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古人通心

(2016-04-02 11:56:00)
标签:

清明节

旅游

古人

分类: 与大师们通心

清明节到了。清明节,也是旅游的好时节。旅游,令人向往的活动之一是参观名胜古迹。

参观名胜古迹意味着什么?参观名胜古迹我们可以做什么?如何能够使我们在参观名胜古迹时有最大的收益?

 名胜古迹意味着古代的名人、作家、诗人等在那里留下了生命的足迹。

参观名胜古迹,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与古人通心”。

 我对于苏东坡情有独钟,他是古代少有的,接近有身心灵大健康的人。我已经去了不少有他遗迹的地方,包括他被流放的三个地方:黄州、惠州、儋州。

我下面的“通心”,不限于直接与苏东坡个人,而是关于苏东坡与他人通心的通心,尤其是他与优秀的古代女性王朝云的通心,事业上与程正辅的通心。

一、苏东坡与王朝云

    除了杭州外,广东的惠州也有一个“西湖”。惠州西湖由于有苏东坡与王朝云通心的故事,其底蕴和灵气,直逼杭州西湖

20076月,我又来到惠州,就住在西湖边。200512月曾经来过一次,但当时讲完课就匆忙离去,没有旅游。这次细细地品味了一番。

惠州是苏东坡流放的第二个地方。尽管官场失意,他与王朝云的“通心”却有新的成就。在我国,古代宋朝就有这样的伴侣,这样的精神交流,也使人感到难得。

   惠州西湖名不虚传,风景清丽秀美,极似杭州西湖。一座小山依傍湖边,名叫孤山。孤山上现有苏东坡纪念馆。一片苍翠的松树林中,寂立着朝云墓和一座小亭亭柱上镌有苏东坡一幅精彩的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这副亭联,高度概括了苏东坡一生坎坷的际遇,浓缩了他关于事业与感情——人生两大主题的感叹,也写出了他与王朝云这样的心灵相通的境界。苏东坡性情耿直豪放,人前口无遮拦,诗词中更是无所顾忌。正是这种性格使他惹祸招灾,得罪权贵,几度遭贬。所幸的是,他有能够通心的女性。而其中,与他有最深的感情联结的,则是长眠在“六如亭”下红颜知己王朝云。 

苏东坡和王朝云是在杭州认识的。据说,苏东坡脍炙人口的关于杭州西湖的诗《饮湖上初睛后雨》就是从王朝云那里所得灵感: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

王朝云天生丽质,富有灵性。她家境贫寒,自幼以歌舞为生。虽沦落烟尘,却独具清新、高洁。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日,他与几位文友同游西湖,宴饮时有歌舞班助兴,因此而认识王朝云,此时苏东坡已经四十岁了。

人生的成就,不止是看你做了多大的事业,也要看你有什么样的亲密关系,在亲密关系中有什么样的通心。

古人有名句心有灵犀一点通妙笔生花,正可描述苏东坡与朝云的心灵交流,象征他们共同生活的质量。苏东坡的成就那么瞩目,朝云又有什么成就呢?至少是与苏东坡通心。在那样一个时代和社会,一个女人,即使是美女又能够做什么呢?明末清初诗人何绛曾经徘徊于六如亭边、朝云墓前,由衷感慨:宋朝陵墓皆零落,嫁得文人胜帝王。 苏东坡与王朝云的通心,有下面三个故事可细品: 

1、 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饭后在庭院中散步,心中闷闷不乐,突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身边的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侍女答道:您腹中都是文章。苏东坡不以为然。另一侍女说:满腹都是见识。苏东坡也摇摇头。这两位待妾根本就没有觉察苏东坡的情绪,她们只是与往常一样,尽量地迎合主人。到了王朝云,她微笑道:大学士一肚皮的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大笑,赞叹:知我者,唯朝云也。

