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知青生活
(2015-10-07 16:12:04)
标签:
情感知识青年孤独 |
分类: 博主简介、经历、联系 |
孤独的滋味
回忆自己的一生,有很多时候是在独处,但关于独处的体验几十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69年12月,我作为知识青年到四川邛崃某山区插队落户。我原来的生产队,共有两名知青,另外一位是经朋友介绍认识的一位朋友。这位知青非常勤奋,能够吃苦,但我感觉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差异。我们共同住在一个大概是仓库改的房间,睡一张大床。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事情发生分歧,我感觉到自己的自由受到限制,内心生活受到干扰。过了一个月左右,我就觉得不适应,我开始了解情况,探索转队的可能性。我利用休息的时间到附近调查,了解到几里外有一个生产队,风景很好,周围都是树林,正好还没有知识青年插队。大概是由于那里比较贫穷,公社的领导认为知青都不愿意去那里,就没有进行分配。
我决定迁移。于是去那个生产队,找到队长,表达了我的意愿。所幸的是,他很高兴,当场就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他只是强调,我们这个地方很穷的啊,一个工分没有多少钱。我说没有关系。于是,我又到公社,找到领导,办了手续。
到了这个生产队,感觉大家对我不错,队长给我安置的一个住房,还有地板。门口专门加修了一个灶,可以做饭。
我就在这里生活了两年。
知识青年到农村,体验有各种各样,一般说来,最大的收获应该少不了接地气。到了社会的最底层,油盐柴米全都要自己操心,这对于每个人,都是一个极大的锻炼。
这两年的收获,除了认识社会,认识农村外,就是自己人格的成长了。
在这两年,真正饱尝了孤独是什么滋味。
我所在的地方属于深丘地区,我所在的那个生产队,被一片一片的树林所包围。由于我会摔交,队长安排我去看守树林。我的任务是防止其他地方的人来偷伐树木。
每天,我带着一两本书,到树林里去,找个地方坐下来看书,就算是上班了。小时候曾经读《鲁滨逊飘流记》,读得津津有味,幻想自己也像他一样冒险,
在人际关系中不顺畅,就只有回到独处状态,便退回到自己的内心生活。在那个时候,很喜欢读莱蒙托夫的诗歌以及《牛虻》这样的小说。多少次咬紧牙关,从《牛虻》中寻求力量。一本《牛虻》读了七、八遍。为什么?其中有可以吸收的意志力量的养料。
《牛虻》
别去寻求可怜的同情
更不要彷徨与悲伤
从你那高傲的自我
滋生出隐忍的力量
丢掉人世勉强的希望
把热情在心底深藏
理性还是你真实的朋友
为了他,你要无比坚强
这是我在那时候写的为自己打气的诗句。回想起来,我当时其实是在归属需要满足匮乏的情况下进行挣扎。如果沉溺在这种状态中,是一种懦弱。懦弱下去,只会导致能量越来越弱。每当我运用自己的意志力量忘掉孤独的时候,我就能够在学习或者其他方面取得一些进展。知识青年时期,一个重要的收获,就是看了不少书。
我的知青日记
2007年8月,在成都办工作坊,有一位学员是四川邛崃的企业家。我下乡的地方就是邛崃山区!何不乘机去一趟。工作坊结束,乘她的车到了邛崃。到了邛崃县城,又花了85元雇了一车去夹关栓马村。这是我一个人插队的地方,原来叫邛崃夹关公社八大队。一路共花了三个小时。37年了,老乡们居然一看见我,就叫出了我的名字!这一趟,感想颇多,最重要的是加深了对自己以及乡亲的认识……返京后,我翻出了以前的日记。知青时期,我记了两本日记。翻读它们,我发现自己成长的线索是如此清晰。下面仅录几段当时我对独处的感受:
1、1970年3月2日:
千百次地重复着同一个简单的动作,在农村里,几乎全部是这类单调、乏味的劳动。我真不能想象,人可以就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人生是这样烦闷,假如要是没有奋争。”
在没精打采之际,我有意识地用劲加快速度,在力量的发泄之中,我才感觉到了一点兴奋。
尽可能地把劳动当作野蛮体魄的手段,这就是我的意志向自己发出的号令。
……
(评论:把干活当作锻炼身体,这是我的“应战机制”。“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是我那时候喜欢的格言。更重要的是,在别无选择之际,不如把不得不做的事情做得更好。这需要意志力量的调动。通过这种调整,意志力量也得到了训练。)
2、1970年3月6日:
由于下雨,已经有三天没有出工。看完了《拜伦诗选》和《莱蒙托夫诗选》。使我有点惊讶的是,有了一些生活的经历和体会,竟然能够在他们的诗句中找到那么多的共鸣。特别是莱蒙托夫。他虽然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却以“可怕的力量”进行了深刻的不疲倦的探索,做了他那个时代走在最前列的人。历史是不会有空白的。
(评论:孤独中也不孤独,因为有这些书籍是我的朋友。那些作家,心灵的先驱,具有这样的作用,他们等着你去发现、通心。每当看到他们的话说出了你的感觉,就会感觉到一种被通心的感觉。那种愉悦,是畅快、深刻的。)
3、1970年3月11日:
细雨蒙蒙,笼罩着这寂静的深丘。天色灰暗、模糊,看不出是什么时辰。
在这潮湿、阴冷的日子里,我感到特别寂寞、难受。……在先贤哲人们的著作中去寻求安慰吧,聆听他们的教诲,使我暂时忘记一切。
(评论:孤独中也可以与古人“通心”。但要进入状态,是不容易的,这需要运用意志力去战胜孤独感,慢慢地忘掉自我。)
4、1970年3月31日:
农民是辛苦而劳累的,但生活水平却低下、简陋、乏味。我体会到农村的生活方式对人的精神的作用。我能不能在这简单的基础上,产生出更高的东西来呢?这就要看我的能力了,要看我能不能用尽少的时间来从事维持生存的劳动。必须提醒自己:继续加强理智和意志力的作用,在简单的生活中活出自己的精神。
(评论:对于人的超越性的感悟。所谓超越性的含义之一,就是能够超越所处的环境对自己的影响。)
5、1970年4月27日:
从山坪上到曹湾的下山的路上,树木有好几处很茂密,快到山脚的时候,两旁的矮树丛和荆棘几乎隐去了山间的石头小径。在这小径上行走,完全没有人世间的嘈杂、喧闹,只听到鸟儿清脆、婉转、悦耳的歌唱……
我喜欢古木参天的深山老林,一个人默默走进从来没有脚步到达的地方,在遮天蔽日之处,沉入无边无际的冥思遐想。在那里,只有大自然同在。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容纳鲁宾孙存在的。走着,走着,忽然透过树木稀疏的地方,看见了远处山坡上的田地。啊,这里并不是纯洁的未开垦的处女地。人类为了生存,正在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生活把我从幻想中惊醒。是的,首先要生存。让我毫不畏惧地挑起生活的担子吧。当它再沉重也只能够压痛我的皮肉,却压不垮我欣赏美的自由。
(评论:幻想中也有现实感。大自然是永恒的朋友,他无论何时,都无条件接纳你。但你却不可能只和他在一起。)
6、1970年5月6日:
当孤独反而成为一个人力量源泉的时候,但一个人不需要任何外来刺激和共鸣也能够发展的时候,他的精神力量便已经达到了超人的地步。……一个人的意志力越强,他就越不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和支配,他便越是能够影响环境,在外界释放能量,扩大自我,变小我为大我。
(评论:就是我现在说的“充实性独处”嘛。那个时候,我已经在开始学会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