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斯洛关于“超越”的论述(含点评)

(2017-08-23 08:36:22)
标签:

超越

马斯洛

分类: 与大师们通心
        ——从通心理论的视野看“超越”

       马斯洛在《“超越”的种种含义》中,一共归纳了关于“超越”的三十五种含义。我孤陋寡闻,还没有看到在中文文献中有评论马斯洛这方面观点的文章。关于“超越”的问题十分重要,它牵涉到人类的更高的能量状态、更高层次的生活,牵涉到后人本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甚至牵涉到文化的精髓,一般比较悠久的  文化都不可或缺地有关于“超越”的论述。最重要的是,“超越”的问题与人类的生存质量密切相关。我发现,马斯洛关于超越的论述与我的想法十分接近。如果用我的通心理论来予以梳理,去掉一些含混、重复,会使其更加清晰、简洁。

    如果对这方面问题感兴趣,想看明白这篇文章,最好先对我关于通心的理论有一些了解。关于通心的文章有150余篇,都在我的博客里,可以按照你的兴趣有选择性的看看。所谓“通心”,就是指人类在生活中体现了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的行为:

       1、清晰自己,即清晰自己的情绪、立场与状态。

       2、换位体验,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对方的情绪与状态。

       3、有效影响,即以对方能够接受,甚至乐意接受的方式来影响对方。

    通心分为狭义的通心与广义的通心。前者是指活人与活人之间的通心。后者是指活人与去世的人、与自己、与其他动物以及生物、与大自然、与宇宙万事万物的通心。在广义的通心中,通心的黄金三要件仍然适用,在一些地方,换位体验、有效影响有一定的变化。

下面全文转载马斯洛的这篇文章,我先以点评的方式谈一些自己的感想,梳理的工作随后再做。

       马斯洛的《超越的种种意义》一文,在马斯洛去世后,才在《人性能达的境界》中发表。他所论述的关于“超越”的含义如下:

     1. 超越在一种意义上是自我意识、自我觉知的丧失,是堕落型青年自我关注的丧失。它是一种忘我的心境,相对于变得专心一意、入迷、集中注意时的心境。就这一意义说,对心外某一事物的沉思和专注能产生忘我的心境并因而丧失自我意识,在这一特定意义上能达到自我超越或有意识的自我超越。


——许金声:马斯洛首先讲“超越”的主观体验。这就是“超越”的主观特征之一就是当事人有“忘我体验”。但是不是超越体验都必须是忘我的呢?是不是有“忘我体验”都算超越体验呢?我认为,尽管忘我体验常常是超越体验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并不是所有忘我体验,都可算超越体验。

   超越体验还可以分为不同的多个层次。这些层次体现了人性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水平。例如,马斯洛说的“自我意识、自我觉知的消失,是青春期人格解体的自我关注的消失”(这一句的译文根据英文原文做了调整),在这里,自我意识、自我觉知的消失与“青春期人格解体的的自我关注的消失”是有区别的。后者属于前者的一种。后者是指在青春期的少年发生自我认同危机后,在原来的人格解体,新的人格在建立的过程中,有时候会进入一种“忘我”状态。严格来说,所有的真正的踏实的成长,都有程度不同的解构和建构的过程。


  2. 超越在超心理学的意义上是超越个人自己的皮肤、躯体和血流,好像和存在价值等同,存在价值会变成自我本身的内在价值。

 

——许金声:这里说的是“超越”是超越自身肉体的价值的精神的价值。

 

      3. 时间的超越。例如,我在一次学院师生队列中的厌烦体验,觉得在表示学位的穿戴中有点滑稽可笑,接着突然滑入一种心境,似乎自己成为永恒境界中的一个符号,而不只是当时特定地点的一个厌倦的、烦恼的个体。我的幻觉或想象是:师生队列伸展开来,进入未来,伸展到很远很远,比我能够看到的更远。队列以苏格拉底排头,.我认为,这一点的含义是,许多远在队列前部的人一直站在那里,他们是过去时代的人物,而我是所有那些杰出学者、教授和智者的一个后继者和追随者。接着,我的幻觉又看到队列在我身后伸展开来,进入模模糊糊、迷迷蒙蒙的无限中,在那里,有许多现在尚未出生的人,他们将加入这学术队列,这学者的队伍,智者、科学家和哲学家的队伍。在这样一个队列中我突然一阵激动,感到它的尊严,感到我的学位服的荣罐,甚至觉得我自己作为这一队列的一员也变得崇高了。那就是说,我变成了一个象征,我代表着我自身皮囊以外的某种东西。我已不再仅仅是一个个体。我也是永恒导师的一个“角色”。我是那导师的柏拉图式的本质。

     这种时间的超越就另一种意义说也是真实的,即我能以非常亲密爱慕之情和斯宾诺莎、林肯、杰弗逊,詹姆士、怀特海德等等友好结交,似乎他们仍然活着。这种情况等于说,他们确实是以某种特殊的方式仍然活着。

在又一种意义上,你也能超越时间,这里是指为尚未出世的子子孙孙或其他后继者而勤奋工作说的。对这种意义的超越,爱伦·惠利斯(157)在他的小说《探索者》中曾描述过,小说主、人公临死时想,他能够做的最好的事情莫过于为后人植树了。

