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斯洛没有研究的自我实现者

(2015-10-20 21:17:08)
标签:

马斯洛

情感

健康

分类: 与大师们通心

一般地认识人类要比单独地认识一个人容易。

——(法国思想家)拉罗什福科

 

一.列夫·托尔斯泰

二.柴柯夫斯基

三.非整合与自我实现

四.圣雄甘地与耶稣

五.罗曼·罗兰

 

    仔细分析马斯洛所研究的自我实现者,可以发现他的研究范围多少有失狭窄。有不少著名的人被忽略或者被排除在他的研究对象之外。例如,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罗曼·罗兰、歌德。艺术家梵高、毕加索、柴可夫斯基;科学家居里夫人;政治家圣雄甘地等。他的这种忽视,原因可能是由于受了自己价值观某种偏向的影响,也可能是由于他对这些人缺乏了解,或者掌握的资料较少,或者来不及研究等。

   但是,这些人都有很高的知名度,都取得了很大成就,而且一般人格都很高尚。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能够回避他们吗?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对他们适用吗?从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角度,应该如何看待他们呢?我觉得,要理解他们,必须对自我实现的概念进行适当的扩展。我已经谈到过两种不同自我实现的问题。自我实现可以看成有两种:“作为需要满足的自我实现”与“作为人格的自我实现”。这种区分对于理解本章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所谓自我实现,可以简单定义为:在积极适应环境的情况下,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而这种情况,只要不是长期的、持续的,而是短期的、阶段的,有不少人都可以做到。也就是说,他们不必有自我实现人的稳定的人格特质,他们只是在那个时候做到了潜能的发挥,甚至充分发挥。

  

     一.列夫·托尔斯泰

    

    马斯洛在自己的著作中,有若干地方提到了托尔斯泰。例如,他在谈到“原发性创造力”与“继发性创造力”的关系时说: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从灵感到书,中间是令人生畏的巨大的劳动。

    应该说,马斯洛对托尔斯泰是熟悉的。但是,他并没有把托尔斯泰列为自我实现的研究对象。其原因,也许与他强调自我实现者的整合有关系。托尔斯泰在晚年仍然骚乱不安,在82岁的高龄还要离家出走,最后在车站去世。

    如果我们用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的描述来比照托尔斯泰,我们就能够发现除了少数特征以外,托尔斯泰与马斯洛所描述的自我实现的人非常接近。托尔斯泰与马斯洛所描述的自我实现者差异最突出的只有一条:对于自我的接受性。马斯洛说:自我实现的人“相对地不受令人难以抬头的罪恶感,使人严重自卑的羞耻心,以及极为强烈的焦虑的影响。”(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第182页,华夏出版社,1987年)

       托尔斯泰具有强烈的基督教信仰。而马斯洛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他对宗教持有特殊的立场,至少在他进行自我实现理论研究的阶段,他是一个无神论者。

     托尔斯泰在晚年曾经这样总结自己对幸福的看法:“50岁以前,我以为人从生到死的那种生命,就是人的全部生命,因此,这个总要死亡的生命的幸福,就是人的唯一的目的,我一直带着这种思想活着,并且努力寻求这种幸福,但是,当我照此生活下去的时候,我清楚地看到,这种幸福根本不存在…… ”( 托尔斯泰:《基督教教义·前言》,1897

    从他的这种注重来世的看法,与马斯洛注重今生今世大相径庭。

    一个人如果没有幸福感,的确很难说他是自我实现的人。从总体上来说,我们可以说托尔斯泰是一个天才,但并不具有自我实现者的人格。不过,我们说他不是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并不否定他有许多自我实现的时候,他在进行他的伟大的创造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满足的时候。

       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格,与他自身的素质有密切关系。

    托尔斯泰具有异常突出的道德力量,一直到老年,他仍然在进行严格的自我分析、批判。他在日记中写道:“虚荣的恶魔竟老奸巨滑到了这种程度,当你完全由衷地开始批判反省自身的一切丑恶的时候,那恶魔也悄悄地向你说话了:‘喂,看吧!你实在是好人啊。你完全跟旁的人不相同啊!你很谦虚,你在责难自己。你实在是好人啊!’”

