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独处孤独感 |
分类: 活出最佳状态 |
迄今在人类社会,个体独处时伴随着消极孤独感的情况居多。
消极孤独感是指独处时伴随有负面的、消极的情绪。人处在这种状态中时,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感觉到自己孤身一人,没有人理解自己,没有人关心自己,没有人安慰自己,没有人帮助自己。在这种独处状态中,人们常常觉得焦虑、抑郁、烦躁、悲哀、无助、无奈等。
孤独感不能够一概而论,它所伴随的情绪,并不一定都是负面的、消极的,也可以是积极的。一个人在独处时有孤独感,其情绪可以是平和的、深邃的、开放的、开阔的、健康的、充实的、富有力量感的等等。例如,当一个人在独处中进行哲学思考时就是这样,他也会有孤独感,但其感觉是与一般的孤独感不一样的,它已经消除了一般孤独状态中的强烈的匮乏的感觉,它对环境和他人别无所求,但又与环境和他人有一种融合的、恰当的、满意的关系。
当然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可以完全没有孤独感。相反,他可以强烈体会到从人际关系中走出来的轻松。此时此刻,他不需要其他的人,他也许会想到什么人,但却没有任何匮乏的、希望向对方索取的感觉。
长时期来,一些文化的社会舆论对 “独处”的评价一直都很低。“独处”常常被简单地认为是不好的事情,是需要避免的。如果一个人喜欢独处,人们常常会认为他不合群,性格孤僻或者古怪。这是由于:
1、把“独处”与“孤独”混为一谈。
2、对于“孤独感”,不加区分地认为是有问题的、不好的、负面的。
人们的这种价值观,与人类的需要满足水平以及生活状态有关。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角度看,长期以来,支配人们活动的需要主要都是匮乏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最高不过尊重需要。对于匮乏性需要满足的追求,主宰着人类,占据了人类的大多数时间。人类的普遍人格是匮乏性人格。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个体的独处都是匮乏性独处。与此相应,人们的个体性、独立性、创造性发展不充分,还很少体验到其他的独处或者说孤独状态。人们对于独处的评价受着需要满足水平的制约。在社会发展的今天,需要重 新来认识独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