 

——许金声:这是马斯洛很重要的一个自我体验。这个体验也许有人会从精神分析的眼光看,它是马斯洛自己的厌烦体验的一种升华,是马斯洛的一次幻想或者意象。而对于马斯洛,这是他的一次深入的自我认识,回答“我是谁?”而通心理论看,则是马斯洛与先贤哲人的一次通心,与世界甚至宇宙的一次通心。通过这次通心,他也与自己通心,清晰自己看清楚了他自己定位,明确了他的使命感。“这种时间的超越就另一种意义说也是真实的,即我能以非常亲密爱慕之情和斯宾诺莎、林肯、杰弗逊,詹姆士、怀特海德等等友好结交,似乎他们仍然活着。这种情况等于说,他们确实是以某种特殊的方式仍然活着。”——这正是广义通心的含义之一。问题是,通心工作坊已经可以做到,通过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的训练,可以帮助难以进行类似状态的学员,变得能够进行,而对于已经进入过的学员,变得更加容易,甚至随时随地,只要有需要和益处。

 

       4. 超越文化。就一种非常特殊的意义说,自我实现者,或超越型自我实现者,是世界公民。他是人类的一员。他出身于某一特定文化,但又超出那一文化,而能够权是以种种方式独立于它之外,并从一个高度俯视它。或许就象一棵大树那样,它的根扎在泥土中,但它的枝却在很高的上方伸残开,并能俯视深埋着它的根部的泥土。我在著述中曾谈到自我实现者对于文化适应的抵抗。一个人能审查他自己出身于其中的文化,能以某种超脱的和客观的态度进行这样的审查。这类似心理治疗中的作法,即一方面在体验着,同时又能以一种批判的、评论的、超脱的以及撤离的方式自我观察自己的休验,因而能对它进行批评,赞成或反对它,并采取控制的态度,而且有可能改变它。一个人对他曾有意识地接受其中某些部分的文化所采取的态度,和以一种不加分辨的方式无思考地、盲目地、无觉察地、无意识地完全赞同一个人的文化是十分不同的。

 

——许金声:这里马斯洛说的是对于文化的反思。把文化作为一个“通心对象”来对待、相处、通心,就更加有可能产生这种情况。这与“无思考地、盲目地、无觉察地、无意识地完全赞同”是不一样的,因为通心本身就意味着自己有一个“通心者”的立场。

 

5. 超越一个人的过去。对于一个人的过去可能有两种态度,其一可以说是一种超越的态度。他能对自己的过去有一种存在认识。那就是说,他自己的过去能为他现在的自我所包容和承受。这意味着充分的接受。即能原谅自己,因为理解自己。这意味着超越悔恨、内疚、羞耻、难为情等等。这和视过去为不由自主的境况不同,事情碰上了,处境完全是被动的,完全由外部因素所决定。在某种意义上,这象是对自己的过去承担责任。它表明“己经成为一种力量,正如现在也是一种力量一样”。

 

——许金声:“一个人的过去”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但是一个人对于自己过去的感受、态度等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可以变得更好。每次的变好都是一次成长或者说是超越。这种“变好”是怎么发生的呢?他是通过与自己的通心。与自己的通心是属于广义的通心。也就是自己打通自己以前不通的心理情结。当然,这种打通可以在咨询师的帮助下进行,这是最快的方式。全人心理学·通心工作坊也做这种打通的工作,即进行“通心辅导”。

 

6. 超越自我(egoself),自私,自我中心,等等。这是当我们对外部任务、事业、责任和对他人和现实世界负责等等做出反应时对自我的超越。当一个人在尽自己的职责时,这也能看作是在永恒的名义下这样做,因而能代表一种自我的超越,自身低级需要的超越。当然,实际上这最终是一种超越性动机的形式,对“要求”要做的事的趋同作用。这是对越出心理的需要的敏感。转过来这又意味着一种道家的态度。“与自然和谐一致”这一短语意味着有能力对超出心理的实在让步,承受,应答,共处,好像一个人从属于它,或与它和谐相处一样。


——许金声:这一条非常重要,可以理解为“大我实现”,它还可以进一步地发挥。我在拙著《唤醒大我》里有进一步的论述。简单说,马斯洛的上述意思是指按照大道、上帝、大规律来做事情。


       7. 作为神秘体验的超越,一种神秘的融合,不论是和另一个人或和整个宇宙或和任何介于两者之间的存在相融合。我在这里所指的是宗教的神秘论者在各种宗教文献中精彩描述的神秘体验。


——许金声:“宗教的神秘论者在各种宗教文献中精彩描述的神秘体验”也包括中国传统哲学的文献。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理所应当是一种神秘体验和超越体验。


       8. 超越死亡,痛苦,疾病,邪恶,等等。这时,个人处于高水平的心境足以和死亡、痛苦等等的必要取得和解。从超然的或奥林匹斯山神的观点看,所有这些都是必需的,也能够理解为必需的。假如能达到这样的心境,如在存在认识中实现的那样,痛苦、反叛、愤怒、怨恨等等便可能全都消失或至少大大减轻。


