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视角中的负面情绪
(2018-09-16 17:40:17)
标签:
佛教负面情绪 |
分类: 活出最佳状态 |
佛教视角中的负面情绪
——第九届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创新论坛发言稿
2018年8月25日
廖乐根
负面情绪,也称为负性情绪或不良情绪。一个人或多或少、或轻或重都会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它对人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生命品质都会产生种种不良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负面情绪,对于促进身心健康,乃至获得生命的解脱与觉醒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那么,佛教是如何认识和处理负面情绪的呢?
佛教视角中的负面情绪:
一、从“烦恼”看负面情绪
二、负面情绪生起的三要素
三、负面情绪的五大共同特性
四、负面情绪的应对策略——正念觉知
一、从“烦恼”看负面情绪
在佛教中,与负面情绪密切相关的概念应该是“烦恼”。负面情绪,在佛教中可以统称为烦恼。因此,透过对烦恼的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佛教对负面情绪的认识。需要说明的是,佛教中所说的烦恼并不完全等同于负面情绪,烦恼的范畴比一般所说的负面情绪更大、更广。也就是说,有些心理虽然属于佛教所说的烦恼,但并不是心理学所说的负面情绪,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
1、烦恼的基本内涵:
烦恼——扰乱
烦恼的总体特性——“不寂静性”。
凡是具有扰乱作用,让人烦躁不安的一切心理因素都是烦恼。(比日常用语与心理学中的“烦恼”内涵要广)
2、烦恼的异名
惑、缚、缠、结盖、垢、使、瀑流、客尘。
3、烦恼的种类
烦恼的种类无量无边,而且是根深蒂固的。佛法认为最根本的烦恼有三种——贪、嗔、痴(三毒),其它的烦恼都是由于这三种根本烦恼而产生的。
4、烦恼产生的根源
佛法认为,烦恼产生的根源是无明和我执。无明就是看不清事实的真相,我执就是执著认为有一个真实、独立、不变的自我。我执是由无明而生,也可以说我执本身就是无明。
所有的烦恼,都是在无明和我执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5、烦恼的过患与危害
烦恼的过患与危害非常大。烦恼会推动我们造作种种恶业,既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和其他的众生,而且这种伤害是漫长的、生生世世的。烦恼是产生痛苦的根源,是获得解脱与生命觉醒的严重障碍。
烦恼(惑)——造业(业)——受苦(苦)
二、负面情绪生起的三要素
1、未断随眠
未断随眠——没有断除的、潜藏的烦恼种子,这是负面情绪生起的前提条件和深层因素。这些烦恼种子,是我们无始以来形成的各种负面情绪的潜在力量。在负面情绪还没有生起时,它们是以类似种子的状态潜伏在内心的深处,一旦遇到相应的境界就会产生现行。
2、随应境现
随应境现——境界现前,这是指引发负面情绪生起的相应境界(情境)已经出现,也就是指引发负面情绪产生的各种诱发因素或刺激事件。负面情绪的生起,离不开相关的境界刺激,面对不同的境界,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从而引发不同的情绪。
触景生情——触境生情
悦意境(顺境)——乐受——贪
不悦意境(逆境)——苦受——嗔
贪、嗔是两种最基本的负面情绪(反应)
3、非理作意
非理作意——非理思维,也就是对现前境界或事件的错误认知,包括各种错误的看法与观念、错误的解释与评价等等。负面情绪的产生,虽然离不开内在的烦恼种子和诱发境界,也与我们对这个境界或事件的错误认知和态度密切相关。
非理作意——虚妄分别心,包括各种妄想、执著与投射,它会歪曲事实、颠倒真相,从而激发和强化各种负面情绪。
四颠倒——认无常为常、认苦为乐、认无我为我、认不净为净。
非理作意——非理性思维——三大特征:
1、绝对化要求:一厢情愿、不切实际的要求或期待——必须、应该、绝对。
2、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扩大化——总是、老是、一点也不。
3、糟糕至极:灾难化预期——糟透了、完蛋了、毫无希望。
只要具足这三个要素——境界现前、非理作意、烦恼种子,负面情绪就会生起。当烦恼的种子遇到外境的刺激,再经过非理作意,负面情绪就会不由自主的生起。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在这三个要素中,非理作意又是最关键的。因为境界现前是很难避免的,而烦恼种子在修行没有达到一定境界之前也是无法根除的,所以修行的关键就是要在对治和处理非理作意上下功夫。莫向外求,换一种观念和想法,如果你改变不了别人,就改变自己吧。
