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为什么重要?

标签:
马斯洛肯威尔伯 |
分类: 活出最佳状态 |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为什么重要?
在上一部分,我们已经提到了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甚至提到了马斯洛来不及详细论述的“自我超越需要”,以及没有提出过的“大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什么重要性?为什么它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如何全面地、准确地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它的这一理论在当今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它在当今还可以有什么样的创造性的发展?
马斯洛(1908——1970)是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曾担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他不仅是人本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有“人本心理学之父”之称,而且也是心理学第四思潮后人本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的提出者。马斯洛留下的心理学遗产非常丰富,但论影响,他的需要层次理论首当其冲。需要层次论可以说是在心理学领域中,对于社会影响最深远、应用范围最大的理论之一,它被广泛地运用于心理咨询、管理、教育等诸多方面,至今有增无减。这一理论在价值观、人生观、信仰等方面,还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尚未深入挖掘。也就是说,如果对它进行创造性地进行发展,它可以回答当今世界在价值观、人生观、幸福观以及信仰方面的一些难题。
本书的宗旨,正是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基础上,发展出“全人需要层次论”,并且对“大我实现”这一人类个体的终极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
需要层次论是一种关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路线、模式或者模型。
关于人的成长、发展的路线、模式或者模型,肯·威尔伯在《灵性的觉醒》一书中列出了以下十种(其中阿拉伯数字原书没有,为我所加——许金声):
发展路线,对应的人生问题和研究者
路线
1认知
2自我
3价值
4道德
5人际
6灵性
7需要
8运动
9情感
10美学
(肯·威尔伯《灵性的觉醒》第66页,金凡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
在这些众多的路线之间,它们彼此关系如何?它们之中,有没有更基本的路线呢?
肯·威尔伯看来也是持有这个观点的。他为此论证说: “你完全可能认知路线高度发展,道德路线发展很低(非常聪明,但是非常不道德:纳粹医生),但没有发现相反情况(智商低,道德高)”(肯·威尔伯《灵性的觉醒》第70页,金凡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
对于这一看法,我是不同意的。我认为,需要层次路线,是更基本的路线。这里的“需要”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意义上的“需要”,而不是一般的需要,更不是大多数使用的“动机”。
如果说,一个人的需要满足水平很高,例如大我实现需要占优势,那么,他的认知水平,“我知道什么?”也很高。此外,他的自我水平,即“我是谁?”;价值水平,即“什么对我重要?”道德水平,即“我应该做什么?”;人际关系水平,即“我一个如何交往?”;灵性水平,即“终极关怀是什么?”;运动水平,即“我应该如何用身体做到这件事情?”;情感水平,即“我对此感觉如何?”;美学水平,即“什么对我有魅力?”等等。——所有这些线路的发展,都应该处于高水平。从我的人格三要素理论看,在高级需要满足阶段,人们的智慧力、情感力、意志力都必须处于高度发达和发挥状态。
肯·威尔伯还认为,认知路线是其他路线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他说:“认知路线成为其他路线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改变、感觉、认同或者需要某物,我们必须首先意识到它。” (肯·威尔伯《灵性的觉醒》第71页,金凡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
肯·威尔伯说:“为了改变、感觉、认同或者需要某物,我们必须首先意识到它。”这句话有一些似是而非。这样说应该更加准确:我们活在世界上,不可避免地要与万事万物发生联系。如果我们要对万事万物具有一定的立场、态度,才可以说“必须首先意识到它。”——肯·威尔伯在这里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其错误在于:我们能否意识到某物,如何意识到,这并不是首先由我们的认知所决定的。我们的意识指向、意识活动,首先是要受潜意识的影响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需要满足状况。
马斯洛印证弗洛伊德的观点来支持自己:“与这个问题相关联的,是现实对于无意识冲动的影响。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本我冲动(id impulse)是一种分离的存在,与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都没有内在的联系,甚至与其他本我冲动也没有联系。”正如在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处于心理结构的最底层,是一切原始欲望的策源地,也是心理系统最根本的动力。我们可以用意象来近似地说明本我,我们称它为一种混乱的状况,就像一口充满了沸腾着兴奋物(excitations)的大锅……这些本能给本我以能量。但本我没有组织,没有统一的意志,只有遵循快乐原则的追求本能需要的满足的冲动。逻辑规律----首先是矛盾律----不适合本我的进程。相互矛盾的冲动并列存在,并不相互抵消或者分离,最多它们只是在强大的经济法则下折衷地联合起来,释放它们的能量。绝不能将本我比作虚无,并且我们惊异地发现,本我还违背了哲学家们的断言,即,时间和空间是我们心理活动的必要形式……很自然,本我不懂得价值、善恶、道德。与快乐原则非常紧密相连的经济或数量的因素控制了本我的全部进程。本能的精力投入寻求发泄,----按我们的观点,这就是本我的全部内涵。”
弗洛伊德在这里说的“本我”,可以理解为一种总体的需要满足(或者未满足)状态。这种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必然呈现出来,它被意识到或者没有被意识到,它都首先呈现为需要层次系列上的需要。
马斯洛还十分精彩而雄辩地指出:“毋庸置疑,这些生理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具体说,假如一个人在生活中所有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那么是生理需要而不是其他需要最有可能成为他的主要动机。一个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的人,对于食物的渴望可能最为强烈。
在人类心理的动力结构方面,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论述最好的之一。需要层次论把需要满足状态置于一个基础地位。需要的满足状态意味着,我们生存在世界上,此时此刻我们的一种先在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决定了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需要,以及需要的满足是最基本的人类活动,它影响人的全部活动,包括知情意的全部活动。马斯洛为此论证说:需要的存在,意味着“个人是一个一体化的、有组织的整体。”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4页,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马斯洛进一步以对于食物的需要为例:“当一个人感到饥饿时,他不仅在肠胃功能方面有所变化,而且在许多方面,或许甚至在他所具有的大部分功能方面都有所变化。他的感知改变了(他会比其他时候更容易发现食物)。他的记忆改变了(他会比其他时候更容易回忆起一顿美餐)。他的情绪改变了(他比其他时候更紧张、激动)。他思想活动的内容改变了(他更倾向于考虑获得食物,而不是解一道代数题)。这些现象可以扩展到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所有其他的官能(faculty)、能力(capacity)和功能(function)。换句话说,当约翰·史密斯感到饥饿时,他被饥饿所主宰,他是一个不同于其他时刻的人。”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4页,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意义上的需要满足层次,应该是一种更基本的路线。在不同的需要满足层次上,我们有不同的意识状态,包括认知状态。肯·威尔伯在上述表格中所说的“需要”,实际上相当于现实生活中的“动机”。
摘自新书《大我实现之路——全人需要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