——许金声:马斯洛说的这些“死亡,痛苦,疾病,邪恶,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人的通心对象,一旦做到了通心,这些问题、事情就放下了。放不下就是还没有通。例如,得了癌症,怎么超越?这不是说得了癌症,通过心理的调整,癌症痊愈了。而是指,通过心理调整,放下了患癌症的恐惧以及各种各样的包袱,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该治病就治病。这就是超越。


         9. (和上文有交迭。)超越即接受自然的世界,以道家的方式听其自然,即超越自我的低级需要——那就是说,超越自私的、皮囊内的需要,超越自我中心的判断,如从个人出发对心外事物做出是否有危险,是否可食用,是否有效用等等判断。这种超越的终极意义可以用“客观地观察世界”这句话表明。这是存在认知的一个必需的方面。存在认知意味着超越个人的自我,超越低级需要,自私,等等。


——许金声:马斯洛在这里所说的“以道家的方式听其自然”,老子说的“道法自然”。它也相当于佛家的“放空”。但是,认知,或者“存在认知”还并不是人的全部高级需要。人的终极需要,可以用“大我实现”来概括。“存在认识”当然可以是目的,也就是“大我实现”的内容或者方式之一,但也可以是大我实现行动的前提之一。

 

       10. 超越我们对他们的极性。在人与人之间超越零与全的赌博。上升到协同作用的水平(人际协同,社会制度的或文化的协同)


——许金声:这一段我仔细地查看了英文原文,体会马斯洛想要表达的意思,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可以改进一下应该翻译为:超越“我们-他们”的两极对立(polarity)。超越在人与人之间超越零与全的(zero-sum)全赢与全输的赌博。这意味着人际关系上升到协同作用的水平(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协同,社会制度的或文化的协同)。这一思想对于处理个人之间的利益相争关系,甚至国际关系矛盾、冲突、分歧等都很有价值。在今天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11. 超越基本的需要(或者由于满足了它们使它们从意识中正常地消退,或者由于能放弃这种满足而克服这些需要)。这是以另一种方式说“变成主要受超越性动机支配。”它意味着和存在价值的一致。


——许金声:实际上马斯洛的这一说法是指“优势需要的更替”。所谓“优势需要”是指人的所有的需要都是以潜在的方式同时存在的,但每一种需要对于人的行为的支配力是不一样的,一个时期或者一个时候只有一种需要的支配力最大,这种需要就是“优势需要”。在马斯洛的著作里,我没有看到他有这样的论述,但我认为他暗含有这样的意思。这里的“基本需要”是指通常的五层次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说:“变成主要受超越性动机支配”,实际上是他晚年的思想,我以为可以明确地在五层次需要之上再加上一层,即“自我超越需要”,以区别于“自我实现需要”。


     12. 趋同爱是超越的一种形态,例如,对自己孩子的爱,或对亲密朋友的爱。这意味着“不自私”。意味着超越自私的我。它也表示有扩大的趋同圈子,即和越来越多的人打成一片,直到和所有的人打成一片。这也能说成是越来越广阔的自我。这里的界线是限于和人类打成一片。这也能以心理内部和现象学的方式表现,如体验自己是兄弟团体的一员,是人类的一员。


——许金声:如果把“趋同爱”换成是“通心”,不断地扩大能够通心的范围,这一段的意思能够变得更加清晰。


13. 安贾尔型同律(homonomy)的一切例证,不论高级或低级的(5)。


——许金声:马斯洛语焉不详。这些地方显示马斯洛写的东西有时候更像是日记、笔记,是准备为进一步的研究所用的。


       14. 走马灯中脱身。穿过屠场面不沾血腥。出于污泥而不染。超越广告意味着在它之上,不受它影响,不受触动。在这样的意义上,一个人能超越各种约束,奴役,等等。以同样的方式,弗兰克尔,员特海姆,还有许多别的人能超越甚至集中营的处境。让我用1933年中头版的一张图片为例作为说明,画面上有位大胡子犹太人由一辆垃圾车运载着在柏林街头嘲笑的人群面前游行示众。我的印象是他对人群满怀同情,以怜悯的心情看着他们,或许还有深深的宽恕,认为他们是不幸的,是病态和低于人类的。超脱于他人的恶意或无知或愚蠢或幼稚是可能的,即使这种恶意是指向自己的时候也一样,虽然要做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但一个人还是能够在这样的情境中—包括自身这时的处境在内——似乎十分客观地观察着,自身超脱地从一个高高在上的、非个人的或超越个人的峰巅俯瞰一切。


——许金声:马斯洛在这里描述的“那位大胡子犹太人”,他在被一辆垃圾车载着在柏林街头游行示众的情况下。还能够“对人群满怀同情,以怜悯的心情看着他们……”使我想到我国学者钱钟书夫妇在文革中的情况:他们每天早上,自己戴好搞帽子,写上牛鬼蛇神,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门口,迎接大家的状态。当然作为光辉的典范,莫如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后,对两个犯人以及士兵、群众的宽恕以及通心。


