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反思自己的健康理念:“亚健康”与“大健康”

(2019-03-26 10:12:16)
标签:

大健康

亚健康

分类: 活出最佳状态

反思自己的健康理念:“亚健康”与“大健康”》


全人心理学所认识和提倡的“健康”,是一种“身心灵大健康”,它是我们迄今可以认识到的人类生存的最高价值。

所谓“大健康”,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灵性健康三方面整合的状态。“大健康”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够不断地接受适当的挑战,并且战胜这些挑战,不断地发挥潜能,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有所创新和创造。这样,人就能够过一种最为丰盛的、充实、富有意义的人生。

身体方面的健康问题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指身体方面的疾病。在以前,主要是由医院的医生来解决这些问题。

心理方面的健康问题,是指心理情结、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在当前,主要是由心理咨询师、精神病医生来解决这些问题。

灵性方面的健康问题,是指潜能的深度开发和发挥。随着潜能充分的开发和发挥,我们不仅能体验到生活的幸福感,而且有更多能够体验到生命的充实感、完满感、丰盛感,或者简称意义感、丰富感。在以前,它们主要是通过哲学、宗教或者与哲学、宗教有关的修养、静修或者灵修来达到。

要做到身体、心理、灵性三方面都健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在至少一个方面有问题,也就是说,至少有一个方面不健康。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互相转化。例如,在长期患病以后,容易产生抑郁情绪,这是身体健康对心理的影响;在经历一场灾难后如果不能够大哭一场,皮肤就容易生疹子,人的心理长期有负面情绪,就容易得各种各样的疾病,这是心理健康对身体的影响。

身、心、灵全面的大健康观一方面对人生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更高的健康标准,一方面把一些习以为常,但并不令人满意的状态看成是“亚健康”状态。

所谓“亚健康”,一般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无器质性病变,但功能性不足。在这种状态下,人仍然能正常地生活,但却有明显的不自在、不满意的感觉。亚健康状态并不是人们所希望的,但由于它并不影响人们维持日常的生存,所以也不会引起充分注意,人们往往也就没有强烈的动机去改变它。但是,要进入大健康状态,却需要超越亚健康。

大健康的观念一方面提高了健康的标准,一方面也扩大了亚健康的范围。从大健康的角度,三种健康缺一不可,在大健康之外,有不少状态都可以称为“亚健康”,这些状态情况各异、程度不一。亚健康具体有哪些呢?至少包括以下一些:

 

(一)精力不充沛,容易感到疲劳,容易患感冒,稍微运动则出虚汗,食欲不振,经常失眠或者睡眠质量不好,健忘,经常闹一些小毛病,甚至有一定性功能障碍等。

 

(二)有明显的不正常的强迫倾向。例如,经常控制不住自己不断地洗手,爱干净爱到反常的程度。如果这些行为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就是心理疾病状态了。

 

(三)有明显的不正常的抑郁倾向。经常感到心情不好,情绪波动大,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不想与人交往。如果这些情况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就是心理疾病状态了。

 

(四)有明显的不正常的恐惧倾向。例如,一见陌生人就脸红,在公共场合或者对特定的人讲话紧张、出汗、哆嗦等。如果这些行为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就是心理疾病状态了。

 

(五)经常有明显的其它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包括焦虑、紧张、抑郁、愤怒、委屈、内疚等。偶尔有一些负面情绪都是正常的。如果这些负面情绪频繁出现,那就有问题了。如果这些负面情绪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就是心理疾病状态了。

 

(六)纯粹是为了寻求刺激,或者是为了赌博,长久地沉溺于玩游戏机、打麻将等行为。玩过之后,不是精力的恢复,而是更加麻木不仁。追求刺激、沉溺的另外一种表现是热衷于谈恋爱,谈了一个又一个,用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七)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经常有无聊、无意义的感觉。长时间地处于无所适从、无所事事的状态,做什么都很难提起精神,激起兴趣,做什么都容易觉得麻烦,喜欢睡懒觉。在空闲时,看一些无聊的电视剧,一混就是半天。

 

(八)过分的“善适应”状态。毫无疑问,适应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但正是由于这种重要,使一些人忘记了适应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人适应环境的目的是为了成长。在现实中,不难看到这样的人,他们过多地把精力消耗在人际关系中,一味地讲究适应,而不是创造性地影响环境。他们在人际关系的周旋中,丧失了个性。一些被称为“老油条”、“滑头”的人,就属于这种情况。他们津津乐道于拉关系、钻空子,却又不愿意承担责任。还有一些人缺乏骨气,完全被人际关系所支配,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也是这种状态。

 