很显然,朝云看出了苏东坡在朝廷遭受了挫折,心中很窝火、烦闷。她的回答是通心的。苏东坡一生屡遭排挤,总不得志。他晚年自嘲: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正是他贬官受处罚的地方,也是他文学创作最旺盛、思想转变最剧烈的地方。)朝云看来对他的幽默和自嘲也是熟悉的,故一句一肚子不合时宜正中苏东坡下怀。

 
    2
、苏东坡和朝云在花园闲坐。正值秋霜初降,落叶萧萧,苏东坡凄然有悲秋之意,吩咐朝云拿酒来,唱《蝶恋花·花褪残红》一词。朝云刚开口,已是泪满衣襟。苏东坡问为何感伤,朝云答曰: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苏东坡幡然大笑:是吾正悲秋,而汝又伤春矣。”  

其实,不管苏东坡是悲秋还是伤春,朝云却准确地把握了苏东坡的情绪,把握了他在词中寄托的无穷的伤感,把握了他的表面旷达,实际却壮志未酬的些许遗憾。枝上柳棉吹又少与落木之萧萧,不也有一种对应?而天涯何处无芳草,却也许唤起了她与苏东坡的萍水相逢的记忆,还有那跟随东坡的艰难岁月。

3、绍圣二年七月五日,到惠州后一年多,朝云突然得了一种瘟疫,不幸早别。朝云和苏东坡都信佛教,她在咽气之前握着东坡的手,念着《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六如)意思是:世上一切都为命定,人生就像梦、幻、泡、影,又像露水,像闪电,转眼之间就永远消逝了,因此没必要过于在意。这番话不只是体现了朝云的彻悟,也体现了他们的共同信仰,同时也隐含着她临终时提醒东坡节哀的牵挂。而所引《金刚经》,又是那样的隽永、熨帖。是的,人生无常,但对人生的感悟一旦获得共振,无常之中便有了一种超越,一种瞬间的永恒!


二、诗二首


    苏东坡在惠州西湖边排徊,写下“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之名句。其中,“山吐月”生动描述了月亮升起之微妙。这天,千年之后,亦是一更(晚上7点至9点),我追循诗人之足迹,却见月亮升起的东方,没有山影,各种各样的高楼阻挡了视线。往日之胜景已不复存在,只能欣赏“一更楼吐月”啦!好在历经近千年的变迁,仍然能够感觉到这里的强大“气场”。孤山之下,得诗二首。


 
《悼朝云》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短暂生命却留下几多美丽灿烂。
黄州东坡之上智慧与青春共舞,(注1)
惠州西湖侧畔红颜听湖水长眠。(注2)
心有灵犀,小女子亦有大我,
开悟之人,何以能灵感不断?


(注1)贬往黄州的第二年,苏东坡在患难与共中纳王朝云为妾,此时苏东坡已经四十五岁了,朝云才十八岁。他们一起在黄州城东废弃的一块山坡(东坡)营地上垦荒种地,苏轼正是此时自号为“东坡居士”。


(注2)苏东坡贬往惠州的第二年,朝云去世,年仅三十四岁。去世时,为东坡诵《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肉体已不存,而魂香依然。


 


《孤山六如亭》(注)


花香、草香,
朝云魂香,
袅袅千年飘……

月影、树影,
玉圣塔影,
恍兮惚兮倩影……

风声、蝉声,
金刚颂经声,
大梦初醒今生……


(注)朝云病亡后,东坡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栖禅寺松林中东南,直面大圣塔。后栖禅寺僧人筑亭纪念,名为“六如亭”。今栖禅寺已不在,大圣塔乃重修。物质速朽,而精神永远。

 

2007年7月4日星期三


三、苏东坡与程正辅


我发现,苏东坡在惠州的时候,与程正辅的故事也很有意思,充分地体现了苏东坡通心力以及处理危机的能力,这次通心,使他化险为夷。(下面所引用文章《苏东坡贬惠与程正辅》作者为文甫。在此谨向他表示感谢。我在其中随时插入自己的感想。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四月,苏东坡再次遭贬,十月,来到惠州。