     15. 超越他人的意见,即超越他人的反应和评价。这意味着有一个自我决定的自我。它表示一个人能够以正确的态度行事,甚至不惜以不受欢迎为代价,能够成为一个自主的、自我决断的自我;能写一个人自己要写的文字,成为一个人自己要成为的人,不受人操纵或诱惑。这些人在阿施型实验中是抗拒者(而不是遵从者)。对常规化的抗拒,能够从角色中解脱,即超越一个人的角色,成为一个人而不是一个角色。这包括抵制暗示,宣传,社会压力,不怕被投票压倒,等等。


——许金声:这也是“通心”理论所说的立场清晰。他人的反应和评价,只是他们自己的,不应该被他人所带走。进而,我们要知道,他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和评价。通常的说法是要有“独立人格”。不过,“独立人格”只是一种主体性状态,不具有主体间性,未涉及完整的生存状态。人格的独立固然本身就是一种超越。这种“独立”、这种“超越”,本身也是一种与外界、他人的有一定的通心的结果,同时,又是与外界、他人进一步通心的前提。独立人格是通心的前提。“通心”首先意味着有一个独立自主的主体,一颗心。从通心的黄金三要件来看,有独立人格在交往中就容易做到“清晰自己”。但如果要有最好的交往还需要进一步地做到“换位体验”和“有效影响”。但这些是另外的话题了。


     16. 超越弗洛伊德的超我,上升到内在良知的水平,上升到内疚、应得的适度的懊恼、悔恨和羞耻的水平。


——许金声:这是真正的、彻底的“向内求”的状态。超越社会伦理,自己对自己负责。有到内疚、懊恼、悔恨和羞耻应该首先是向自己内在的真我、大我忏悔。或者可以使用“内在的上帝”这个概念。这些内疚、懊恼、悔恨和羞耻也不一定要向他人表示。是否表示,要看与他人通心的结果。从耶稣的“最大诫命”的思想看,最大诫命是两条,或者两方面:(1)爱上帝;(2)爱近人如己。


        17. 超越自身的软弱和依赖性。从一个孩子变成自己的母亲和父亲,以父母的态度对待自己,成为父辈的而不仅仅是子辈的,能成为坚强的和负责的而不仅仅是依靠长辈,超越自身的软弱而上升到坚强。由于我们在自身内部同时具有这两种品质,这种超越在很大成分上只能是一个程度的问题。但无论如何,还是能够说,有些人主要是软弱的,他们和他人的关系是弱者对强者的关系,而一切适应机制、应付机制、防御机制都是弱对强的防御。对于依赖和独立也可以这样说。对于不负责和负责也一样。也可以说,一方面是海上的船长,汽车的司机,另一方面仅仅是旅客。


——许金声:这是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思想。在这里“超越”的含义非常接近“成长”。它们意味着减少软弱和依赖性。我在长期的做个案的实践中体会到,这正是不论什么心理学流派、方法在做个案时应该达到的一种效果。我做的长程的个案,基本上都达到这样的效果。在这个意义上,心理服务具有广阔的市场,它的意义不仅仅是治疗疾病,而是帮助人成长或者超越。


       18. 超越当前的情境。象哥尔德斯坦(39)所说的,“依据可能和存在发生关系,正如依据现实一样。”这是上升到刺激束缚、此时此地束缚和现实束缚之上。哥尔德斯坦的还原到具体能够被超越。或许这里最好的说法是上升到可能的领域也如回归到现实的领域一样。


——许金声:这个问题,可以用来说明全人心理学的“通心”的概念。或者说,从全人心理学“通心”的这一概念,可以很好地对马斯洛在这里想说明的道理进行诠释。人是有巨大潜能和方向性的动物。作为助人关系的“通心”就是要理解、感受对方的潜在性和方向性优越性,而不仅仅是表面的一些意识状态,甚至也不少表层的一些情绪。西方心理学被广泛使用的“共情”、“同理心”的概念,在助人时容易造成误导。“通心”这一概念的优越性,正体现在它超越了“共情”“同理心”。在我的做个案的实践中,我正是尽力去发现当事人的潜在性、方向性,以及成长点、突破口。


       19. 超越二歧式(极化,黑与白的对立,非此即彼,等等)。从二歧上升到超分歧的整体。超越原子论,赞同层次式的整合。把分散的东西结合为整体。这里的极限是把宇宙作为一个统一体的整体论观察。这是终极的超越,但沿着这条路线向这一极限迈进的每一步自身都是一种超越。任何二歧都可以作为例证。例如,自私与不自私,或阳性与阴性,或父母与子女,教师与学生,等等。所有这些都能被超越,使相互的排斥、对立和零与全的赌博都退居脑后,也就是说我们已上升到一个高级的立脚点,看到这些对立中相互排斥的异物能够彼此协同结合为一个统一体而成为更实在、更真切、更符合实际的了。


——许金声:这里的关键的术语是“层次式的整合”。它是指把一种事物分成很多层次,来取代简单的黑白两分法(或者说只有两个层次)。例如,对于黑布和白布,还可以在最黑的布和最白的布之间分出很多层次。并不是只有两种布:黑布和白布。一些印染厂的检验师傅,他们能够识别几十种黑色,而一般人只能够识别几种。


