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通心力是从哪里来的?

标签:
通心力本能马斯洛 |
分类: 通心 |
什么是通心力?
通心力就是在人际交往中自觉不自觉地运用“通心的黄金三要件”,进行有效沟通,知彼知己,取得双赢,甚至多赢的能力。“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简单说是指“清晰自己”、“换位体验”、“有效影响”。
通心,是一种很奇妙的事情,“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为什么一个人竟然能够透彻理解并且打动另外一个人的心,而且对他产生积极的效果呢?
人为什么能够做到通心?
人的通心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通心力可以看成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类本能”,或者说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潜能。
所谓“类本能”是马斯洛所创造的一个概念,英文原文是“Instinct-oid”。由Instinct(本能)后面加一个后缀oid构成。后缀oid的含义是类似的、相像的、相近的。他创造这个词,原来是为了表达人的基本需要的性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它们是类本能的。类本能的含义是指人的某种性质、能力具有先天的人种遗传的因素,但其表达又取决于后天社会环境的条件以及个体自身努力的因素。越是低级的需要,其本能的性质越强,满足可塑性越小,类本能的性质越弱。例如,人的生理需要。人对食物的需要。越是高级的需要,其本能的性质越弱,类本能的性质越强。例如自我实现需要。
类本能与本能相比,遗传的决定因素比较弱,它只是类似于本能而已。所谓本能,则是指人先天就会,不需要学习的能力。例如,人的手遇见火以及烫的东西,会自动缩回。这种能力,不需要学习。人的类本能与本能有相同的地方,即它有先天决定的因素。但它又有与本能不同的地方,即它需要在后天的环境里模仿、学习、锻炼。例如,即使是人对于食物的需要,也具有一定可塑性。人尽管天生就会咀嚼,但怎样用餐,用筷子还是用叉子等,却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在食物的选择上,也大受文化的影响。
那么通心力呢?
我以为,完全可以借用马斯洛的“类本能”的概念,认为通心力是一种类本能。显然,婴儿被生下来以后,是不会照料自己的,不会作为通心者主动与人通心的。他们甚至辨认父母都需要一定时候。
人类的通心力最早可以出现在什么时候呢?我有以下的了解和思考:
我认识一位女性,她有一位女儿,
无独有偶。大概是2005年,我在中央电视台12频道看了一个节目。该节目讲述了河南一位保险员的故事。
这位保险员也是一位离婚的妇女,带着两个孩子。一天晚上,她接到一个电话,说要买保险,但见面的地方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夜色朦胧,但为了不错过机会,她还是去了。准时到了那个地方,却不见人影。忽然手机响,请她在周围仔细找找。她注意到有小孩哭声,才发现地上有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个残疾女婴!再打电话,已经无人接听。她只好将女婴带回家中。这一养就养到了两岁多。由于家庭负担太重,在找到另外一个可靠接受者后,她准备将女孩送出去。女孩看来明白一切,一天,她走到保险员面前,用还不是流畅的话说:“妈妈,不要把我送出去,我会做饭,可以帮助你做饭,你生病,我给你端开水……”保险员一听,感动得流泪,打消了将其送人的念头。
这两个故事可以说都叙述了一个完整的幼儿的通心行为。其中的幼儿,她们通过应该还是不自觉的(甚至还是懵懂的)清晰自己、换位体验,最后达到了有效影响。它们说明,幼儿在两岁多的时候,就可以做主动的通心者,做到主动通心。这是由于,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压力使他们通心力这种类本能以及潜力很早地就受到激发,得到开发。
人类具有“通心力”的类本能,其他动物呢?它们通过训练,是否可以作为主动通心者,与人类通心?这是有趣的问题。越是高级的动物,越是具有一定的可能性。鸡、兔子等动物恐怕再怎么训练,也不可能训练出主动通心力的。猴子、狗、猫等动物呢?我的看法是,不排除它们有这种类本能,不过,它们是非常、非常弱的。既然有,就可以训练。也许有人会有兴趣来做这种实验吧。据说,国外曾经有人养过一只猫,它在晚上房屋失火的时候,跳到主人床上,把主人吵醒。也许它是感到恐惧,想吵醒主人而已。即便如此,已经显示出它的一定的沟通智慧。
幼儿、甚至高级动物,尚能够表现出一定通心力,那么成年人就不在话下了。通心力是人类的一种宝贵的潜能。成年人如果有一定压力、动力,有意进行锻炼、训练,通心力可以得到迅速提升。
有的成年人通心力不发达,与成长的环境有关系。其原因包括父母过度溺爱,过度保护,或者过度缺爱等。这些情况都可以通过心理调整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