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我的知青生活

(2015-10-07 16:12:04)
标签:

情感

知识青年

孤独

分类: 博主简介、经历、联系

孤独的滋味

回忆自己的一生,有很多时候是在独处,但关于独处的体验几十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69年12月,我作为知识青年到四川邛崃某山区插队落户。我原来的生产队,共有两名知青,另外一位是经朋友介绍认识的一位朋友。这位知青非常勤奋,能够吃苦,但我感觉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差异。我们共同住在一个大概是仓库改的房间,睡一张大床。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事情发生分歧,我感觉到自己的自由受到限制,内心生活受到干扰。过了一个月左右,我就觉得不适应,我开始了解情况,探索转队的可能性。我利用休息的时间到附近调查,了解到几里外有一个生产队,风景很好,周围都是树林,正好还没有知识青年插队。大概是由于那里比较贫穷,公社的领导认为知青都不愿意去那里,就没有进行分配。

我决定迁移。于是去那个生产队,找到队长,表达了我的意愿。所幸的是,他很高兴,当场就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他只是强调,我们这个地方很穷的啊,一个工分没有多少钱。我说没有关系。于是,我又到公社,找到领导,办了手续。

到了这个生产队感觉大家对我不错队长给我安置的一个住房,还有地板。门口专门加修了一个灶,可以做饭。

我就在这里生活了两年。

知识青年到农村,体验有各种各样,一般说来,最大的收获应该少不了接地气。到了社会的最底层,油盐柴米全都要自己操心,这对于每个人,都是一个极大的锻炼。

这两年的收获,除了认识社会,认识农村外,就是自己人格的成长了。

在这两年,真正饱尝了孤独是什么滋味。

所在的地方属于深丘地区,我所在的那个生产队,被一片一片的树林所包围。由于我会摔交,队长安排我去看守树林。我的任务是防止其他地方的人来偷伐树木。

每天,我带着一两本书,到树林里去,找个地方坐下来看书,就算是上班了。小时候曾经读《鲁滨逊飘流记》,读得津津有味,幻想自己也像他一样冒险, 一个人在荒岛上如何、如何生活。但当我在树林里,长时间地见不到一个人的时候,才知道做鲁滨逊并不是那么容易,更不是那么惬意。

    与乡亲们在一起时,我觉得没有太多的话可说,我感兴趣的,他们不懂,或者没有兴趣。他们关注的,我却不感兴趣。但人总是有交往的需要,于是便常常去周围的知识青年那里串门。离自己最近的知识青年也有七、八里路,每次去之前,希望能够有一些共鸣,可是每次去了以后,又感到十分失望。为什么?因为我的一些想法没有得到理解和认同。

 

在人际关系中不顺畅,就只有回到独处状态,便退回到自己的内心生活。在那个时候,很喜欢读莱蒙托夫的诗歌以及《牛虻》这样的小说。多少次咬紧牙关,从《牛虻》中寻求力量。一本《牛虻》读了七、八遍。为什么?其中有可以吸收的意志力量的养料。

 

《牛虻》

 

别去寻求可怜的同情

更不要彷徨与悲伤

从你那高傲的自我

滋生出隐忍的力量

 

丢掉人世勉强的希望

把热情在心底深藏

理性还是你真实的朋友

为了他,你要无比坚强

 

这是我在那时候写的为自己打气的诗句。回想起来,我当时其实是在归属需要满足匮乏的情况下进行挣扎。如果沉溺在这种状态中,是一种懦弱。懦弱下去,只会导致能量越来越弱。每当我运用自己的意志力量忘掉孤独的时候,我就能够在学习或者其他方面取得一些进展。知识青年时期,一个重要的收获,就是看了不少书。

 

我的知青日记

 

20078月,在成都办工作坊,有一位学员四川邛崃的企业家。我下乡的地方就是邛崃山区!何不乘机去一趟。工作坊结束,乘她的车到了邛崃到了邛崃县城,又花了85元雇了一车去夹关栓马村。这是我一个人插队的地方原来叫邛崃夹关公社八大队路共花了三个小时。37年了,老乡们居然一看见我,就叫出了我的名字!这一趟,感想颇多,最重要的是加深了对自己以及乡亲的认识……返京后,我翻出了以前的日记。知青时期,我记了两本日记。翻读它们,我发现自己成长的线索是如此清晰。下面仅录几段当时我对独处的感受:

