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产生的思想火花

标签:
思想火花 |
分类: 博主简介、经历、联系 |
前言:最近整理东西,发现大概40多年前的一个笔记本,记录了我的一些思想火花,它们反映了我的思想发展的一个过程。先抄录部分如下:
《善美真》
善,使我们格调高尚;
真,使我们头脑明豁;
然而,爱赋予我们感受这一切的生命。
或者,就像无言的风对于正在航行中的帆船一样。只有完美的爱才能将人生大海中生命的小舟,引向“崇高的善,永恒的美,绝对的真”的彼岸。
完美的爱是不存在的,但彼岸却在那儿永远召唤……
爱情的真正的实际意义并不在彼岸,而在于向彼岸不断接近的过程之中。
爱情在人性的发展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它几乎是最重要的生活内容。爱情留出多少地位,其余的人生问题才能插进去多少。正唯如此,在爱情问题上无“绝对真理”可言,人们都根据自己的体验作出程度不同的评价。——与其说爱情本身具有多少意义,不如说人们根据自己的体验赋予了它多少意义。
什么是最理想的?什么是最好的?对于这一类的问题,往往不能作出肯定的回答,因为这些问题本身就是处于探索之中的。生命力强大的人,应当有魄力和勇气去寻求答案,自己去创造最理想的和最好的,而不是模仿和搬用现存的答案。
另一方面,人们由于天性、气质、性格等各方面的差异,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有所不同。但尽管如此,人们对于“什么不好?什么不足?”等问题的回答,还是有大致统一的回答。而对于这一类问题的回答,已经包含了什么更好的因素。
我相信,那种在精神上渴求彻底了解,在心灵上需要最深处共鸣的人,并不仅是一种特殊的典型,而是表现了一种人性发展的方向。
太多的人对爱情失望。只有在精神上失望的爱情才算是真正的失望,这种悲剧的造成有时看来是由于不成熟,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软弱。客观原因再多,也可以从主观上找出这个因素。
好些人埋怨命运,咒诅爱情。他们自己平庸,却想在爱情中得到一切,还有一些人是由于软弱而投降……
爱情的悲剧一旦造成,一般是难以挽回的,——然而,大多数人都还不能使用“悲剧”这个字眼,严格说来,他们造成的只是一出滑稽剧,甚至是一出丑剧。
真正的悲剧只适用于那些与命运搏斗,而最终失败的人们。对于他们,机缘,神秘的机缘远远地躲开他们,他们尽管有意识地努力,可是也无法遭遇。
“机会”和“了解”,是成功的两大前提,这是一个冷酷的真理,对于那些在自然接触范围没有遇到自己意中人的人们,应当对此有较彻底的想法。所谓“彻底”,还包括了敢于实践。
青梅竹马,耳鬓厮磨,“从那童年时候起就记在心间”的爱情,无疑是难得可贵的,它给有幸获得这种爱情的人,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但是,经受过长期孤独折磨的人,一旦得到真正的爱情,却更能体会到她的甜美。
作为对微妙共鸣的需求,爱情是人性进化的结果。
只有经过奋斗的失败才是真正的失败,才是心甘情愿的失败,没有经过奋斗的放弃只能叫投降。
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看电影《巴黎圣母院》
它的深刻性在于它对永恒主题的暗示,在于它对人类心灵进化的探讨……
吉普赛女郎与打钟人卡西莫多都是单纯的,而神父是复杂的。
我们说,吉普赛女郎爱斯梅哈尔达是美的,在这里主要是指她外表的美,而不包括她内心的善良。当然,两者是互相渗透的,由于她内心的善良,——或称内在美的作用,她的外表也就显得更美了。
我们说,打钟人是善良的,在这里,我们指的是他内在的美。他的外表是丑的,或许由于丑陋的外表,才使他内在的美显得更加单纯,使他的善良显得更加突出。
我们说,神父复杂的,因为他很难以捉摸,深不可测。说他坏,并不准确,他似乎也在思索、探究着什么。
《巴黎圣母院》的主题,似乎和《叶尔绍夫兄弟》想吻合,这就是人类价值观的矛盾问题。
美和善,最好是能够统一。但这种统一似乎很少。——正如那打钟人的心,能在骑兵军工法比斯的胸膛里跳动就好了。
可是,在两者的追求中,美和善常发生矛盾,两种价值观也常发生搏杀。——结果,谁也不能消灭谁。仿佛是善略占上风了。
“貌随心变”,这个成语就说明了这点。
当然,这个“变”,并不是无条件的。它也应有一点的基础。
打钟人的外表,无论谁对他有多么了解,都不可能变到认为他美的程度。
电影结尾时,有一段意味深长的旁白:
人们在地下室发现了两具尸体,他们紧紧地抱在一起,当人们要把他们分开,他们就立刻化为了烟雾。
我所感悟的是:它们是矛盾的,在现实中难以结合。它们都是人性的表现,不可能舍弃一方,而仅追求另一方,人们追求的是两者的统一。这种完全的统一只能在理想中达到,在死后达到,在彼岸达到,在现实中是极难达到的
一个人的外貌的确得天独厚,陌生的人总爱把自己幻想的内在加到她身上,赋予她一些不属于她的品质。这是由于美的偏见,人们总爱把一定的外在美与一定的内在美对应起来。随着时光的消失,人们才逐渐发现那种内在和外在的矛盾。那美丽的外形会黯淡失色,假如没有内在的支持的话。

