天运》:“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苏轼用这个典,以黄帝奏咸池之乐形容大海波涛之声,与“乘桴”渡海的情境很合拍。但不说“如听轩辕奏乐声”,却说“粗识轩辕奏乐声”,就又使人联想到苏轼的种种遭遇及其由此引起的心理活动。就是说:那“轩辕奏乐声”,他是领教过的;那“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他是亲身经历、领会很深的。“粗识”的“粗”,不过是一种诙谐的说法,口里说“粗识”,其实是“熟识”。 

      尾联推开一步,收束全诗。“兹游”,直译为现代汉语,就是“这次出游”或“这番游历”,这首先是照应诗题,指代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但又不仅指这次渡海,还推而广之,指自惠州贬儋县的全过程。下句的“兹游”与上句的“九死南荒”并不是互不相承的两个概念,那“九死南荒”,即包含于“兹游”之中。不过“兹游”的内容更大一些,它还包含此诗前六句所写的一切。 
      弄清了“兹游”的内容及其与“九死南荒”的关系,就可品出尾联的韵味。“九死”,多次死去的意思。“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由于“兹游奇绝冠平生”,看到了海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然而“九死南荒”,全出于政敌的迫害;他固然达观,但也不可能毫无恨意。因此,“吾不恨”毕竟是诗的语言,不宜呆看。这句既含蓄,又幽默,对政敌的调侃之意,也见于言外。 
      (——许金声补充:屈原《离骚》:“虽九死其犹未悔”。要理解“兹游奇绝冠平生”,必须了解苏东坡在儋州的生活。我认为是苏东坡过得最开心的时间之一。他在儋州,也办书院。生活上,与当地老百姓,包括少数民族黎族,打成一片。苏东坡在告别儋州前,许多人不舍,他写了一首别海南黎民表》:“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深情厚谊,令人感动。他竟然说自己就是儋州人!尤其他提到:“生”“死”“梦”,“三者无劣优”,又流露出哲人的超越。



苏东坡最好的一首有关大海的诗
(苏东坡当年渡海的实际样子,就发挥你的想象吧。)

苏东坡最好的一首有关大海的诗
(“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海面应该更亮一些。)

苏东坡最好的一首有关大海的诗
(海船中见明月,肯定是一难得的好景。)

苏东坡最好的一首有关大海的诗
(这次我就是坐这样的船,渡过海峡的。要二小时。苏东坡当年不知道要多少时间?他深夜坐船,恐怕与旅程的漫长有关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追寻与冒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