       1910927日,托尔斯泰和夫人吵架以后又写道:“我觉得自己在道德完善这桩事业上简直还是一个小娃娃,一个学徒,而且是一个不怎么勤奋的坏学徒。”(《托尔斯泰文集·日记》,第376页,陈馥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从他的这些日记,不难看出托尔斯泰人格存在的问题:他在道德问题上,的确是太超前了。他对自己的要求过于苛刻。另一方面,这也表现了人类道德完善的艰巨性,既然托尔斯泰都如此困难,一般人还能做到什么程度呢?

       托尔斯泰的道德力量的异乎寻常的突出,使他成为一个片面道德力量型人格。但这种片面,是托尔斯泰水平上的片面。他的三种人格力量都远远超过了平均水平,而道德力量超过得更多。道德力量的遥遥领先,并不意味着他的其它两种人格力量低于平均水平。

     另外,单一发展还指个体在发展中忽略了自己与群体的协调。“……由于他那强烈的观点和严厉的批评,他确实受了很大的痛苦,并且和他的许多朋友疏远了。”(艾尔默·莫德:《托尔斯泰传》,中译本,第二卷,第583页)他显然是不愿意和朋友们疏远的,但他疏远了,这至少说明他缺乏深刻了解自己的朋友并对他们产生有效影响的一种智慧。这种情况,不能说他在道德上有什么问题。正因为如此,“在每一阵意气消沉以后”,他又接二连三地表现出“敏锐的幽默感和兴高采烈的情绪。”

     托尔斯泰的妻子和一些爱慕他的人说过:“他是完全对的,但是我们做不到他要求于我们的。五百年后,人们会走上他指出的道路。”(艾尔默·莫德:《托尔斯泰传》,中译本,第二卷,第598页)

     “五百年后,人们会走上他指出的道路。”这正是托尔斯泰的意义。

   托尔斯泰到了晚年,思想仍在不断发展。

      托尔斯泰的超脱的又一表现,是他竟然拒绝接受许多人求之不得的诺贝尔奖金。

        关于托尔斯泰所具有的精神力量,柴柯夫斯基曾经在日记中写道:“我遇见托尔斯泰的时候,我被一种恐慌和不安所占有了。依我看来,这个伟大的心灵探险家,只要看我一眼,就可以洞悉我心底的秘密,我觉得,在他的面前,一个人绝不能隐藏起那种灵魂深处的不洁,也不能摆出最好的一面来。我自己对自己说,如果托尔斯泰只是好心而不是有意如此的话,那么,像一个医生用他的割症刀似的,他会巧妙的探索我的伤口,立即会看见最痛苦的地方,而且避开它。──而这避开证明了没有一点东西可以瞒过他。或者,如果他没有怜悯,他就会把手指放到痛处的中央。两件事都使我十分害怕。两件事都没有发生。他在写作的时候是那么厉害、那么伟大的心灵探索者,在谈话时却显得单纯、真挚而且倾心,一点也没有我所害怕的那种‘全能’。他并不把我当作解剖的对象,只是和我闲谈音乐……”(《我的音乐生活──柴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通信集》,第51页,三联书店,1998年)

 

二.难以理解的柴柯夫斯基

        研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的时候我就发现,有的人很难用他的理论来解释,柴柯夫斯基就是之一。

    柴柯夫斯基一生忧郁,充满内心矛盾,到后来经常酗酒。18801127日他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说:“我只能用过度的工作和过度的酗酒来克服这种痛苦,我只能向这两种方法求助。”1886711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据说喝酒太多是很有害的,这一点我非常同意。然而就我来说,神经不健全,如果没有酒,简直不能活下去。……每天晚上我都喝醉的,不醉就无法生活下去。”

     按照马斯洛的理论,柴柯夫斯基显然不属于自我实现的人,但柴柯夫斯基如果马斯洛意义上的自我实现的人,他就不是柴柯夫斯基了。

      柴柯夫斯基的《天鹅湖》、《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第四交响曲》、《第六交响曲·悲怆》,以及其它许多作品还存在吗?这些作品,已经成了全人类共同的重要精神财富,如果没有它们,整个艺术世界也会暗淡几分。我们能够没有原来的这个柴柯夫斯基吗?我们愿意让他去交换另外一个没有这些作品的柴柯夫斯基吗?

