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主导人格力与辅助人格力

(2019-05-21 08:54:13)
分类: 什么是全人心理学

主导人格力与辅助人格力

个体的三种人格力(智慧力、情感力、意志力)的划分,并不意味着它们互不相干,它们之间的区分只具有相对的、有限的意义。三种人格力本来是统一于个体一身的,它们之间的统一关系,归根到底是由心理活动本身的统一性所决定的。人是一个整体,人的心理活动也是一个整体。

    我们虽然可以把心理活动划分为认识、情感和意志三种活动,这种划分尽管也有种种的好处,但它也只是关于我们自身心理活动的一种主观的“地图”而已,它并不等于实际的心理活动。个体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单纯的、完全互不相干的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或意志活动。个体在进行其中任何一种活动之时,都或强或弱地伴随着其他两种活动。

    例如,从认识活动来看,即使是恬静的沉思也常常伴随着某种淡漠的心境,在这种心境中有着愉悦或忧郁等情感。从情感活动来看,即使我们是沉浸在某种稳定的情绪体验中时,都不断会有关于这种情绪体验的判断、想象、感觉、知觉等认识活动伴随。从意志活动来看,意志本身就意味着达到某个以认识为基础的目的,而最冷静的意志活动同时又少不了某种情感活动的伴随。

和以三分法划分的心理活动相对应,三种人格力也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不管是表现什么行为,三种人格力同时都在发生作用。尽管如此,在不同的情况下,从不同的角度和关系来观察,三种人格力发挥作用的情况是有区别的。

例如,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角度来看,三种人格力的区别主要在于:智慧力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主观不符合客观的矛盾,或者说,是由于对客观对象缺乏知识所形成的矛盾。情感力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主观的内在矛盾,或者说,是由于主体自身对于事物的态度有冲突产生的矛盾。意志力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客观不适合主观的矛盾,或者说,要使客观适合于主观的变化。

     三种人格力在个体社会生活中发生作用的不一致,归根到底是由个体行为的任务和社会环境条件的差异所决定的。例如,在不同的情境和形势中,对三种人格力发生作用的要求各有强弱。在学习时,更多地要求智慧力发生作用,在长跑时,更多地要求意志力发生作用,在抵制诱惑时,更多地要求情感力发生作用。  

    为了说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进一步对三种人格力进行分类,把在一定情境、时期、或社会环境条件下发生作用最多的那种人格力称为“主导人格力”,把另外两种人格力称为“辅助人格力”。

“主导人格力”也就是人在某一活动或者某一阶段中需要不断表现和强化的人格力。或者说,人在某一活动中强化最多的人格力。

辅助人格力也就是人在某一活动或者某一阶段中和主导人格力一起发生作用的人格力。在这一活动和阶段中,其强化的次数和程度少于主导人格力。

有了这种划分以后,我们就可以说,在学习、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时,智慧力是“主导人格力”,意志力和情感力是“辅助人格力”;在长跑、长距离游泳时,意志力是“主导人格力”,智慧力和情感力是“辅助人格力”;在与人沟通、助人或者抵制诱惑时,情感力是“主导人格力”,智慧力和意志力是“辅助人格力”。

主导人格力与辅助人格力
        据说,有一次国王让金匠人为自己打了一个皇冠,皇冠造型非常别致,而且重量和国王给的原材料一样重,国王有点怀疑匠人是否私吞黄金,就让阿基米德给出鉴定。这次可把阿基米德给难住了,他回到家里,不吃饭,不洗澡,天天思考,但一直没有解决。一天,她妻子看他太脏了,就让他洗澡。当他进浴盆洗澡时候,他意识到身体进入澡盆,水会溢出。同时随着进入的深度增加,更多的水会溢出……于是,他衣服也没有穿就跑出来说:我想出来了,我想出来了!

       在具体的心理活动中,“主导”与“辅助”的关系是三种人格力之间最重要关系之一。人能够分配注意,做到“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有某一种心理过程占优势,某一种人格力起主导作用。这也是生活的需要所决定。

     以长跑运动、登山运动为例。在这些运动中,除了体力的付出外,就心理过程来看,需要表达最多的人格力无疑是意志力。尽管运动员在长跑比赛中也需要斗智,但更多的还是需要坚持、坚持、再坚持!这就需要不断地强化意志力。意志力是长跑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主导人格力。

在进行长跑运动的过程中,运动员要面对“极点”的挑战。能不能闯过极点,是对他们意志力的一个考验。能够闯过极点,获得“第二次呼吸”,可以说是应战机制发生了作用。    在登山运动中,能不能登上山顶,也主要是对运动员的意志力的考验。

主导人格力与辅助人格力

(世界著名长跑运动员:海勒·格布雷塞拉西,出生于1973418日,埃塞俄比亚人,曾经25次打破世界纪录。他从1500米到马拉松都非常出色。)

在人的生活中,人的三种心理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但常常只有一种心理过程是主要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需要,长期地偏用和强化某一种人格力,让这种人格力作为主导人格力发挥作用。

