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僧名诗:《古意》

(2018-02-21 07:43:22)
分类: 与大师们通心
      (前言:这首诗,真实地描写了一代高僧契嵩的那种“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可不同一般,它是“存在性的孤独”,而不是“匮乏性的孤独”。也就是说,尽管孤独,却并不难受、纠结、无法集中注意、希望能够去掉它等等。人是社会的动物,成佛之后,也需要交往,仅仅是独处是不够的。最后“幽谷无人来,日暮意谁与?”二句,十分朴实而深刻,表达出人需要沟通,需要“通心”和的本能,不管是自己把别人当作“通心对象”,对别人通心;还是别人把自己当作通心对象,与自己通心。为了有“通心”之乐,适当的纠缠既是可取的,又是必不可少的。为体会契嵩那种感觉,特从图片中搜索两张有意境的配上。言不尽意,画亦不尽意,但估计冥冥之中,契嵩不会嫌我牵强。其实,契嵩将此诗题为“古意”,是表达他思古之幽情。我亦有同样的乐趣:“与古人通心”。

    传统的理解把“普渡众生”理解为学雷锋似的,或者一种利他主义。其实,佛陀渡人也是在渡自己。如果没有这么多人可以渡,他恐怕也难以保持最好的状态,至少是主体间性状态。契嵩“手中空楚楚”一句,“楚楚”二字极为形象,心中似有不足或者未完成状态,化为自嘲。禅宗之最高生活状态是“入廛垂手”,而山林非闹市,手中常常无事可做。——许金声)


《古意》

契嵩

 

风吹一点云,散漫为春雨

洒予松柏林,青葱枝可取

持此岁寒操,手中空楚楚

幽谷无人来,日暮意谁与?

 

作品简析注释:

古意即仿照古人的意思作诗,仿古诗也。《古诗十九诗》及魏晋时代先贤们的诗歌,大多朴实自然,清新流丽,这种风格延续至唐代。唐以后尤其宋代,诗风大变,诗人刻意营求,尽心雕饰,在用词遣句方面下足功夫,实是与古人作诗背道而驰的。嵩公这首诗,便力反人为雕凿之举,这首诗也的确有古人如陶渊明、谢灵运、王维辈的风味,读来很有点意思。

①散漫:任意,随便,无拘无束。朱熹《朱子语类》十一:"人做功课,若不专一,东看西看,到此心已散漫了,如何看得道理出?"

②予:我。

③岁寒操:寒冬时节的品操。岁寒固指一岁之寒即冬季,亦可比喻红尘浊世,操为品行操守。手中句:意谓两手空空,无所求取。楚楚:本为凄苦、可怜的意思。此处作为空的助词,强调空的意义。

④幽谷:僻静的山谷。与:给予,意谓与谁去交流这种心意或心情。

作者简介:

契嵩(1007-1072),北宋浙江杭州佛日山僧。字仲灵,俗姓李,藤洲镡津(今广西藤县)人。公元1041-1048(庆历间)居杭州灵隐寺,公元1049-1053(皇佑中)入京师。先后作《辅教编》、《原教孝论》呈送给宋仁宗,并与辟佛者抗辩,甚得仁宗赏识,赐号"明教禅师"。后退归灵隐以终老。他性格严厉,不苟言笑,为文雄健,说理流畅,且又博通经典,擅长诗词,与文豪苏轼亦有交往。诗文结为《镡津集》,收入《四库全书》。

契嵩7岁时,母亲钟氏将他送到本地东山寺内。13岁时落发为沙弥,一年后即受具足戒,并开始了"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的游方生涯。

契嵩19岁时,游方到一个叫宁风山的地方。此山住有一位年过百岁而面如处子的奇异女子,名叫姚精严。契嵩走到山上刚好太阳已落山,于是姚氏谁许他留宿在庙内。半夜时,契嵩被一阵悦耳清脆的乐曲惊醒,仔细一听,乐声发自庙前的莲花池中。契嵩百思不解,大为诧异。于是请教姚氏是何原因。姚氏回答说:"!这是龙王在呻吟,能听到这种声音的人,必定有吉祥腾飞的瑞相。您不久就会名扬天下,快走吧!别在这里停留了。"契嵩禅师"于是下沅湘、陟衡岳,谒神鼎諲禅师。諲舆语奇之,然无所契悟。游袁筠间,受记前于洞山聪公。"

洞山时,契嵩每天夜晚,顶戴礼拜观世音菩萨法像,并诵念观音圣号满10万声之后,方才上床就寝。自此之后,契嵩智慧之门大开,世间儒佛道等各种经典章句,不学就能窥见大意,通晓要诣。作文时便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宋仁宗明道年间(1032-1033),文学界兴起古文运动的热潮,文人学士大都羡慕中唐文豪韩愈,尊敬儒学,排斥佛教。契嵩禅师为了针对当时排佛的浪潮,写成《辅教篇》这篇文章,阐明儒佛二教的思想实质,上奏朝廷,以反驳欧阳修等人的辟佛之说,使上至仁宗,下至文人士大夫无不为之所倾服,轰动当时文坛。

契嵩成名之后,谢绝仁宗和士大夫的挽留,丝毫不贪恋京城的富贵荣华,毅然离京,返回南岳衡山,闭关修道。号"潜子"即是出自此时。不久后,出关云游到杭州灵隐寺,撰写出《正宗记》和《禅宗定国图》两文,再次前往京都开封。契嵩进京后,开封府尹王仲义以礼相待,并代契嵩上奏仁宗皇帝。仁宗得到文章和《上皇帝书》,大为赞叹,传令丞相韩琦和参政欧阳修等人探经考证。既无讹谬之言词,于是下召编入大藏,并褒赐契嵩紫方袍,号"明教"禅师。契嵩面对朝廷封赏,坚辞不受,仁宗不准他推辞,方才领受,留住在京城闵贤寺。时隔不久,契嵩又东游回到杭州,应蔡襄之邀请,居住在钱塘佛日禅院和永安院。

北宋熙宁五年(1072)六月四日早晨,契嵩禅师召集大众,吟颂说:"后夜月初明,吾今独自行;不学大梅老,贪闻鼯鼠声。"言毕在法座上双盘而坐,闭目进入禅定,僧众四周护持。到午夜时分,涅盘示寂,安然坐化西去。火化后,葬在故居永安院的左边,享年66岁,戒腊53夏。

 (注:以上讲解,引自网上)

高僧名诗:《古意》

高僧名诗:《古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