   我们是否可以设想柴柯夫斯基去接受心理治疗,然后心情变得开朗起来呢?我们是否可以设想,如果柴柯夫斯基去出家学佛,然后获得了宁静与安详。在这些情况下,还会有他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以及其他充满了张力、跌宕起伏、波澜壮阔令人感动的作品吗?

   柴柯夫斯基之所以为柴柯夫斯基,就是因为他有这样一些作品。他是他所有这些独具特色的作品的总和。这些作品使他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独特性。用这个柴柯夫斯基去交换另外一个柴柯夫斯基,实际上意味着他的所有这些作品从地球上消失。

    艺术家有别于科学家的一个重要特点,正在于他们绝对的不可替代的独一无二性。试想想,如果我们没有了牛顿,早晚也会有人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如果我们没有陈景润,早晚也会有人会攻克“12”,甚至最后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甚至如果没有爱因斯坦,早晚也会有人发现相对论。事实上,在科学史上,“撞车”的事并不罕见。例如,几乎与达尔文同时,华莱士也发现了进化论。但是,如果没有柴柯夫斯基,能够想象以后有人会写出同样的《天鹅湖》吗?没有托尔斯泰,有人会写出同样的《战争与和平》吗?

   按照马斯洛的心理学思想,他的自我实现理论是要解决人类的价值问题,但是,他的理论不做适当的扩充是难以自圆其说的。我们很难想象对人类作了巨大贡献,为人类创造了精神食粮的人没有自我实现的时刻。可见,区分两种不同自我实现,即“作为需要满足的自我实现”与“作为人格的自我实现”是重要的。也就是说,柴柯夫斯基有“作为需要满足的自我实现”,却不能够算马斯洛意义上的“自我实现的人”。

    与托尔斯泰一样,柴柯夫斯基的问题也是出在自我接受性方面。

    一个人对于人类的价值与他对自己的满意程度不是一回事。一个人可能对人类很有价值,但是他对自己却极不满意。

    从我的“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理论”可以这样来理解柴柯夫斯基:在独处与交往两种基本生存中,他在独处中经常能够有创造性的状态,但在交往时沟通能力却很低,似乎难以做到与人通心。或者说,在那个时代,他很难遇见能够与他们通心的人。或者说,对于他来说,通心的成本太大,所以他宁愿更多地独处。不少艺术家、思想家都是这样。但如果在两者之间缺乏一种平衡,人就很痛苦。

    天才似乎是一种牺牲,他们以自身的痛苦换来永恒的艺术。他们的艺术是一种启示:在那些艰难的状态下,人如何能够走向超越?

 

三.非整合与自我实现?

 

    从人类的角度来看自我实现,似乎应该突破个人整合这个框框。一个人,就自己内部来说,可能长期处于非整合状态,但就人类的范围,甚至从更大的系统来看,又是有益于人类或者与人类以及更大的系统是协调的。例如,托尔斯泰、柴柯夫斯基都属于这种情况。

   对于长久处于非整合、非协调的天才来说,他们的矛盾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的矛盾。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是在为人类体验矛盾。正是由于内在深刻的矛盾,他们才能够创造。对于创造性的表达,矛盾是常态,整合、协调才是异态。张力常常是出新的前提。要做到自我实现必须保持必要的张力。在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理论中,他似乎对此语焉不详。他强调较多的是整合、协调。