三、负面情绪的五大共同特性
1、任何一种负面情绪都是缘起的。
所谓缘起,简单的说,就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存在,都是众多因缘和条件和合而起的,绝对没有不依赖因缘和条件而独立存在的事物和现象,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身体还是心灵,都是缘起的存在。负面情绪当然也是缘起的,是由各种因缘和条件所决定的,绝对并没有离开因缘与条件而独自生起、独立存在的负面情绪。负面情绪的缘起性,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负面情绪只是一种条件的存在,并不具有本质的实在性。
2、任何一种负面情绪都是无常的。
正因为负面情绪是缘起的,是由因缘和条件所决定的,所以它必然是无常的,是变化不定乃至刹那生灭的。负面情绪爆发时看起来强烈而真实,其实它一直都在变动与变化之中。没有任何一种负面情绪会一直不变的持续下去,即使是一念之间,情绪也是变化莫测的。真正认识到负面情绪的无常性,就不会对它产生强烈的执著,也不会轻易被它干扰和控制,从而增强我们对战胜负面情绪的信心和勇气。
3、任何一种负面情绪都是痛苦的。
苦,是逼迫、逼恼的意思。任何一种负面情绪生起时都会有某种逼迫感、不自在感,这是每一个人都能亲身感受到的。负面情绪所导致的痛苦不仅指向自己,也指向他人。我们之所以不断的陷入到负面情绪中而不能自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负面情绪所带来的痛苦认识不足,当然,这也跟负面情绪强大的惯性力量有关。只有深刻认识到负面情绪的痛苦本质,才会有强烈的愿望从中解脱出来。
我们为何一再受苦?
我苦够了吗?
我的苦白吃了吗?
4、任何一种负面情绪都是无我的。
所谓“我”,在佛教中是指真实、独立、永恒不变的自体或实体。佛教认为,这样的“我”只是一厢情愿的自我设定,实际上是根本不存在的。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情绪只是一种念头,并不是“我”,千万不要将情绪认为是“我”。一旦在某种情绪上贴上“我”的标签,必然会产生更多的烦恼和痛苦。然而,凡夫对自我却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执著,可以说,每一种负面情绪和烦恼的背后都能找到强大而顽固的我执。深入认识无我的道理,就会大大减少负面情绪对我们的伤害。
5、负面情绪的究竟本质是空性。
空性,就是说一切的存在,都没有独立、永恒、绝对真实的自体性。空性,是一切现象的究竟本质。空性与缘起的现象并不是对立的,相反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空性不是绝对的虚无,空性并不否认现象的相对存在,它只是告诉我们:现象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真实。既然负面情绪是缘起的现象,是因缘和条件的相对存在,当然就没有绝对的真实性,其本质是如梦如幻的。空性的智慧,是烦恼和负面情绪最有力、最彻底的对治。苦乐皆如幻——不可执著。
四、负面情绪的应对策略
——正念觉知
在佛教中,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关键、最有效的应对策略就是——正念觉知。所谓正念觉知,简单的说,就是时时刻刻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对自己的起心动念,保持清晰的觉察了知。正念觉知,能够及时发觉负面情绪的生起,帮助你与负面情绪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避免自己不由自主的陷入其中。正念觉知,能够有效切断妄念之流,让你有更多的机会看清事件的真相。正念觉知,能够帮助你将情绪、想法和事实分开,情绪和想法并不等于事实。如果你不断地训练正念觉知,就能够更真切的体验到情绪的缘起、无常、痛苦、无我与空性。要对负面情绪保持正念觉知,需要训练和培养以下五种重要能力:
1、全然接受
全然接受,是一种正确的接纳与面对现实的能力。全然接受提醒我们:当某种负面情绪生起时,首先要勇敢的面对它、接受它。全然接受,意味着不回避问题,也不与之对抗,而是接纳已经发生的事实。回避与抗拒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糕、更复杂,从而引发更多、更强烈的负面情绪。需要注意的是,全然接受并不是对负面情绪的认同,更不是纵容,而是真诚的面对现实,不回避、不逃避、不抗拒。学会接纳,能够让心变得更包容、更柔软、更有弹性。
为何全然接受(接纳)很难?