(九)缺乏好奇心、求知欲。对于有关人生意义、宇宙真谛等问题没有兴趣。这种人常常借口讲求实际,说“不谈虚的”。如果你想谈这些话题,他们可能会问:“关心这些有什么用啊?”或者说:“我没有悟性,那是哲学家的事情……”。这些人的误区在于自己给自己设立限制。如果你提出一个兴致勃勃的计划,他们常常给你泼凉水:“那有什么用啊!”他们对“高峰体验”“灵感体验”等概念引不起反响,对什么神秘现象、神秘体验等也没有兴趣。对于所有这些现象,他们抱一种封闭的心态,甚至只是简单贴上“幻觉”、“不科学”、“伪科学”、“魔术”等标签。或者只是公式般地简单强调:“这不科学!”、“这不符合唯物主义!”、“这不符合什么、什么……”马斯洛对于这些情况有两个概念来概括:一个是“低俗化”,一个是“约拿情结”。所谓“低俗化”,是指把高级的神圣的东西还原为低级的平庸的东西。人的需要的满足不是向上发展,而是停留在较低的阶段,让需要的满足横向发展。所谓“约拿情结”是指逃避神圣、崇高的一种倾向。(参阅《全人心理学丛书》之《与先知通心》,该书有详细的对“约拿情结”的介绍和讨论。)这样一些人的人生至少缺乏意义感、丰富感。

 

(十)对于美、艺术、大自然等感觉迟钝,体会不到美感,或者感觉十分淡漠。这一条看起来似乎要求太高,其实,所谓觉得“太高”,只是没有认识到甚至隔离了自己的潜能而已。人能达到的高度和丰富程度本来就是难以估量的。至于艺术创作和写诗,我们常常会听见人说:“我没有这个细胞,那是艺术家和诗人的事情。”“我这个人追求实在,不搞这些。”这些说法,都是一种遁词,是一种自我设限和贬低。其实每个人都有创造艺术和写诗的潜能,开发出这些潜能,人生就会多一些意义感、丰富感,这与当不当艺术家、诗人不是一回事情。就算不能够创造艺术、写诗,当面对美的事物的时候,至少要有诗意,乐于欣赏。这种人或者对旅游兴趣淡漠,或者即使也偶然旅游,却不能够深度地欣赏大自然。他们如果到了什么名胜古迹,一般就像完成了一个什么任务而已,谈不上尽兴,也谈不上什么超越性的体验以及高峰体验。要改变这些情况,人生才会有意义感、丰富感。

以上这些亚健康状态。其中第一主要是指身体健康;第二、三、四、五、六、七、八主要是指心理健康;值得注意的是,第九、十主要是指灵性健康。九、十的情况,在以前是不被认为有健康问题的,“大健康”的概念提出后,如果显示有九、十的情况,也可以认为是“亚健康”。属于九、十的人,如果有人对他们进行调查,问:“你感到幸福吗?”他们有可能做肯定的回答。其实,即使他们有一定“幸福感,也谈不上“意义感”“丰富感”。

从“大健康”的追求来看,你的健康情况如何呢?可以比照一下上述十条。按照“大健康”的要求,其中一条有问题,你都没有完全达到“大健康”,还有一定的“亚健康”状态。

缺乏灵性健康的表现之一就是从来没有过超越性体验以及高峰体验。

人们会有这样的问题:一些诗人、艺术家写了那么多诗歌,创作了那么多的艺术品,他们都具有灵性健康吗?

灵感、灵性、灵性健康,三者具有关联,但并不能够划等号。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灵感的迸发常常来自于灵性,但并不总是来自灵性。有灵性也并不意味着有灵性健康。一个人有持久的灵性以及灵性状态,才能够算有灵性健康。

艺术品和灵感、灵性、灵性健康之间不能够画等号。好的艺术品无可非议都需要灵感,但并不意味着灵性、灵性健康的开发与发挥。例如,我们从一些工笔画、行画以及流行音乐中,就较难看到灵性和灵性健康。另外,有诗意也并不意味着心理、身体一定健康,只是那个时候超越性发生了。超越了心理、身体的问题。

“ 诗意”并不一定是指写诗歌。它泛指所有的艺术创作。包括音乐、绘画、舞蹈……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搞过一个全球性调查,结论是75%的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考虑到这调查主要是针对身体和部分心理,不包括上述第九、第十的情况,可以说亚健康状态的人所占的比例远远还要更高,绝大多数的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

“大健康”问题的提出,是为了适应人类需要满足水平的不断提高的现实。大健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需要满足的问题,也就是人类如何有更加完满的、丰盛、富有意义的生活的问题。


 反思自己的健康理念:“亚健康”与“大健康”

(我的第二本诗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