 

1、1970年3月2日:

千百次地重复着同一个简单的动作,在农村里,几乎全部是这类单调、乏味的劳动。我真不能想象,人可以就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人生是这样烦闷,假如要是没有奋争。” 

在没精打采之际,我有意识地用劲加快速度,在力量的发泄之中,我才感觉到了一点兴奋。

尽可能地把劳动当作野蛮体魄的手段,这就是我的意志向自己发出的号令。

……

(评论:把干活当作锻炼身体,这是我的“应战机制”。“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是我那时候喜欢的格言。更重要的是,在别无选择之际,不如把不得不做的事情做得更好。这需要意志力量的调动。通过这种调整,意志力量也得到了训练。)

 

2、1970年3月6日:

由于下雨,已经有三天没有出工。看完了《拜伦诗选》和《莱蒙托夫诗选》。使我有点惊讶的是,有了一些生活的经历和体会,竟然能够在他们的诗句中找到那么多的共鸣。特别是莱蒙托夫。他虽然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却以“可怕的力量”进行了深刻的不疲倦的探索,做了他那个时代走在最前列的人。历史是不会有空白的。

(评论:孤独中也不孤独,因为有这些书籍是我的朋友。那些作家,心灵的先驱,具有这样的作用,他们等着你去发现、通心。每当看到他们的话说出了你的感觉,就会感觉到一种被通心的感觉。那种愉悦,是畅快、深刻的。)

 

31970311日:

细雨蒙蒙,笼罩着这寂静的深丘。天色灰暗、模糊,看不出是什么时辰。

在这潮湿、阴冷的日子里,我感到特别寂寞、难受。……在先贤哲人们的著作中去寻求安慰吧,聆听他们的教诲,使我暂时忘记一切。

(评论:孤独中也可以与古人“通心”。但要进入状态,是不容易的,这需要运用意志力去战胜孤独感,慢慢地忘掉自我。)

 

41970331日:

农民是辛苦而劳累的,但生活水平却低下、简陋、乏味。我体会到农村的生活方式对人的精神的作用。我能不能在这简单的基础上,产生出更高的东西来呢?这就要看我的能力了,要看我能不能用尽少的时间来从事维持生存的劳动。必须提醒自己:继续加强理智和意志力的作用,在简单的生活中活出自己的精神。

(评论:对于人的超越性的感悟。所谓超越性的含义之一,就是能够超越所处的环境对自己的影响。)

 

51970427日:

从山坪上到曹湾的下山的路上,树木有好几处很茂密,快到山脚的时候,两旁的矮树丛和荆棘几乎隐去了山间的石头小径。在这小径上行走,完全没有人世间的嘈杂、喧闹,只听到鸟儿清脆、婉转、悦耳的歌唱……

我喜欢古木参天的深山老林,一个人默默走进从来没有脚步到达的地方,在遮天蔽日之处,沉入无边无际的冥思遐想。在那里,只有大自然同在。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容纳鲁宾孙存在的。走着,走着,忽然透过树木稀疏的地方,看见了远处山坡上的田地。啊,这里并不是纯洁的未开垦的处女地。人类为了生存,正在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生活把我从幻想中惊醒。是的,首先要生存。让我毫不畏惧地挑起生活的担子吧。当它再沉重也只能够压痛我的皮肉,却压不垮我欣赏美的自由。

(评论:幻想中也有现实感。大自然是永恒的朋友,他无论何时,都无条件接纳你。但你却不可能只和他在一起。)

 

6、1970年5月6日:

当孤独反而成为一个人力量源泉的时候,但一个人不需要任何外来刺激和共鸣也能够发展的时候,他的精神力量便已经达到了超人的地步。……一个人的意志力越强,他就越不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和支配,他便越是能够影响环境,在外界释放能量,扩大自我,变小我为大我。

(评论:就是我现在说的“充实性独处”嘛。那个时候,我已经在开始学会独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