宋代的惠州,经济、文化都远比中原落后。幸得苏东坡初来乍到,就受到当地官员与百姓的热烈欢迎和深切同情。他安顿下来后,发现惠州气候宜人,山川秀丽,民风淳朴,因而情绪也逐渐安定下来。 次年新春,正当他在家写诗填词,出外交朋访友之际,忽然传来消息,说程正辅已到广州, 不久将前来惠州视察。

(许金声:这次遭贬,其打击应该远远超过黄州的那一次。人生就是这样,危机四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真正的世外桃园是不存在的。只能够在威胁中获得安全,在闹中取静,在动荡中追求平衡。也正是在一个又一个的挫折中,我们的人格逐渐成熟。)


这程正辅,何许人也?他来惠州,与苏东坡有何关系?原来程正辅 ,也是四川眉州眉山县人,且是苏东坡的表兄兼姐夫。在苏东坡到惠不久,朝廷即派他前来 广南东路(今广东省)担任提点刑狱公事(简称是提刑,是路提点刑狱司的长官),驻在韶州( 今广东省韶关市),主管本路司法、刑狱和监察,兼管农桑。那么,其用意何在?据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二《老苏族谱记》说,当宰相章子厚侦知苏程两家素有宿怨时,就特意派 正辅南下。他深信程正辅一定会借机报复,折磨苏东坡。这样,自己便可不费吹灰之力,坐收渔人之利。那么,苏程两家既是两代姻亲,怎么会反目成仇,变成死对头呢?说来话长 。东坡姐姐八娘,是个饱读诗书,能诗善文的才女。16岁嫁给表兄正辅为妻,可说是亲上加亲。无奈八娘自嫁到程家以后,一直受到公婆虐待,日子过得很不称心。次年,八娘产下一子并身患重病,而程家却不给她治病,父母只得将她接回娘家诊治。经过精心医治疗养, 病情刚刚有了好转,而狠心的程家竟责备她不尽媳妇孝道,并抢去她的婴儿,以致八娘伤心不已,旧病复发,三天后就含恨离开人间。那年,她才18岁。八娘之死,引起苏家的巨大悲痛,尤其是父亲苏洵,更是恼火。他一怒之下,借着给家族立碑的时机,将族中众人请来 ,公开指责他的大舅子是势利小人,并宣布与程家断绝一切来往。从此,东坡与正辅两人,40多年不通音信。此刻,东坡真有点担心,怕正辅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但又想,都这么多年了,也该有个了结。


(许金声:这种事关生死的恩怨,似乎不算小。正因为如此,他们才“40多年不通音信”。这时候的苏轼,心情也许非常复杂。但苏东坡毕竟是苏东坡,与其说他是迎难而上,不如说他此时的境界已经远非40年前可比。他已经能够自我超越,能够以一种宽大、包容、冷静的心态来做换位体验。)

这时,恰巧到惠后才认识的程乡(今广东省梅县)令侯晋叔,有事要去广州,便托他代为致词,委婉地表示和解之意。

(许金声:“通心”需要首先站在对方的角度,体会对方的情绪、情况与状态。苏东坡此举既是试探,也是循序渐进。)

不久,侯晋叔带来正辅关怀东坡的厚意。接着东坡又写信给正辅,大意是:听说老兄要来,小弟十分高兴。但一想到42年不通音信,就未免难过。自知罪孽深重,故贬到惠州后,即闭门思过,希望得到表兄的帮助和照悉。又说,最近得到一个酿酒的良方,酿出的酒,色香味俱佳,不知表兄何时前来,定当预先酿好 此酒接待。

(许金声:也许有人会认为他是迫不得已这样说,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实在话。凡有积怨,很难说只是一方的错误。也许一方责任更大,一方责任更小。但要化解,必须有人能够高姿态先迈出一步。这先迈的一步是不容易的,需要有一定超越。)