当我们在环境的某种要求下,长期地偏用和强化某一种人格力,我们的价值观也有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我们会有意无意看轻在其他环境条件下需要强化的其他人格力,或者这些人格力的评价偏低,或者不重视这些人格力的使用。这样,其他人格力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我们的人格也就有可能变为“片面力人格”。

我长期举办“全人心理学·心灵成长工作坊”,见过不少有这些倾向的人格。例如:

G,女,30左右。遇到需要解决困难,或者完成某一稍微有难度的任务,能够坚持做下去,但极少想到换一种方式,或者找一些窍门。她有比较典型的片面意志力倾向。

P,女,50左右。是所谓有“助人情结”的人,与他人一起共事的时候,遇到有挫折,或者遭遇什么困难,常常怀疑自己,或者担心别人对自己有意见,不该自我批评的时候,也要自我批评,这样非常影响效率。她有比较典型的片面情感力倾向。

L,男,30多岁。在解决问题时遇到了困难,在完成任务时发现需要坚持,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换一种方式,或者找一些窍门,极少想到再坚持一下就可以完成。他有比较典型的片面智慧力倾向。

在心理活动中,一种人格力作为主导人格力发生作用,其他人格力作为辅助人格力发生作用。这种“主导”和“辅助”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这种复杂关系包括以下情况:

非平衡人格力人格的辅助人格力在参与活动时,只是部分的参与。例如,在片面情感力人格中,意志力在作为辅助人格力发生作用时,只有坚韧性、自制性等品质发生作用,而缺乏独立性、果断性等品质。

 

二. 人格力表达的层次性

 

   前面已经提到,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不管有什么行为表现,三种人格力同时都在发生作用。但是,在任何具体的行为中,人格力表现、发挥的情况是不同的。其中一种不同,就是人格力表现、发挥的水平和层次不同。

当我们说到人格力的时候,需要明确是在哪一层次上的人格力。

为此,我们需要对人格力的层次进行划分。在这里,层次划分的标准之一,是其他人格力的卷入情况,以及几种人格力发生协同作用的情况。按照这个标准,可以把人格力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如果某种人格力层次越高,其他人格力的卷入也越深,人格力之间的协同作用就越强。当协同作用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格力的划分就不明显了。

   第一层次,是其他人格力介入不多或者介入不明显的层次。

    例如,人刚刚从睡眠中醒来时的认知状况。人刚刚苏醒时,是没有什么意志力的,也谈不上什么情感力。在无意注意、漂浮注意等中的认知状况也类似于这种情况。

   第二层次,是其他人格力已经明显介入的层次。

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事一般活动时的情况。例如,当学生在上课时,此时的主导人格力是智慧力,意志力和情感力也有适当的加入。有些情况下加入要略微多一些。

例如,一个学生没有吃早饭去上课,当他上第一节课时,也许还没有感觉太饥饿,如果已经到了上午第四节课,他就会感觉到饥饿,他就需要用自己的意志力来控制注意力的分散了。      

如果上的课程又有一定的难度,此时,便需要他有更多的意志力介入了。

在意志力介入后,情感力也不是没有作用。这位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什么,就体现了他的情感力。他可以是为取得一个好成绩,他可以是为了以后自己的生计,可以是为了以后报答父母,他也可以是为了更远大的抱负。如果他的情感力越强,他的意志力也就有了越大的支持系统。

第三层次,是其他人格力高度介入的层次。

人格力之间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在这一层次中,主体已经表现出应战机制。

例如,在集体登山运动中,首先要求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的意志力。但是,这一运动不仅需要意志力来坚持,还需要动用智慧力来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发挥情感力互相合作帮助等。

第四层次,是几种人格力已经相互融合、难分彼此的层次。

这是主体在应战高水平地发挥人格力在这个层次上表达的人格力,也就是“挫折超越力”。在这个层次上往往会产生高峰体验。

人格力表达的层次性常常是由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所决定的。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越困难,我们受到的挑战越大,意味着我们越容易遭遇挫折,也就越要求我们的人格力在更高的层次上表达出来。

在具有重大挑战性的活动中,常常需要我们人格力的协同发生作用,这样,三种人格力的区分也就越不明显。

例如,在艺术创作、科学研究等高层次的心理活动中,就几乎融合了所有人格力。

从事这样的活动常常需要我们进行自身理想、信念、信仰、世界观的清晰等高层次的心理活动。

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人们的人格力都在第二层次,有时候能够进入第三层次。有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之所以难以突破,往往是因为某种人格力不足,难以进入第三,特别是第四层次造成的。

心理素质培训的努力方向之一就是提升人格力发挥的层次,并且协调其相互作用。使他们的人格力的表达能够容易上升到第三层和第四层之间。

人格力表达层次性的概念使我们能够更好对人格力进行比较。例如,当我们在评价一个人善良的时候,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是在什么层次上的善良。对乞丐施舍是善良,见义勇为也是善良,它们都表达了情感力。但后者加入了更多的意志力。

即使是对待同类的事情,每个人经常使用的主导人格力是有差异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