    从一般个体来说,整合、协调是重要的和值得追求的。但对于人类整体来说,某些个体的非整合、非协调状态未必就没有意义。从更大的系统内(我们现在只能够做到在地球的范围内)来考虑整合、协调问题,不一定要求个体整合、协调。

       或者说,建立在整合、协调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只是适用于普遍人格的一种自我实现,并不适用于一些特殊人格或者天才。这些特殊人格或者天才对人类和人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应该说,从普遍人格的要求来看,马斯洛是能够自圆其说的。在自我实现的含义中,隐含着主体的完成、幸福感。人们往往愿意做自我实现的人,却不愿做畸形的人,哪怕是畸形的天才。所以,有好些人愿意做相对整合的歌德,却不愿做贝多芬。追求幸福,是人的本能。

     实际上,任何人都有非整合的时候。在这个问题上,自我实现者与仅仅有自我实现时刻的人的区别是:前者的非整合能够不断得到解决,而后者却不是这样。

 

五.圣雄甘地与耶稣

 

    在人类历史上,很少有人被称为“圣雄”,被人们把“圣雄”作为头衔冠于名字之上的人就更少了,而被公认为“圣雄”的人大概就只有屈指一、二了。甘地就是这样一个人。甘地用他的生命完满地体现了非暴力、非占有、仁爱、奉献等永恒的理念。他的意义,将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而更加显著。

    甘地具有惊人的人格力量:

     “某村有个鼓吹自治的狂热分子走到甘地面前,在众目睽睽之下用双手扼住甘地,企图掐死甘地。在场者无不大惊失色,手足无措。而甘地已进入化境,眼睛中没有一丝敌意,也没有一句怨言。他将生命完全交付于胸中汹涌如潮的爱,这狂热分子孩子般地崩溃了,伏在甘地脚边哭泣,……”(伊克纳斯·伊斯沃兰:《圣雄·甘地》,第50页,林东涛等译,中国言实出版社,1998年)

   甘地已进入化境,眼睛中没有一丝敌意,也没有一句怨言。他将生命完全交付于胸中汹涌如潮的爱,这狂热分子孩子般地崩溃了,伏在甘地脚边哭泣”有这样的状态,有这样的精神力量,实属罕见!

       从自我实现的意义上来看,甘地的潜能发挥是最充分的。

    在甘地年老以后,一位西方记者曾经问他:“您50年来一天至少工作15个小时,天天如此,您不觉得该是渡假休息的时候了吗”甘地回答说:“是吗?我一直都在渡假啊。”

     光是工作时间的长短还不足以说明问题。甘地在伦敦参加圆桌会议时,每天都要过了11点才睡觉,第二天凌晨两点就起床。在一次会议上,当他做了两个多小时的讲话以后,记者们围住他的秘书得赛急切地问:甘地如何能够做到不要讲稿、无需提词,却能够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得赛回答:“甘地的所想、所觉、所言以及所行已经融为一体。他不需要做笔记。”(伊克纳斯·伊斯沃兰《圣雄·甘地》,第56页,中国言实出版社,1998年)

       甘地自己也说过:“在某一时刻,一个人会变得不可抗拒,他的行动造成的影响将无所不在。当这一时刻来临时,他已经将自己化为零。”(伊克纳斯·伊斯沃兰《圣雄·甘地》,第56页,中国言实出版社,1998年)

        圣雄甘地是超凡的人吗?他后来开始实行禁欲,包括不与妻子同房。据他的妻子说,在漫长的时间内,他总共只有三次违背自己的诺言。如果他的妻子说的是事实,他的意志力已经算相当惊人了。如果他一次都没有违背自己的诺言,我们很难相信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或者怀疑他的妻子没有说实话。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但是,他也是一个在某些方面体现了人性的极限的人。