      20. 超越存在领域中的缺失领域。(当然,这和其一他各种超越都有交迭。事实是,每一种超越都和其他每一超越交迭。)


——许金声:马斯洛又是语焉不详。而且同样的意思在其它地方已经有了表述。


         21. 超越自己的意愿(支持一种精神——“不是我的而是你的意愿要实现”)。向自己的命运或使命让步,和它融合在一起,像斯宾诺莎或道家所说的那样热爱自己的使命。亲爱地拥抱自己的使命。这是上升到自己个人意愿之上,有所负荷,有所控制,需要控制,等等。


——许金声:有责任感比没有责任感已经是一种超越了。使命感对于责任感又是一种超越。没有责任感的人不可能有使命感。有使命感的人一定有责任感。使命感是在更大的系统内与自己通心,以及与环境通心的结果。使命感更具有社会性。它是一种更大范围的负责。有使命感者都会热爱自己的使命的。或者说,已经超越了热爱与不热爱,代之的是意义感、挑战感、忘我感。

 

        22. 超越一词还意味着“超过”,仅仅表示能比自以为可以做到的做得更多,或比自己过去已经做到的做得更多,例如,仅仅能够比往常跑得更快,或成为一个更好的舞蹈家或钢琴家,或成为一个更精巧的木匠,或任何其他高超人物。


——许金声:这种对于“超越”的理解是最为通常的理解,并且为大众所熟知。它差不多等同于“成长”的概念。但是,马斯洛的描述似乎是想强调坚持、持之以恒最终也可以导致“超越”。他的这一条叙述略掉了两点:(1)那个漫长的过程。(2)那个重要的时刻。例如,就木匠来说,固然熟能生巧,量变导致质变,一个优秀的木匠在这样的时刻总有一定特殊的体验,包括熟能生巧的过程中“生巧”的那一时刻,“质变”的那一时刻。


        23. 超越也意味着能变成神圣的,而不仅仅停留在世人的水平。但在此必须小心,不要把这种说法理解为有任何超人类或超自然的东西。我想用“超常人”或“存在人”一词来表示,这种变得非常高成神圣的能力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尽管在现实中往往很难得见。它现在仍然是人性的一种潜能。要上升到二歧化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或种族歧视之上,不认为“他们”反对“我们”,或超越我们一他们情结,或阿尔德雷(6)的敌意——和睦情结。例如,皮亚杰所说的日内瓦儿童不能设想自己既是日内瓦人又是瑞士人。他只能想自己或者是日内瓦人或者是瑞士人。需要有进一步的发展才能成为包容更广泛的,超分歧的,更整合的。我和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或我们文化的一致并不必须损伤我和人类或和联合国更广泛、更高热情的一致。事实上,这样一种超越分歧的热忱自然不仅是更广阔的,而且也是更健康、更充满人性的,胜过狭隘的地方主义,那被认为是敌对的或排他的。那就是说,我能成为一个好的美国人,当然我必须是一个美国人(我是在美国文化中长大成人的,那是我无从摆脱也不想摆脱的,不是非摆脱才能成为一个世界公民的)。强调世界公民没有根底,不出身于任何地方而是什么“宇宙人”,那不会比一个有根底的世界公民好些,因为后者在某一家庭中长大,在一定地区、在一定文化中说一定语言,因而有一种从属感,以它作为基础才能建立高级需要并达到超越性需要的水平。要成为人类的丰满的一员并不意味着排斥较低的层次,而是在层次整合中包容低层次,例如文化多元论,欣赏差异,享受不同种类的饭店住宿条件和不同口味的食品,从异国旅游中和对其他文化的种族研究中享受乐趣等等。


——许金声:马斯洛在这一条所描述的“超越”,体现了他这本书名的含义:“人性发展能够达到的境界”。马斯洛说:“超越也意味着能变成神圣的,而不仅仅停留在世人的水平。但在此必须小心,不要把这种说法理解为有任何超人类或超自然的东西。我想用‘超常人‘或‘存在人’一词来表示,这种变得非常高成神圣的能力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尽管在现实中往往很难得见。”马斯洛指出:“在此必须小心,不要把这种说法理解为有任何超人类或超自然的东西。”所谓变得神圣,是指人具有神性的潜能,而这种潜能得到了开发,这与人人能够成为神等不是一个概念。马斯洛说:“这种变得非常高成神圣的能力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也是这个意思。马斯洛还强调,低级需要的满足,包括归属需要的满足“作为基础才能建立高级需要并达到超越性需要的水平”。