正辅读了来信,对表弟的不幸遭遇深感同情,而且也想趁此了结上一代人留下的这段恩怨。便写了回信,说了许多劝勉的话,使苏感到安慰。暮春三月,苏得知正辅的官船已驶离广州,就特地派幼子苏过乘小船前去迎接。不久,正辅到了惠州。他在接见过地方官后,连忙携第十子带上许多珍奇礼品,到水东(今桥东)嘉佑寺探望东坡。东坡亦盛情款待,并到正辅的行馆回拜。两人一见如故,42年的恩恩怨怨,一下子冰消雪化。

(许金声:东坡做得很到位,正辅更是通情达理,有情有意。这样看来,上面关于八娘之死以及两家的恩怨的说法,似乎多为苏家的一家之言。“八娘”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和正辅搞不好?至少应该认为“一个巴掌拍不响”吧?最近几年我为不少家庭做治疗,深感家庭关系之微妙和复杂。)

正辅看到嘉佑寺破烂不堪,荒凉凄清,便吩咐地方长官,仍请东坡搬回合江楼行馆居住。( 按:东坡于上年十月二日到惠州,知州詹范待以殊礼,安排他暂时住在合江楼。十八日,才 搬进嘉佑寺)东坡也应表兄之请,为他的曾祖父(也是东坡的外曾祖父)写了一篇传记——《 书外曾祖程公逸事》。正辅又拿出自己最近写的《江行见桃花》一诗给东坡看,并请表弟和 唱。东坡乃作了《次韵正辅表兄江行见桃花》诗,称赞表兄的诗写得好,谦称自己“正坐作诗苦,袖手焚笔砚”。很快过了十日,正辅要离惠返韶,东坡亲自送表兄到博罗,同游香积寺,并引见罗浮道长邓守安。最后,设宴“赋诗为别”。诗中有句云:“博罗小县僧舍古 ,我不忍去君忘还”。(《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东坡返惠后忆起分别时情景 ,又写诗一首,其中说:

赠行无物唯一语,莫遣瘴雾侵云鬟。

罗浮道人一倾盖,欲系白日留君颜。

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许金声:说是“化干戈为玉帛”,其实更有“一见如故”。他们是有基础的。“我不忍去君忘还”,也许正是由于有40年的隔断,才使格外他们珍视现在的缘分。也许本来就不存在“干戈”。那它只是在猜疑、恐惧中存在而已。)


    同年八月,正辅妻子病逝。在病中,东坡曾致信问候;表嫂死后,先后去信9封给予安慰和开解。在信中还建议正辅“不惜数日之劳,一游罗浮。”因为“家居悒悒,触物增怀 ,不如且徜徉山水间散此伊郁也。”(《与程正辅书(四十五)》)但不知何故,终未成行。

(许金声:表嫂在病中就开始问候,之后又“先后去信9封给予安慰和开解”,苏东坡对正辅不中断的适当的关注,深化了他们的友情。)

这年九月重阳后,正辅到各地视察灾情。东坡听说表兄将到惠州,便写了《闻正辅表兄将至,以诗迎之》一诗。诗中说:“惠然再过我,乐哉十日留。”既追叙了正辅上次前来相处 十日的欢快心情,也希望这次再来也能逗留十天才好。可是,正辅因公务在身,仅住了一晚 ,就匆匆到粤东去了。因此东坡感叹说:“漂泊海上,一笑之乐固不易得。”(《与程正辅书(六十七)》)后来接正辅来函,知道表兄很快已坐船回来,于是东坡在信中写道:“闻归航到岸,喜不自胜。”只因“值夜乏人,未可前诣。”(《与程正辅书(六十六)》)正辅此番过惠,可能公务稍弛,便与东坡一起游白水山,浴于汤泉,还再次同游博罗香积寺。欣喜之余,东坡写了《同正辅表兄游白水山》、《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与正辅游香积寺》三 首古诗。加上此前所写的《次韵程正辅游碧落洞》等唱和之作,连以前一共写了10首,是东坡现存寓惠交游诗中最多的一组。


(许金声:苏东坡发挥自己的特长,关系逐渐深入。友谊不仅在于文学,而且在于文学之内外的交流和通心。)


