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与“通心”

标签:
慧能 |
分类: 与大师们通心 |
禅宗六祖慧能对于“人性”与“佛性”关系的论述,是他最深刻的、最富有特色的洞见之一。
慧能认为,“人性”与“佛性”之间没有绝对的、不可逾越的界限: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坛经·般若品第二》)
“不悟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坛经·般若品第二》)
慧能说的虽然是佛性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来理解神性与人性的关系。
神人二重性问题,是世界宗教普遍的重要命题,包括基督教。
为什么一念之间人可以是凡夫也可以是佛呢?这正是由于人同时具有着两种性质,即“佛人二重性”或者说“神人二重性”。
关于“神人二重性”,或者“佛人二重性”,我在其它地方有详细论述,这里不再啰嗦。
正这里,我着重想探讨的是,慧能的有关思想,与当代心理学的关系。随着后人本心理学的出现,人性的最高境界,人的灵性、神性、佛性等进入心理学的视野。
例如,慧能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他的话,翻译成全人需要层次理论的语言:“前面迷恋于低级需要、中级需要的满足或者最多不过自我实现满足的都是凡夫,只要能够超越自我,进入大我实现就是佛。前面执着于大我实现需要以下境界皆有烦恼,后面超越自我,大我实现就是解放。”
慧能说:“不悟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在这里,“不悟佛是众生”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听起来非常费解,实际上这正是慧能高明之处。
既然称之为“佛”,就是意味着已经开悟,凡夫就是意味着没有开悟,怎么又来一个“不悟佛是众生”呢?这句话相当于:“不悟的已经悟了的人(佛)是众生。”
难道这不是废话,就是自相矛盾?
正是在这里,隐含着慧能对成佛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支持了我在《关于佛陀拉肚子》一章中的观点:“如果佛陀没有任何判断失误方面的问题,也有拉肚子本身的问题。拉肚子,就说明身体出了问题,还有病痛。成佛以后还有病痛,这是不少人以前没有想到的。佛陀也拉肚子,这对于我们理解什么是‘成佛’有意义。‘成佛’并不是某种开悟之后就一劳永逸的不变的超越状态,当还在人世之时,就像已经永远在天堂生活一样。佛陀拉肚子,说明成佛以后也会有病痛的,并不是成佛以后一切都好了,在所有方面都健康了,再也没有任何问题了。——这是一种不是黑的就是白的两分法的思维方式。”
我所探讨的是成佛之后在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日常生活方面还会不会有任何问题,这种“问题”,不是指不能够解决的烦恼,也不是指使整体状态下降的障碍,甚至是失去开,而是指变化莫测的大千世界的某些难以预测因素所造成的身心灵能量在他的某些变化。例如,佛陀拉肚子,必然造成他的体力的至少暂时的下降。
按照全人需要层次论的理解,任何人的需要层次的满足,都不是直线性的,而是波浪性的。其间,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难以预测的上下波动、错位。如果我们把典型的佛陀的生活定义为大我实现需要占优势的话,那么这个大我实现需要的优势地位在某些时候,是可能下降的。
按照慧能的说法,就更加彻底了。所谓“不悟佛是众生。”说的就是在成佛以后,佛还有倒退为“凡夫”的危险和可能性。
这并不是说,真有过成佛后,又倒退为凡夫的佛。慧能在这里是谈一个深刻的理念,“不悟佛是众生。”这句话,是与后面“一念悟时,众生是佛。”相应的,不能够单独理解,而应该相辅相成地来理解。
慧能的这一理念,突出地体现了佛教“诸行无常”的法印。
大千世界变动不居,人的生存也变动不居,尽管有“定、慧”护持,也不能够穷尽。这也正是老子:“道可道,非常道”教诲的含义之一。、
慧能的这一理念,也正支持了全人需要层次论的思想,从一个人整体的系统的动力结构来看人。
正如慧能所说:“菩提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一个人不能够扯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成佛之后,也要吃喝拉撒睡。进入大我实现之后,所有的大我实现需要以下的需要,依然存在,只是不占优势而已。
这些更低需要的存在,同时也是大我实现需要之所以能够占优势的一个前提,如果它们不存在,意味着你已经扯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了。
它们的存在,也并不意味着在你的大我实现需要占优势之后,在某些情况下,会下降。人活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这些环境无时不刻在变化,它们使得你的大我实现的需要,其满足度至少有临时下降的可能性,甚至变成其它需要占优势。
见全人需要层次图:
全人需要层次论在观察人的生存状态时,有一个重要的区分。根据需要层次系列中,某一基本需要的支配力的大小和稳定情况,把个体的生存,分为“需要的满足”与“稳定的人格状态”两大类。
1、“需要的满足”——即某种需要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有质量高低、时间长短以及这种需要的满足对整个人的支配力的大小等区别。当某种需要在个体的生活中具有最大支配力的时候,我们称之为“优势需要”。例如,一个多日没有吃饭的人,不顾一切地寻找食物,这是生理需要的支配力最大,是优势需要。再如,一个人长期缺爱、缺乏安全,现在急于找一个对象结婚,这是归属需要的支配力最大,是优势需要。
2、“稳定的人格状态”——即个体在生活中,某种需要长期都是“优势需要”。例如,前面说的那饥饿的人,如果他长期都是这样,我们可以说他是“生理性人格”或者“饥饿型人格”。而对于佛陀,长期都是“大我实现需要”占优势,所以我们称之为“佛”。
在这里,可以发现慧能的思想与之全人需要层次的思想是接近的。他强调的也是状态。而状态是可以变化的,所以可以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成佛。他的这一思想,与全人需要层次论把“需要满足”与“稳定的人格状态”区分开的思想是一致的。
所谓“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指的是“需要满足”,而不是“稳定的人格状态”。
慧能关于“前念”、“后念”,《坛经》中还有一些说法:法海问什么是“即心即佛”,慧能答“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这些指的是“需要满足”,而不是“稳定的人格状态”。
也就是说,它们都只是“大我实现需要”的暂时满足。只有长期能够如此这般,才是“稳定的人格状态”。
全人需要层次论,也说清楚了一个难题,即“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这里“大我”、“自性”、“本心”、“自心”等说的都是一个意思。
读《坛经》容易有这样的迷茫:慧能一会说自性是空、是无,一会又说自性“如日处虚空”,到底这个空和无指的是什么呢?