       24. 超越意味着在存在王国生活,说存在语言,有存在认知,过高原生活。它既意味着极顶的高峰休验型的存在认知,又意味着宁静的存在认知。在经历了大彻大悟(insight)、伟大转变(great conversion)、伟大的神秘休验、伟大的启蒙、伟大的觉醒以后,一个人随着新鲜感(novelty)的消失能够安静下来(clam down),他在习惯了(be used to)美好的事情甚至伟大的事情之后,仍然能偶尔升入天堂,和永恒与无限安然相处(be on easy terms with)。他在经历了惊奇(surprised)与震撼(startled)以后,便开始平静而安详地生活在柏拉图式的本质或存在价值中。这里的措辞是和极顶的或在感情上强烈的彻悟或存在认知对照而言的,它是一种高原认知。高峰休验必然是短暂的,就我能辨别的而言也确实是短暂的。但一种启示或卓见可以保留下来。有过这种体验的人不可能再变得像他以前那样天真、单纯或无知。他不能退回到“无视”这一切的境地。他不能再变得盲目了。但必须有一种语言能描述习惯于转变、启蒙,或生活在伊甸园中。这样的觉醒的人通常是以一种统一的方式或以一种存在认知的方式前进的,就像那是一种日常的事情——当然,什么时候他愿意,什么时候就能做到这一点。这一宁静的存在认知或高原认知能置于他自己的控制之下。他能开关自如地对待这种认识。丰满人性、终局、或成为目的本身的境界的(短暂的,transient)到达就是一种超越。(译文根据译文原文有一定调整、改动。——许金声)


——许金声:马斯洛在这里描述的,差不多已经是我所能够理解的佛的境界。但是他使用的是尽量接近科学的语言。我的感觉是,没有类似体验的人是不能够如此清晰地描述的。他的闪光点在于,他区分了“高峰体验”(在这个地方译为“巅峰体验”更好)和“高原体验”,这两者加起来才是佛的体验。不少人只是笼统是把成佛理解为进入了天堂。甚至有人认为成佛后经常都有高峰体验等。在这里,实际上也暗含了鉴别我们是不是真正有高峰体验,或者我们是在什么生存质量上产生的高峰体验。——我想到,我国道家的老子、道家,尽管并不热衷描述高峰体验,但他们的著作却充满了洞见,是具有长期高原体验的产物。


       25. 在超越不介入的、中立的、不关心的,旁观型的客观时到达道家的(存在水平的)客观(旁观型客观自身又超越纯自我中心的和不成熟的不客观)。


——许金声:这里说的是人与外界的关系。个体对于外界的认知,旁观型的客观对于主观性、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超越。而道家的客观对于旁观型的客观又是一种超越。从通心理论看,道家的客观比旁观型的客观更符合外界的本来面目。越是能够与外界事物通心,呼吁越是能够达成更加惬意的关系。


     26. 超越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分裂。事实与价值的合而为一(参看第8章)。


——许金声:这一论述涉及到现代分析哲学的观点。分析哲学认为,从事实本身是推不出价值的。凡有表达价值的观点,都是某情感的表达。


     27、对消极事物的超越包括恶,痛苦,死亡,等等,也包括更甚的消极事物见于高峰休验的报告,在高峰休验中,世界是作为善被接受的,这时人能理解他所认识的恶。但这也是对压抑、障碍、否认、排斥的超越。


——许金声:对于恶、痛苦、死亡等等所有所谓这些“消极事物”的超越,都是建立在通心之上的。也就是说,只要理解了(体验到了)之所以会恶、痛苦、死亡,或者说能够与它们换位体验,也就接纳了它们,超越了它们。有一些高峰体验会有一种“一通百通”的感觉,一下子消解了许多以前看不起的以及不接纳的。


        28. 超越空间。在最简单的意义上说,这可以是全神贯注于某事,使人忘记了自己在何处。但它也能上升到最高的水平,这时人和整个人类打成一片,因此,地球另一边的同胞成为他自己的一部分,在一定意义上他也处在地球的另一边,正如他在空间中的此地一样。这也适用于存在价值的投射,因为存在价值是无所不在的,因为存在价值是自我(Self)的规定性特征,而一个人的自我也是无所不在的。


——许金声:历史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甚至心理学家,在思考全人类的问题之时,是都可能容易达到这样的状态的。


       29. 以上几条有些交迭的是对努力和力争的超越,对愿望和希望的超越,对任何定向特征和意向特征的超越。在最简单的意义上说,这自然是对满足状态的纯享受,对希望的实现和达成、对在那里而不是力争到那里、对已经到达而不是尚在旅途等等的纯享受。这也可以理解为“处于幸运中”,或像加雷特夫人的说法,“高度的无忧无虑”。它是任由事物发生的道家情感,而不是制造事物的发生,是完善幸福和接受这种不争持、不期待、不干预、不控制、以及少私寡欲的道家态度。这是对野心、实力地位的超越。这是拥有状态而不是非拥有。于是,自然他什么也不缺少。这表示有可能过渡到幸福、满意的状态,能够知足。纯欣赏。纯感恩。幸运的状态和感受,恩遇感,无偿恩遇感。处于一种目的状态意味着在各种不同意义上对手段的超越。但这必须非常审慎地讲清楚。


——许金声:注意,马斯洛最后一句话是:“但这必须非常审慎地讲清楚。”为什么?因为这很容易与自欺欺人或者“阿Q精神”以及一般目的的达到的满足混淆。马斯洛在这里没有说清楚的是:(1)自欺欺人以及阿Q精神是在无法达到真实目的情况下的一种无奈,最多是一种“退后一步自然宽”。(2)当人格还没有进入自我实现阶段的时候,甚至还没有进入自我超越乃至大我实现的时候,一切的满足只能够称为“小满足”。它们只是属于需要的满足,而不是“人格的满足”。人格的满足可以称为总体人生的满足。也就是说,人本身的状态就是一种满足。(3)“小满足”之所以还没有马斯洛说的那种“纯享受”、“纯欣赏”、“纯感恩”是由于他们还有其它目标需要去实现,他们常常有不完美感,他们常常因为做不到心无旁骛而不能够痛快享受,等等。(4)在自我超越、大我实现的状态下,个体已经进入“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或者佛家所说的“真空生妙有”的境界。他们并非不能够达成什么目的,而是没有任何妄念去达成什么目的。他们一旦有什么目的又都是可以达成的。


