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心”就是“反熵”

(2019-02-10 17:52:11)
标签:

反熵

分类: 通心
      《“通心”就是“反熵”》

查尔斯·珀西·斯诺( Charles Percy Snow C.P.Snow , 1905年10月15日-1980年7月1日),是英国著名的跨界学者,他既是科学家,又是小说家。他强调跨界对于创造性的重要,为此说过一句话堪称名言:

“一位对热力学一无所知的人文学者,和一位对莎士比亚一无所知的科学家同样糟糕。”

心理学研究本身就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性质,理所应当更多地关注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

关于“熵”的概念,就是心理学很值得关注和借用的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尤其是心理学的能量理论,心理治疗理论。

所谓熵(entropie),原来是热力学的概念。它是指物质结构混乱的程度,可以定义为:“一个系统内不能做功的能量总和。

汉语字典对“熵”有这样的解释:

1. 物理学上指热能除以温度所得的商,标志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

2. 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liàng)度,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

为理解“熵”的概念,有一个通俗的比喻就是:一合火柴,整齐地方在火材盒里,就是熵值极低。如果搞乱了,就是熵值增加了。如果散落一地,熵值最大。同样,一个房间,家具、用具、书籍、衣物等井井有条摆放就是熵值极低。随着时间推移,就会越来越乱,这就是熵值增加了。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在房间搞乱的情况下,找一个东西要找很长时间。混乱程度越大,我们在生活中为此浪费的时间越多。

“通心”就是“反熵”
普利高津1917年生于莫斯科,1945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两年后被聘为教授。他主要研究非平衡态不可逆过程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并因此于1977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普利高津认为,只有在非平衡系统中,在与外界有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的情况下,系统内各要素存在复杂的非线性相干效应时才可能产生自组织现象,并且把这种条件下生成的自组织有序态称之为耗散结构。

     从热力学的观点看,耗散结构是指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态下,热力学系统可能出现的一种稳定化的有序结构。所谓耗散,指系统与外界有能量的交换;而结构则说明并非混沌一片,而是在时间与空间上相对有序。事实上,耗散结构理论就是研究系统怎样从混沌无序的初始状态向稳定有序的组织结构进行演化的过程和规律,并且试图描述系统在变化的临界点附近的相变条件和行为。

       在一个非平衡系统内有许多变化着的因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决定着系统的可能状态和可能的演变方向。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的形成与维持至少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都不可能产生耗散结构;二是系统必须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在平衡区或近平衡区都不可能从一种有序走向另一更为高级的有序;三是系统中必须有某些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如正负反馈机制等,正是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得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产生协同动作和相干效应,从而使得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也就是说,系统的发展过程完全可以经过突变,通过能量的耗散与系统内非线性动力学机制来形成和维持与平衡结构完全不同的时空有序结构。这就是耗散结构理论的精髓之所在。一个对象要想在实践中获得存在与发展,必须不断地从外界引入负熵,以抵消对象体内正熵的增加,从而确保对象不断地走向更高层次的稳定有序结构。

      普利高津在他的《确定性的终结》中,通过考察西方的时间观,向我们显示,只要遵循现实世界的概率过程,我们就将远离僵化的决定论力学。他指出,量子力学可以推广到用来证明时间的天然不可逆性;时间先于大爆炸。普利高津解构了确定性世界观,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可确定的概率世界,生命和物质在这个世界里沿时间方向不断演化,确定性本身是一个错觉。

“熵”的概念用到心理学,具有很大的、近乎完美的解释力。它可以用于指个人内部,人际关系,组织,乃至人类社会。

所谓个人的内心冲突、内心混乱、内心纠结、心理情结等,指的都是内心有一些感觉、体验、动机、需求等,是相互冲突的。或者说,有一些潜意识的能量、心结、压抑的感受等,是与意识层面的价值、观念、理念、伦理、道德标准是冲突的,它们都是不能够发挥出来的潜能。一个人的这些潜能越多,其整个人的混乱程度就越大,也就是熵值越大。当然,这个问题,从全人心理学的角度,也可以反过来认识,熵值越大,说明有待开发的潜能越多。全人心理学基于大量“通心辅导”的成功的实践的启示,对此抱有十分乐观的看法和态度。

用熵概念来看人际关系,就是指人际交往纠缠与混乱的程度。大家都体验过纠缠带来的烦恼,它阻止或者降低我们的幸福感。如果说,纠缠就是增加人际关系的熵,以及我们自身心理状态的熵(内心混乱、冲突的程度)。纠缠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通心的行为(以及心灵成长)就可以减少我们的心理状态的熵,以及人际关系的熵。“熵”与“通心”,可以看成是比较完美的反义词。“通心”可以理解为“反熵”。

所谓“通心”,有“通心者”和“通心对象”(或者“被通心者”)之分。“通心”作为“反熵”,因此有两种基本的情况:1、你作为“通心者”,使他人(或者人以外的其他对象)减少混乱程度。2、他人作为“通心者”,你作为“通心对象”,他人帮助你减少混乱程度。