安住当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所谓安住当下,就是活在当下、此时此刻,这就需要不断训练心的专注力和觉察力,不要让心沉溺于过去与未来。当负面情绪生起时,如果能安住在当下,并保持清晰的觉察,情绪就会很快平息。相反,如果不能安住在当下,就会陷入到过去和未来的种种妄想之中,负面情绪就会不断蔓延,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强烈。要做到时刻安住当下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凡夫心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散乱、涣散,非常容易分心。安住当下的误区:当下也不可执著。
如是觉知,就是正念正知,这是应对负面情绪的关键要素。如是觉知的心与思维分别的心是不同的。如是觉知不是思考与评判,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如是觉知的重点是:面对问题不要急于用逻辑去分析、判断,不要轻易贴上对与错、好与坏等各种标签,而只是对事件本身保持清晰的觉察和了知。如是觉知也提醒我们,看待问题和事件,尽量不要带着成见或偏见,要尽量保持一种客观与空灵的心态。如是觉知,能让我们的心变得更开放、更清明、更敏锐。显然,要做到如是觉知很不容易,因为我们太习惯于分析与判断,习惯于给事物贴标签,我们的成见与偏见也是根深蒂固的。
不迎不拒,就是面对负面情绪,既不纵容,也不抗拒,只是保持如是的觉察和了知,这是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技术。所谓“不迎”,就是面对负面情绪,不迎合、不纵容,这样就不会不陷入、沉溺其中;所谓“不拒”,就是当负面情绪已经生起时,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不抵触、不排斥、不抗拒。“迎”和“拒”,都不能正确应对负面情绪,而且还会进一步强化负面情绪,只有不迎不拒才能有效化解负面情绪。不迎不拒的应对策略,尤其对于具有强迫思维的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5、警觉放松
要保持对情绪的正念觉知,还要学会警觉放松。面对各种负面情绪,警觉是必需的,只有警觉的心,才能够及时发现并清楚了知心念和负面情绪生起与发展的过程。警觉,能够让注意力保持集中,有利于培养心的稳定性与专注力。但警觉不是心的紧张状态,心不能绷得紧紧的,如果绷得太紧,就会产生恐惧与焦虑,这样就无法做到正念觉知。只有在保持警觉的同时学会放松,不紧不松,才能更好的看清事实的真相,从而更有效的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
思考与讨论
1、为什么说在负面情绪生起的三要素中,修行的关键是要对治非理作意?如何对治非理作意?请举例说明。
2、正确认识负面情绪的五大共同特性——缘起、无常、痛苦、无我、空性,对于化解和处理负面情绪有何重要作用?其原理又是什么?
3、我们为何一再陷入负面情绪中而不能自拔?负面情绪为何如此顽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和体会。
4、正念觉知与如理思维的关系是什么?你在训练和培养正念觉知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该如何正确处理?
5、在各种烦恼和负面情绪中,你认为哪一种对自己的伤害和影响最严重?通常你是如何面对和处理呢?
6、当他人负面情绪爆发时,该如何运用佛教的智慧正确面对和有效处理呢?请以嗔恨(愤怒)为例加以说明。
(廖乐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