     30. 在各有特征的超越类型中挑选由超越畏惧而进入无畏或勇气的状态(两者不完全相同),对于研究的目的以及治疗的目的都是特别有意义的。


——许金声:马斯洛的这一条使我感到十分惊奇。他怎么会悟出“由超越畏惧(fear)而进入无畏(not-fearing)或勇气(courage)的状态”,对于心理治疗有特别的意义的呢?他并不是一位心理治疗家啊?畏惧、恐惧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负面情绪,以及能量状态,它在大卫·霍金斯的能量级别上处于第倒数第五,勇气是第九。一个人的能量状态如果能够常常处于第九以上,他的生命以及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当然,无论是马斯洛的超越理论,还是大卫·霍金斯的能量级别理论,以及江本胜的“水知道答案”的理论,都难以用经典的、标准的实验来证明,但他们有自己的证明方式。例如,我自己在工作坊上做的个案,或者一对一的情况下做的个案,都证明了马斯洛的预见。每当我成功地把当事人的恐惧、畏惧,转化为勇气的时候,当事人都会发生极大的变化。这样的个案我已经积累了数以百计。


      31. 帕克(18)关于宇宙意识的讨论也是有益的。这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学状态,表明人能以某种方式领悟整个宇宙或至少是宇宙的统一和整合,理解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包括人的自我(Self)。他于是觉得似乎自己有权归属于字宙,成为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员而不是一个孤儿,进入宇宙之内,而不是在外面向内看。他觉得自己很渺小,因为宇宙广阔无垠,同时又觉得自己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因为他有绝对的权力在宇宙中占有一席之地。他是宇宙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陌生的来客或一个入侵者。在这里,有非常强烈的归属感,而不是放逐感,隔离感,孤独感,不是受到排斥,没有根底,无家可归。在这样的领悟以后,人能明显感受永远有这种归属感,觉得有了一席之地,有权住在那里,等等。(我曾利用高峰体验中的这一宇宙意识型的存在认知和另一类型的认知进行比照,后者来自浓缩意识(narrowing down Consclousness),即对某人、某物或某一正在发生的事件的强烈而完全的专注和入迷,他或它这时代表了整个世界,整个宇宙。我曾称这种感受为浓缩型的高峰体验和存在认知。)

     

——许金声:我理解“他有绝对的权力在宇宙中占有一席之地。他是宇宙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陌生的来客或一个入侵者。在这里,有非常强烈的归属感,而不是放逐感,隔离感,孤独感,不是受到排斥,没有根底,无家可归”这很像中国传统文化说的“天人合一”。


32. 或许还应对超越做出一种特殊的、与上述有别的说明。这种说明着重在对于存在价值的内化(introjection)和认同,以及此后主要通过存在价值所产生动机的状态。


——许金声:最高境界的人不是没有动机,没有行动,但他们主要是由存在价值所促动的。


    33.人甚至能在一种非常特殊的意义上超越个体差异。对待个体差异的最高姿态是意识到并接受这些差异,但也欣赏它们,最终深怀感激之情,认为这是宇宙智慧的美妙创造——承认差异的价值,惊叹它们的多姿。这当然是一种较高的姿态,因而我认为也是一种超越。但也有另一种超越不同于对个体差异的这种感激之情,而是跃升到差异之上,承认终极人性或人类属性中的基本共性,各种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和打成一片,大家都是兄弟或姐妹,于是,个体差异甚至性别差异都在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中被超越了。那就是说,有时人能很清楚地意识到个人之间的差异,但另一些时候人又能撇开这些个体差异,认为和普遍的人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对照来看,这些差异是比较不重要的。


——许金声:这段译文的曹晓慧版本:“人甚至能在一种非常特殊的意义上超越个体差异。对待个体差异的最妙态度是认识它们、接受它们,进而欣赏它们,最终将它们作为宇宙智慧的美妙创造而满怀感激——认识到它们的价值,惊叹于个体间的差异。这当然是一种更高质量的态度,因而我认为这是一种超越。但是,与这种对个体差异最终感激之情不同,有一种态度是超越于这种差异之上,认同所有人类的终极人性和人种属性,并认识到其基本共性和共同归属感,在这一意义上,各种人之间都是兄弟或姐妹,于是个体间差异,甚至性别差异也可以通过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被超越。也就是说,有时个体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而另一些时候就普遍人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共性而言,个体差异可以忽略不计。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萨蒂亚说:“人们因相同而连接,因相异而成长。”肯·威尔伯关于“全子”的意义的阐扬。宇宙间所有的存在物(当然包括人),既是一个个体,又是一个整体的一部分。这些话虽然十分精炼,但是感觉还不够有味,意犹未尽。马斯洛进一步发挥了:“The highest attitude toward indivitual differences is to be aware of them,to accept them but also to enjoy them and finally to be profoundlly grateful for them as a beautiful instance of the ingenuity of the cosmos.”  人甚至能在一种非常特殊的意义上超越个体差异。对待个体差异的最妙态度是认识它们、接受它们,进而欣赏它们,最终将它们作为宇宙智慧的美妙创造而满怀感激”—— 这里,这种超越差不多是站到了造物主的立场上来看待万事万物了。这就是一种大我实现的感觉。