这个“空”指的是大我实现以下需要的满足,它并没有否定大我以及大我实现的存在,也就是自性的存在。
历来有不少人强调,称慧能为“顿教”。其实慧能是认为顿渐是不分的,不只是讲顿悟。慧能的贡献之一,我理解是强调了顿悟也可以成佛。在这些说法的背后,是打破了凡夫和佛的绝对的两分法,对成佛的途径做了更细致的工作。
从全人心理学通心理论的角度,对慧能的思想还可以有一些殊胜的理解。例如,从通心理论的角度,悟没有悟,就是看通没有通?
《坛经》里多次提到“通”:
“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 (《坛经·般若品第二》)
“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 (《坛经·般若品第二》)
“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 (《坛经·般若品第二》)
这些话,都突出了一个“通”字。
“通”与“空”、“无”“悟”关系密切。
“通”是“空”、“无”“悟”的前提。
从通心理论看,悟还是不悟?空还是不空,无念还是有念,不是一个理论问题。也不只是主体的一个状态问题。
生命是流动的,生命是在时间之中。生命不是孤立的,生命无时不刻也在关系之中。
正是一个“通”字,表达了我们自身的状态和万事万物的关系。
《坛经》中下面的一些话,道出了其中三昧: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说通及心通”,这里慧能直接说到了“通心”的问题。这里说的“说通”,即第一个“通”,指的是法通,个体与万事万物的“通”,个体的自由状态。“说通及心通”是说,你与万事万物的关系是通畅的,事事无碍,这是由于你处于自心、自性、真我、大我的“心量广大”的状态,即“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波若。”
读过《坛经》的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为什么慧能一会说:“心如虚空”,一会又说“如日处虚空”呢?
这个“心”到底是虚空还是一轮红日呢?
我是这样理解的。前面说“心如虚空”,是指开悟后的无为状态。后面“如日处虚空”,则是指“不住无为”的状态,即“入廛垂手”。所以慧能接着说:“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渡众生,就是与众生通心。
慧能的这句话,具有深远的意义。它讲出了人具有通心力的原理,以及人的通心力的无限的潜能。
如果是,你就是“通”的,否则,你就不通。不通,就说明在“悟”上出了问题。
通心的理论和方法继往开来,有助于禅宗更加发扬光大。
慧能强调:“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有人点拨,总比独自摸索好。
所谓点拨就是进一步地落实“心心相印”,“以心印心”,帮助人认识自性。
如何帮助人认识自性?
从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看:
1、清晰自己。
2、换位体验。
3、有效影响。
“说通即心通,如日处虚空。”我补充:“说心即通心,如月万川中。”
合起来就是:
说通即心通,
如日处虚空。
说心即通心,
如月万川映。
这四句,简单地描述了慧能的境界。
只是慧能在渡人的时候,他的富有穿透力的他心通,省略了中间“换位体验”这一步,直奔“有效影响”主题。
慧能是怎样传教的呢?
在《坛经》上,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例如,仅仅是《坛经·机缘品第七》,就记载了慧能对无尽藏尼、法海、发达、智通、智常、志道、行思、怀让、玄觉、智隍等数十位弟子的说法。
这些说法都是使弟子们当下就有所开悟的案例。这些案例,也可以说是通心的典范。慧能对他们要言不烦,直指开悟突破口。
但是,正如慧能自己说,法无顿渐之分。面对大众讲法的时候,他也将了一些渐修的方法。例如,他也讲坐禅、入定。他甚至针对大众百姓,讲一些通俗易懂的东西:“恩则孝养父母,义勇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那么,在当今世界,在中国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有没有更多更好的方法来帮助大众呢?
有。通心理论即是其中之一。
通心的黄金三要件是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的方便法门:
1、清晰自己。
2、换位体验。
3、有效影响。
如果一个人通过顿悟就可以解决问题,他一般也就不会来咨询,所以,对于咨询师来说,无论是训练自己的通心力,还是帮助来访者学会与他人通心,“换位体验”都是至关重要的。
(待修改)
(2018年3月1日,在广州华文国学馆分享关于慧能与通心的探索。在座者有一位法师,其他皆为熟悉《坛经》同时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居士,提了不少富有启发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