“熵”这一概念,对于高度重视“能量”这一概念的全人心理学,具有很大的意义。对于心理调整来说,无论是他人对你通心,还是你对他人通心,不断地通心,达到的结果就是熵的不断减少,内心冲突的不断减少,能够使用的能量越多,能量级别越高。这样一来,在实际的生活中,在人际交往中越来越变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直至从心所欲不逾矩。

老子讲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其含义十分深刻。它可以这样来理解:如果是把修行当做学习知识,只是知识数量越来越增加,混乱程度也越来越增加而已。如果是把修行当做求道,就会不断成长,越成长越简单,回归儿童,大道至简。所谓“大道至简”,可以做多层次的理解:1、指人与大道的一种关系。一个人的行为如果月接近大道,他就越少混乱,与外界更少纠缠,最后达到人所能够达到的最自由的状态。2、指一个人的混乱程度以及熵值减少到最低。我们或者有幸接触到一些圣人、高僧、高道,他们通常的状态都是一种宁静和由内向外发射出的淡淡的喜悦。可以说,他们都做到了“大道至简”。

在现实生活中,不难看到这样的新婚夫妇,刚刚结婚的时候,是双方只看到对自己有用或者有利的一些方面,忽略或者没有看到对自己不利不和谐的方面,即使对这些已经意识到,也暂时隔离、回避、抛开或者屏蔽。随着婚姻生活的深入,原来追求的那些东西得到满足,双方就越来越无意暴露甚至故意表现自己对关系不和谐的一面,这样双方关系的纠缠越来越多,混乱程度越来越大,也就是熵值越来越高……

这个时候,只有通心才是拯救关系的唯一出路。而夫妻的通心,必须有一方先成长,把自己打通,解决自己的内心矛盾、心理情结等,让自己有通心的意识和能量。在一方能够通心之后,通过他与另外一方的通心,另外一方的内心矛盾、心理情结也就随之减少,逐渐变得有通心的意识和能量,和他人通心。高水平的“通心”是一种“正反馈”,也就是说,它可以激起对方的越来越多的“通心”,对方的这种回馈,又使当事人越来越愿意通心。高水平的“通心”能够大幅度地减少熵。

人的一生,有一个熵的程度逐渐增加,随着心灵成长,人格的成熟,熵值又逐渐减少的过程。下图表示个体如何达到鼎盛时期,即大我实现。没有活到“大我实现”的阶段,就是没有活出自己的最佳状态。能够活到“大我实现”阶段,意味着活到熵值最小的阶段,越来越接近一个“体道”“行道”之人。

从身心灵大健康的理论看,人的健康分为互相影响的三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灵性健康。从熵的角度看,随着年纪的增大,身体的问题增多,例如心脑血管的斑块形成,血液化验指标不正常等。这是难以避免的事情。但随着年纪的增大,心理健康、灵性健康的水平却不一定会降低。而且可喜的是,非但可以不降低,它们还可以反过来影响身体健康,减少身体的熵值。所以说,从身心灵大健康的角度,如果要减少“熵”,首先需要我们调心。这里的“心”,包括心理健康、灵性健康。重视调心,不是说调整身体不重要,而是说调整身体也有一个对待调整身体的正确态度问题。

全人心理学在调心方面,提倡两大意识,一是成长意识,一是通心意识。

熵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封闭系统,会不可避免地走向更大的熵值。要减缓熵值的增加,唯一的途径只有通过追求和保持开放性,增加反熵的因素。例如,认识正能量的人,参加成长类型的心理学工作坊等。

 “通心”就是“反熵”


       

       反熵的概念早就有了。普利高津、尼克利斯:“非平衡可能是有序之源,在一个开放系统中,只要这个系统吸收的熵流大于自身趋向平衡的熵增,那么可以设想这个系统不仅能维持原来的定态,甚至可达到比初始熵值低些的状态。”(普利高津、尼克利斯:《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第24页。)

        现在关于宇宙的演化理论有所谓的宇宙热寂说。即使我们承认宇宙热寂说,这也并不能够等于承认生命也是一样,只有这个过程。

       生命恰恰是一个“可达到比初始熵值低些的状态”的开放系统。学术界早就有人提出“人的生命的本质就是反熵”。这句话还不通透,可以进一步说,人之所以能够做到反熵,是由于有通心力,能够与人乃至万事万物通心。

        通心也是对死亡过程的一种对抗,它可以逆反、延缓熵增的过程,把自身以及人际关系的混乱减少到最低限度。

       从熵的概念,还可以深化全人心理学的舒适区理论。——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舒适区不去扩大,就会缩小。舒适区之所以会缩小,就是因为一个系统,如果封闭,熵值就会不断增加。只有打破封闭,开放地面对自己,才有可能继续成长,至少维持一种较好的状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