       34. 一种具有理论研究价值的超越是超越人的局限,不完善,缺陷,和有尽头。这种超越感或来自敏锐的完善终端体验,或来自完善高原体验,这时,人能成为目的本身,成为“神”,成为一种完美,一种本质,一种存在(而不是形成过程),庄严而神圣。可以说这是超越普通的、日常的人性,追求非凡的、超越性的人性或这一类的说法。这可以是一种实在的现象学的状态;可以是一种认识,也可以是一种设想的哲学限度或理想限度——例如,柏拉图的本质或理念。在这样敏锐的时刻,或到达某种程度的高原认知时,人变得完美了,或能把自己看作完美的,例如,在那样的时刻,我能爱所有的人,接纳、宽恕所有的人,甚至和伤害我的恶和解。我能理解并欣赏事物的存在方式。我甚至能在主观上有和仅仅属于神的品格相等的感受,如全知,全能,和无所不在(即,在一定意义上人能在这样的时刻变成神,圣贤,神秘主义者)。或许最好的说法是,充其量这也只是人性的一部分,即超越性的人性。


——许金声:马斯洛认为,“这时,人能成为目的本身,成为“神”,成为一种完美,一种本质,一种存在(而不是形成过程),庄严而神圣。”“我甚至能在主观上有和仅仅属于神的品格相等的感受,如全知,全能,和无所不在(即,在一定意义上人能在这样的时刻变成神,圣贤,神秘主义者)。”这些都可以理解为人进入需要满足的最高层次“大我实现”的情况。在大我实现时,主体有可能有马斯洛描述的这样一些感受。


    35. 超越个人自己的信条或价值体系或信念体系。这值得另文讨论,因为心理学有~一种特殊的处境,其中第一种力量、第二种力量和第三种力量一直被许多人认为是互相排斥的。这种看法自然是错误的。人本心理学是包容更广泛的,而不是排他的,是后弗洛伊德和后实证主义的科学。这两种观点与其说是错误或不正确,不如说是有局限性和有偏颇。它们的精华非常适合一个更大的、包容更广泛的结构。自然,在把它们并入这一更大的、包容更广泛的结构时,肯定会在某些方面改变它们,校正它们,指出某些失误,但将吸收它们最精粹的、虽有偏颇的特征。在知识界中会有敌对——和睦情结(enmity-amity Complex),使对弗洛伊德或对赫尔或由此面对伽利略或爱因斯坦或达尔文的忠诚能成为一种局限性的、排他型的热忱,这时人会结社或联谊,既收纳一些人又排斥另一些人。人本心理学则是一个特殊的、包容广泛性或层次整合性或整体论的例子,但特别指出上述情结对于心理学家,以及哲学家,科学家,和知识界是有益的,因为现在仍有一种分割为所谓“学派”的倾向。这就是说,一个人对于某一学派能够采取或分歧或整合的态度。

       一个浓缩的说明。超越指的是人类意识最高而又最广泛或整体的水平,超越是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手段发挥作用并和一个人自己、和有重要关系的他人、和一般人、和大自然、以及和宇宙发生关系(整体的层次整合意义是己设定的,认识和价值的同型也一样)。

 

——许金声:马斯洛在论述“超越”时最后指出:超越意味着“超越个人自己的信条或价值体系或信念体系。”他还说:“人本心理学是包容更广泛的,而不是排他的,是后弗洛伊德和后实证主义的科学。这两种观点与其说是错误或不正确,不如说是有局限性和有偏颇。它们的精华非常适合一个更大的、包容更广泛的结构。”说得好!但是,这需要理论的创新。我认为,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提出能够具有这样整合功能的创新理论和框架。他的想法,很接近我使用“全人心理学”这一概念来表达我的研究取向和状态的想法。全人心理学尽管有自己独有的一些观点,而且有核心的理论和方法,即通心的理论和方法。但它不刻意去创立一种学派,而是在“通心”的核心的理论和方法为立脚点,向所有的心理学流派和方法开放,也向所有的人类其它有关或者涉及人的学科开放,努力做到有“一个更大的、包容更广泛的结构”。马斯洛最后总结:“超越指的是人类意识最高而又最广泛或整体的水平,超越是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手段发挥作用并和一个人自己、和有重要关系的他人、和一般人、和大自然、以及和宇宙发生关系”,“通心”的概念正是比较深刻地体现了这种精神,并且更具有操作性。


(注:《超越的种种意义》引自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第二十一章,林方译,云南出版社,1988年。所引译文,在个别地方我根据对英文的理解有一点改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神奇的荷花瓣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