电影的名字意味深长。所谓“冷酷”是指谁呢?仿佛是各有所指。
莫尼卡,正当青春妙龄,却杜绝交往,去修道院幽居。看完了电影,我们才知她的“冷酷”是假象,是外在的。
阿依曼,花一样的面容蛇一样的心,她表现得何等狂热啊!然而,她的自私会使人感到寒心。她的冷酷是真正的冷酷。
魔鬼胡安,他的真实的自我,被压在魔鬼的冰山下,然而,一旦他被莫尼卡所唤醒,真正的爱情在他心中解冻了,他为了澎湃的春潮,他变得比其他所有的人更像一个人。
最崇高感人的形象是莫尼卡。她真诚地爱了两次,却一次比一次更伟大。
从莫尼卡和她姐姐阿依曼娜里,体现了两种爱情的根本对立。
“真正的爱是深植在心中的。”这种爱情观使那种受征服欲支配的爱情观相比之下显得多渺小,而又使那种“只要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显得多么鄙俗。
怎样理解阿依曼对胡安的爱?——这可能是这电影提出的“尖端”问题。
争论她是否爱胡安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她对胡安的爱情具体是什么东西。她的爱主要表现在要满足自己的征服欲望上,而不是表现在要使对方幸福,从而自己幸福上。是的,她对自己的“爱”是真实的,但这种爱只是意味着渴望获得一个价值实体。——但就算是两厢情愿也不能称为真正意义的爱。他们只是征服欲望,魔鬼的本能发生了共鸣。
上面一种感情虽然能够使某些人爆发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但这种生命力毕竟是残缺不全的,它从根本上缺乏善,而它表现出来的意志力也只是外在的,仅表现在克服外在障碍上的,而没有内在的反思或解剖,也就不能够造成生命的进化。

它的魅力恰恰也在这里,它带有一种原始的牧歌般的美,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的野性的美。它的有血有肉的浓烈的生活气息,使人沉醉、迷惑,又回味无穷……
它没有塑造理想人格和英雄人物,可是它也没有格式化和概念化。它对人性描写的深度使人不能够忘怀。
至于它给予人们以什么影响,就看各人的情况了。它里面没有体现什么时代精神,但却可以看到政治和阶级斗争对于生活的冲击。
孤独
孤独——常常是由于不认同庸俗不堪的环境。孤独者常常也不被环境所认同。一个人不应该因为与环境的不同而沮丧,因为这证明了他的价值的独特性。一个人越是有价值,他就越是不可能被别的人所替换。
反之,在价值上越是有缺陷的人,越容易引起别人的失望,因此,他也相应地要寻找一种感情上的补充。
跳舞
为什么独自跳没有乐趣呢?为什么要在人群中跳呢?为什么要在人群中表现自己呢?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跳舞也是“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己的力量要传递到对方。当一个人和另一个人跳舞时,如果是异性,他们之间一定会产生一种独特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