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以下文字摘自康震演讲。他谈到的苏轼临终前的情况,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苏轼的境界非常重要。重要的是两句话。一是说他没有做什么亏心事,不会下地狱,我想起孔子:君子坦荡荡。一是“着力即差”,不刻意,顺其自然。看的出来,感觉得到,当时他已经没有了什么死亡恐惧,无所谓。苏轼之死,使我想到王阳明之死。王阳明在一条船中去世前,有人问他有什么遗嘱。他的回答是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许金声)
康震简介: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王维研究会理事。
……常州是苏轼选择的自己的终老之地。
(他的流放被赦免之后,从海南儋州返回大陆。)
苏轼的确没有可能再回到朝廷担任任何职务,因为这时候他的身体已经非常坏了,我们说,等他回到去常州的路上,到5、6月间了,这时候的江浙地区气侯非常炎热,这是一,苏轼长期一路上过来,都是在船上,非常地闷热,而且长途跋涉,你想想看,他从海南过海,到了大陆之后,又到了永州,一路上又到当涂,又到南京,然后再到常州,所以什么呢?身体的适应性已经很差了,当时他已经是65岁的人了,6月1号,苏轼当时身上感到不舒服,天气很热,吃了一些凉的东西,吃得太多,晚上跑了一晚上厕所,痢疾,很严重,折腾了一晚上,第二天非常地疲惫,只能卧病在床,喝了一些黄芪粥,用来补气的,觉得好多了,可是几天以后,病情没有好转,接着消化系统完全紊乱,胃部很胀不想吃饭,再加上当时因为他当时在真州,就是现在的江苏仪征,在岸上要办事情,他还老住在船上,河水污染得很厉害,所谓臭气熏天,加重了他的病情,其实这时候的苏轼已经预感到自己的身体快要不行了,他就给苏辙写了一封信,所他死后的葬在嵩山之下,而且请苏辙给他写墓志铭。
到6月12号,他离开了真州去常州,在那儿见到他的老朋友,叫钱济明,到了7月12号,他突然觉得身体好多了,无比地轻松,然后就要了些纸笔,给钱济明,书写了几篇诗文。大家都觉得这个病没事了,其实这是回光返照,到了7月18号,他觉得病很重,就把三个儿子都叫到床前,说,吾生不恶,死必不坠,慎无哭泣以怛化。我这辈子没有做过什么坏事,也没有做过什么亏心事,死后不会下地狱,我死后你们不要哭泣,因为那不是我所希望。
到了7月23号,苏轼醒过来,当年在杭州径山的一位著名的长老,叫维琳前来看望他,两个人交谈了很长的时间,苏轼还给维琳写了一首诗,谈到自己对佛教的看法,对生死的看法,到了7月28号,苏轼处在弥留状态,他的听觉和视觉都基本上丧失了,这时候维琳方丈,他的这个好朋友,就在他耳边上,大声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说这个时候,你应该想着西方极乐世界,苏轼喃喃自语地回应说,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说西方极乐有没有我不太清楚,但我觉得为它而用力,并非我所愿。钱济明他的好朋友也凑近他的耳畔大声地说,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着力,说您平生笃信佛法,而且用心地修炼,不就是为了今天嘛,你应当用力啊,苏轼最后说了一句话,说着力即差。如果用力,如果故意,就全错了。
苏轼对于佛教,对于佛学有很深的造诣,但是我们知道,苏轼这一生,都对现实的人生,保持有极大的热情,他从来不把自己的人生,把自己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虚无缥渺,虚幻的所谓极乐世界去,应该说,在临终,在临去世时候这一段对话,再一次,特别鲜明地给我们勾画出了苏轼的人生的理念,人生的信念和他本人的个性。所以我们说,到最后,苏迈含泪上来问他的后事,这个时候,苏轼已经去世,这是在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的7月28日。
我们应该说,苏轼这个人,他就像流水一样,虽然总有一天,他要在我们的眼前,渐渐地、静静地流淌消失,但总归这流水要回到大海,苏轼这生命又很像明月,虽然总有一天,这个明月要在我们眼前也慢慢、渐渐地落去,但是我们知道,明月它是永远在宇宙,在天空中闪烁的。所以我们说,苏轼虽然他的生命终结了,但是他永远在中国的诗歌史、文化史上,像明月一样,像流水一样,永远流淌,永远地闪烁,他永远不会消失,永远会活在我们心中。谢谢大家。

苏东坡与佛教的渊源甚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