         他强烈的要求使他找到了力量的源泉。在深思中,甘地发现自己的活力仅仅局限于对性的要求。就像电光火石一样,他意识到性欲不仅仅是生理本能,而且是所有爱和创造力背后巨大精神力量的体现,是人类进化的生命力。终其一生,性欲都在主宰他,使他难以自控。但是,在内陀寂静的山林中,胸中奉献的热望被几星期来照顾伤病员所点燃,甘地发现有力量能控制力量的源泉。就在当地,甘地决定禁欲,从此再不受制于它。这一决定舒解了他最深的紧张,释放出心中所有的爱,并且能够自主地控制。他已经将人类最原始的情欲升华为精神力量。

(伊克纳斯·伊斯沃兰:《圣雄·甘地》,第22页,中国言实出版社,1998年)

           我觉得,圣雄甘地大概是地球上有了人类以后,自我实现层次最高的人之一。

     我读《圣经》时,曾经产生过一些失望。在《圣经》中,我没有看到完整的、详细的对于耶稣的记载。读了《圣雄·甘地》以后,我被甘地所表现的人格力量震动。他使我相信耶稣的存在。因为他已经离耶稣不远了。

 

五.罗曼·罗兰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研究对象里没有罗曼·罗兰,这多少使我既感到意外又感到失望。他的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我迄今为止最喜欢的小说之一。上大学时,我公开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关于《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评论,它刊登在1981年的《外国文学评论》上。由于喜欢《约翰·克利斯朵夫》,我也看看一些有关罗曼·罗兰的其他书籍。我觉得,按照马斯洛关于自我实现者的描述,罗曼·罗兰算得上是一位比较典型的自我实现的人。

    罗曼·罗兰是一个艺术家,他写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巨著的过程,就是自己自我实现的过程。他在法国高师毕业以后,等待他的是稳定的工作和优厚的待遇,可是,他抛开了这一切,专心写作自己的小说。为此,许多人不理解他,认为他好高鹜远。他为什么回这样做?他有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使他觉得“不创作,毋宁死”。

    《约翰·克利斯朵夫》就是充分体现了自我实现观念的一部著作。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描述了一个具有自我实现倾向的人的一生的全过程。小说的主角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原型是贝多芬,但约翰·克利斯朵夫是贝多芬的理想化。我相信,在约翰·克利斯朵夫身上,我们也能够看到不少作者的影子。

   作者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所表现的自我实现的过程,既强调了自我,又强调了人生的不同阶段的特点。

       与约翰·克利斯朵夫一样,罗曼·罗兰一生也经历了多次精神危机和各种挑战,但是,正如他在《自传》中说:“我的得救完全是由于我精神的真诚,这是彻底而永恒的,贯穿在我一生的每一刻中和所有的场合中。”我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只要达到了相当高度的真诚,无论他处于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处于什么样的境遇,他都会有自我实现。罗曼·罗兰就是这样。“真诚”,也是我从罗曼·罗兰那里所能感受到的最宝贵和最美好的东西。

        罗曼·罗兰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对大健康和社会进步问题具有罕见的关心。茨威格甚至曾经评价说:在我们这个时代,似乎找不出第二位艺术家能够像罗曼·罗兰那样“无声无息、大公无私、孤立无援”地从事创作。

     与马斯洛所描述的自我实现者的洞察力一致。罗曼·罗兰对社会对人格都有深刻的看法。

19356月,罗曼·罗兰接受了老朋友高尔基的邀请,与妻子玛利亚一道,对苏联进行了一个月的访问。罗曼·罗兰在莫斯科的大量时间都是在高尔基家度过的,这使他有大量的时间来了解和观察高尔基。他发现,高尔基正处在沉重的政治烦恼之中。他说:高尔基是一头“非常善良和软弱的”、“不幸的老熊”,“正在违背自己的天性行事”。“他的意识深处总是充满了痛苦和悲观,不过,他不流露自己的感情。”在访问期间,罗曼·罗兰记下了详细的日记,但由于他与高尔基的友谊,他决定50年后再发表这部日记。

 

 摘自许金声《活出最佳状态》

马斯洛没有研究的自我实现者
俄罗斯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画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