 

同时,东坡还充分利用与正辅的良好关系,为惠州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例如,他见惠州驻军,“多阙营房”,大都“散居市井”,令“民不安居”,就致书正辅,建议他“与漕司(按:是转运使司的别名)商量”,修建“三百间瓦屋”,以解决“ 军政堕坏”和扰民问题。(《与程正辅书(三十)》)绍圣二年秋,惠州粮食丰收,米价大跌 ,官府收税要钱不要米,而岭南正闹钱荒,农民用钱纳税要贱价卖出加倍的粮食。东坡了解 到这种情况后,就写了一封长信给正辅,说惠州农民“所纳秋米六万三千余石,而漕府(即转运使司)乃令五万以上折纳现钱”,这无异是敲诈农民。请他及时与转远使司(掌管一 路的财赋、治安、巡察等的地方官署)、提举常平司(掌管一路的常平义仓、市易、坊场和农田水利等的地方官署)共同商议,准许“任从民便,纳钱纳米”,以解决当前“米贱伤农”和“ 岭南钱荒”这两大难题。(《与程正辅书(四十七)》)不久,又写了一封比前信长近一倍的 书信给正辅。他在信中引用了皇帝最近下的赦文,指出理应“丰则纳米,歉则纳钱,今乃反 之,违条甚矣。”请正辅专为此事“一到广州,与傅(指傅才元,时任转运使,是转运使司 的长官)、萧(指萧世京,时任常平使,是提举常平司的长官)面议,反复究竟,权利害”,早日妥善解决。(《与程正辅书(四十九)》)结果,由广南东路“三司”(转运使司、提举常 平司、提点刑狱司)联衔发出告示,准许各州农民今秋交纳田税,可以钱粮各便。这样,不仅惠州农民受益不浅,而且连整个广南东路10多个州的农民也因此而得到好处。绍圣三年 “正月一日夜”,博罗大火,“一邑皆为灰烬,公私荡然”,“百姓千人,皆露宿沙滩”。东坡去信请求正辅,通令地方政府,“修复公宇、仓库之类,及存抚被灾之民,弹压寇贼”,禁止摊派,否则,“害民又甚于火矣”。(《与程正辅书(十八)》)并建议委托黄焘处理灾后事宜。(孔凡礼《苏轼年谱》卷三十五)尤其令惠州人民至今仍念念不忘的是,东坡还积极推动正辅拨款建设东新桥。惠州向来是(惠)州、(归善)县两 城,隔江相望,“有桥,多废坏”,靠小船渡江,十分不便,且常溺死人。(《两桥诗•引 》)为了筹建浮桥,东坡便致书正辅,说修桥需钱“八九百千”(按:千,指千钱,即一贯) ”若减省,即做不成,纵成,(也)不坚久”。今“犹少四五百千”,“于法当提(点刑狱司) 、转(运使司)分认”。又说,必欲修成此桥,须“选一健干吏,令来权(暂时充当)签判, 专了此事。”(《与程正辅书(三十六)》)东坡亦捐出犀带相助。于是由罗浮道士邓守安监工, 在 西(枝)江上“以四十舟为二十舫”,上铺桥板,“铁锁石碇,随水涨落,榜曰东新桥”。(《两桥诗•引》)可惜当宰相章得知苏程两家消除宿怨,重修旧好,以致他的借刀杀人 的如意算盘完全落空时,即将正辅调回京城。因此,到绍圣三年六月,东新桥峻工时,正辅 已不能与东坡一起写诗共庆大桥落成之喜。但值得庆幸的是,现在东坡寓惠期间所写的《与程正辅书》共达75首,不仅是通信最多的一个,而且也留下了他们由消除宿怨到共同为惠州百姓做好事的宝贵纪录。我们在纪念苏东坡的同时,也不要忘记程正辅,因为没有他的支持和帮助,苏东坡纵使有多好的愿望和建议,也难以顺利实现。


与古人通心

 

与古人通心

与古人通心

与古人通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