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对这个话题有兴趣,故转之。——许金声)
中国日报:【屠呦呦启程赴瑞典,走普通登机道,避开VIP厅等候的记者和送行领导】今日下午,屠呦呦乘机飞往瑞典,接受诺奖。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国强等前往送机。卡罗林斯卡学院院长兰达,诺奖参赞威克斯将亲往机场迎接。登机时,屠呦呦一人低调地走了普通通道,留下一堆记者和其他领导在VIP厅干等。本文来源:中国日报网
诺贝尔生理或医药学奖评委会秘书长沃尔本(前排左)在机场接屠呦呦一行
人民网斯德哥尔摩12月4日电(记者 李玫忆)
当地时间12月4日16:40左右,屠呦呦研究员乘坐的CA911航班顺利抵达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阿兰达机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评委会秘书长沃尔本·列达勒亲自到机场接机。随沃尔本一起去机场接机的还有诺贝尔基金会外联官尼克拉斯德的华裔女友,据悉,她将全程陪同屠呦呦的诺奖之旅。
虽然历经了8个多小时的长途飞行,但刚刚走下飞机的屠呦呦看起来精神矍铄,气色很好。代表团一行人直接从阿兰达机场32号登机口出站,沃尔本接上屠呦呦一行直接从云梯的外接楼梯下去,坐进了等在那里的商务车。此时的斯德哥尔摩已经被夜色笼罩,屠呦呦代表团一行就此开启诺奖之旅。

屠呦呦走普通登机道为何成为新闻?(转)
在科研上不走寻常路的屠呦呦,这次在赴诺奖盛会的途中却走了一条寻常路——走了普通登机道。昨天,有媒体报道说,由于屠老太的这番任性,“留下一堆记者和其他领导在VIP厅干等”。
按以前的“规矩”,这老太无视领导抬举的做派,名利场上想混出点像样名堂出来的可能性非常有限。所以很多人把屠呦呦过去的“三无”,与她此番把领导和记者“晾”在一边所表现的情商联系起来,这种分析并非一点道理都没有。屠呦呦显然应该知道VIP厅里有领导和记者在那儿等候的。从中国传统的人情世故来说,她应该去、必须去,以示自己得到尊重之后的回敬态度。中国有句名言叫做“谦虚使人进步”。所以,很多人由此总结认为,屠呦呦前几十年这么“落后”,十有八九是“骄傲”所致。
当然这种分析并不是用来贬损屠呦呦的个人形象的,而是用来赞美。赞美知识分子难能可贵的骨子里的那份清高,赞美一个没有“情商”的女人终于得到了国际科学权威的认可。但这种赞美,反过来也是一种批判。批判旧的科研成就评判过程中对于个体、对于人性所造成的价值误判,批判荣誉与进步的分配过程中因为个体的“情商”而导致周遭的那种无端苛求。
在中国的科研领域奋斗了一辈子的屠呦呦,84岁的时候以“三无科学家”的身份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确实让这个须臾离不开权力支持与认可的科研圈子大跌眼镜;中国的人才体制确实有太多值得反思与总结之处。很难讲,一个在周遭的为人处事上能够情商很高、八面玲珑兜得转的屠呦呦,能不能像今天一样赢得举世瞩目的风光。也很难讲,今天的中国,会不会依然还有太多情商不高的技术型人才,在为琢磨着如何考虑领导与同事的感受而分散着精力,甚至因为难以得到周遭的认可而心生寒意。这是需要包括科学界在内的整个中国用人、奖励、分配体系去对照思考的问题。
屠呦呦走普通登机道,有没有糗一把领导的意思、是不是“昨天你对我爱理不理,今天我让你高攀不起”,旁观者暂时不可妄下结论。几近一辈子饱受争议的屠呦呦,面对今天的荣誉,依然选择走普通登机道,或许只是希望自己能够看得再淡一些,或许只是这位老人从来只把自己当成普通人的一种行为习惯,甚或只是“情商”不高的一种思维延续——怕面对蜂拥而来的媒体不知如何表述,怕在热情的领导面前不知如何表达,只是想让自己领奖的过程简单点,打扰到的人群更少一点,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等候的领导和记者的感受。所以,那种将屠呦呦走普通登机道视作给权力“打脸”的判断,完全有可能反而是高估了屠老太的“情商”。
屠呦呦将复杂过程简单化,应该是与这位科学家面对传统的繁文缛节依然难以适应有关。屠呦呦希望简单化,但舆论的旁观者却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关键还是放不下对历史的情绪,放不下对权力对于人才体制造成不公的批判。
当然,舆论情绪也要防止这样一种死循环的苛刻——领导去送行,说是荣誉面前的巴结;反之则是权力竟这么不懂事、不重视。由此,横竖都是错了。所以,许多过激的情绪,很容易把诺奖这个可以用来反思的话题,当成否定一切的话柄。这是不客观的又一种苛求。
中国的人才制度,确实需要放下传统的成见与标准,真正能够尊重知识分子的个性、敬重技术创新中劳动者个体的成就。但另一方面,舆论同样需要放下非此即彼的对立情绪,回到集批判性与建设性与一体的情绪传递中来。如果屠呦呦今天的平常心,能够唤醒人才制度的平常心、并且传递给舆论和大众一份平常心,那么,屠呦呦走什么通道登机,都不是多大的一条新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