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心”就是“反熵”

标签:
反熵 |
分类: 通心 |
查尔斯·珀西·斯诺( Charles Percy Snow C.P.Snow , 1905年10月15日-1980年7月1日),是英国著名的跨界学者,他既是科学家,又是小说家。他强调跨界对于创造性的重要,为此说过一句话堪称名言:
“一位对热力学一无所知的人文学者,和一位对莎士比亚一无所知的科学家同样糟糕。”
心理学研究本身就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性质,理所应当更多地关注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
关于“熵”的概念,就是心理学很值得关注和借用的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尤其是心理学的能量理论,心理治疗理论。
所谓熵(entropie),原来是热力学的概念。它是指物质结构混乱的程度,可以定义为:“一个系统内不能做功的能量总和。”
汉语字典对“熵”有这样的解释:
1. 物理学上指热能除以温度所得的商,标志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
2. 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liàng)度,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
为理解“熵”的概念,有一个通俗的比喻就是:一合火柴,整齐地方在火材盒里,就是熵值极低。如果搞乱了,就是熵值增加了。如果散落一地,熵值最大。同样,一个房间,家具、用具、书籍、衣物等井井有条摆放就是熵值极低。随着时间推移,就会越来越乱,这就是熵值增加了。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在房间搞乱的情况下,找一个东西要找很长时间。混乱程度越大,我们在生活中为此浪费的时间越多。
(普利高津1917年生于莫斯科,1945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两年后被聘为教授。他主要研究非平衡态的不可逆过程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并因此于1977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熵”的概念用到心理学,具有很大的、近乎完美的解释力。它可以用于指个人内部,人际关系,组织,乃至人类社会。
所谓个人的内心冲突、内心混乱、内心纠结、心理情结等,指的都是内心有一些感觉、体验、动机、需求等,是相互冲突的。或者说,有一些潜意识的能量、心结、压抑的感受等,是与意识层面的价值、观念、理念、伦理、道德标准是冲突的,它们都是不能够发挥出来的潜能。一个人的这些潜能越多,其整个人的混乱程度就越大,也就是熵值越大。当然,这个问题,从全人心理学的角度,也可以反过来认识,熵值越大,说明有待开发的潜能越多。全人心理学基于大量“通心辅导”的成功的实践的启示,对此抱有十分乐观的看法和态度。
用熵概念来看人际关系,就是指人际交往纠缠与混乱的程度。大家都体验过纠缠带来的烦恼,它阻止或者降低我们的幸福感。如果说,纠缠就是增加人际关系的熵,以及我们自身心理状态的熵(内心混乱、冲突的程度)。纠缠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通心的行为(以及心灵成长)就可以减少我们的心理状态的熵,以及人际关系的熵。“熵”与“通心”,可以看成是比较完美的反义词。“通心”可以理解为“反熵”。
所谓“通心”,有“通心者”和“通心对象”(或者“被通心者”)之分。“通心”作为“反熵”,因此有两种基本的情况:1、你作为“通心者”,使他人(或者人以外的其他对象)减少混乱程度。2、他人作为“通心者”,你作为“通心对象”,他人帮助你减少混乱程度。
“熵”这一概念,对于高度重视“能量”这一概念的全人心理学,具有很大的意义。对于心理调整来说,无论是他人对你通心,还是你对他人通心,不断地通心,达到的结果就是熵的不断减少,内心冲突的不断减少,能够使用的能量越多,能量级别越高。这样一来,在实际的生活中,在人际交往中越来越变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直至从心所欲不逾矩。
老子讲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其含义十分深刻。它可以这样来理解:如果是把修行当做学习知识,只是知识数量越来越增加,混乱程度也越来越增加而已。如果是把修行当做求道,就会不断成长,越成长越简单,回归儿童,大道至简。所谓“大道至简”,可以做多层次的理解:1、指人与大道的一种关系。一个人的行为如果月接近大道,他就越少混乱,与外界更少纠缠,最后达到人所能够达到的最自由的状态。2、指一个人的混乱程度以及熵值减少到最低。我们或者有幸接触到一些圣人、高僧、高道,他们通常的状态都是一种宁静和由内向外发射出的淡淡的喜悦。可以说,他们都做到了“大道至简”。
在现实生活中,不难看到这样的新婚夫妇,刚刚结婚的时候,是双方只看到对自己有用或者有利的一些方面,忽略或者没有看到对自己不利不和谐的方面,即使对这些已经意识到,也暂时隔离、回避、抛开或者屏蔽。随着婚姻生活的深入,原来追求的那些东西得到满足,双方就越来越无意暴露甚至故意表现自己对关系不和谐的一面,这样双方关系的纠缠越来越多,混乱程度越来越大,也就是熵值越来越高……
这个时候,只有通心才是拯救关系的唯一出路。而夫妻的通心,必须有一方先成长,把自己打通,解决自己的内心矛盾、心理情结等,让自己有通心的意识和能量。在一方能够通心之后,通过他与另外一方的通心,另外一方的内心矛盾、心理情结也就随之减少,逐渐变得有通心的意识和能量,和他人通心。高水平的“通心”是一种“正反馈”,也就是说,它可以激起对方的越来越多的“通心”,对方的这种回馈,又使当事人越来越愿意通心。高水平的“通心”能够大幅度地减少熵。
人的一生,有一个熵的程度逐渐增加,随着心灵成长,人格的成熟,熵值又逐渐减少的过程。下图表示个体如何达到鼎盛时期,即大我实现。没有活到“大我实现”的阶段,就是没有活出自己的最佳状态。能够活到“大我实现”阶段,意味着活到熵值最小的阶段,越来越接近一个“体道”“行道”之人。
从身心灵大健康的理论看,人的健康分为互相影响的三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灵性健康。从熵的角度看,随着年纪的增大,身体的问题增多,例如心脑血管的斑块形成,血液化验指标不正常等。这是难以避免的事情。但随着年纪的增大,心理健康、灵性健康的水平却不一定会降低。而且可喜的是,非但可以不降低,它们还可以反过来影响身体健康,减少身体的熵值。所以说,从身心灵大健康的角度,如果要减少“熵”,首先需要我们调心。这里的“心”,包括心理健康、灵性健康。重视调心,不是说调整身体不重要,而是说调整身体也有一个对待调整身体的正确态度问题。
全人心理学在调心方面,提倡两大意识,一是成长意识,一是通心意识。
熵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封闭系统,会不可避免地走向更大的熵值。要减缓熵值的增加,唯一的途径只有通过追求和保持开放性,增加反熵的因素。例如,认识正能量的人,参加成长类型的心理学工作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