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实性独处”与“存在性独处”
(2015-10-05 18:39:45)
标签:
成长心理学情感 |
分类: 活出最佳状态 |
什么是充实性独处?
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是在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或者是在成长,这个时候的独处就是充实性独处。在这个时候,他并不需要和他人在一起,他没有匮乏性的孤独感,或者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否孤独,他是充实的、自足的、自信的、富有意义感的。充实性的独处有很多种状态。
佛陀开示弟子:“我今已作,汝等当复自作,至无事处,至林树下,空安静处,宴坐思维,勿得放逸,勤加精进,莫令后悔,此是我之教,是我训诲。”(《阿含经》)
这是佛陀关于静修、打坐的教导。所谓静修、打坐,就是目的是在进入充实性独处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心灵能够得到成长,或者说,人的觉察力能够得到提高,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等。
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受挫折后,他常常想回到独处状态。一旦回到独处状态后,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格力量,他往往就会感到匮乏。这是使人不快的,他会自觉不自觉地尽量让自己向充实性独处发展。于是,他开始看书、学习、工作,或者旅游……他会尽量做一些事情,在做事情中把人际交往中的不愉快忘记。
如果他通过这些活动,能够暂时地忘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烦恼和匮乏,并且不急于改变自己的这种独处状态,不仅能够忘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烦恼和匮乏,甚至在这些活动中有创造性或者成长,他就是进入了充实性的独处状态。如果他在这些活动中,仍然没有忘记烦恼,仍然具有明显的孤独感,仍然处于匮乏状态,那么他的独处就仍然是匮乏性独处。
从需要层次论的角度看,人们之所以有不同的独处状态,就在于独处时的动力结构不一样。
充实性独处的深远的动力在于当事人的需要满足状态。如果一个人容易进入充实性独处状态,说明他的生理、安全、归属等较低级的需要此时暂时退居幕后,而至少自尊需要开始占优势。自尊需要占优势,意味着想要更多地体现自身的价值。如果我们能够在独处中发挥自身的人格力,忘记或者超越了我们低级需要满足的匮乏,进入到潜力发挥的状态,此时就是自我实现需要占优势了。
下面是大学生们的分享:
例1、某女大学生:一个人坐在房间里。有一丝昏暗的灯光。我借着灯光在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腿上还盖着一床毛毯。虽然是一个人,但并没有孤独、压抑、寂寞,反而是一种久违的宁静。
例2、某女大学生:一个人在偌大的教室里自习,没有孤独、疲倦,内心充实而快乐。就象是一只自由欢畅的鱼儿,在水中嬉戏。
例3、某女大学生:当我一个人在图书馆自习,或者独自思考生活,思考自己存在的问题时,常常会很入神,甚至忘记了自己。一个人。自己仿佛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沉思者的形象。
例5、某男大学生:上高中时,周末放假,自己一个人在卧室,按照一本吉他教材学习弹吉他。很投入,尽管是一个人,却不感到孤独。
坐在山岩上,对着河水和沼泽冥想,
或者缓缓地寻觅树木荫蔽的景色,
走进那从没有脚步踏过的地方,
与人之外的万物共同生活,
或者攀登幽独奥秘的山峦,
与那些野性的无人饲养的禽兽一起,
依在悬岩上,听瀑布飞溅,
——这些都不算孤独,
这不过是与大自然展开对话,
是打开她的宝藏浏览。
然而,如果是在喧闹的人群中,
茫然地一心想获取名誉、财富,
成为一个疲倦的游民,随世沉浮,
没有人祝福我,也没有谁可以祝福,
到处是不可共忧的荣华的奴仆,
尽在阿谀、逢迎、欺诈,
尽管大家心智上都是同族,
如果我死了,也不会稍敛微笑,
这才是举目无亲,这才是孤独。
(摘自拜伦长诗《恰尔德·哈罗德》)
充实性独处不是只有一种情况,它是丰富的、形形色色的,它还可以细分。“存在性独处”就是“充实性独处”的一种值得单独区分的情况或者表现形式。什么是存在性独处?当一个人独处时,他是在冥想或者说静修,此时,他达到、进入了一种与宇宙的“大精神”通心的境界,他此时的独处状态,就是“存在性独处”状态。他此时的孤独,称为“存在性孤独”。他此时的孤独感,称为“存在性孤独感”。
存在性的孤独与一般的孤独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它已经消除了那种一般孤独状态中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处于存在性孤独中的人超越了周围的环境,但又与周围的环境有一种和谐的关系。他们在表面的空间上是离群独处,实际上,他们有更大范围的通心,这就是与宇宙的通心,与大精神的通心。存在性的独处是充实的、愉悦的、深厚的、深邃的,是值得我们体验的。
从基督教的角度来看,如果人能够进入与上帝、与神的交流状态,是一种非常好的状态,它也可以看成是“存在性独处”状态。
从全人心理学来看,“存在性独处”也可以理解为终极关切状态。当你感觉自己与那个“终极”进行交流,或者是在一起的时候,你的力量就增长了,你会体验到所谓的“太阳的孤独”。
在创造力发挥之后,常常容易进入终极关切状态。通过创造,得到欢乐,人容易产生感恩,这样就成了领悟上帝的一种准备。
如果你在独处时,你感到极端的孤独、匮乏、痛苦、绝望,这个时候,也是你进入存在性独处的好机会。当没有任何人和你在一起的时候,就是你和上帝(或者大精神)在一起的时候。当没有任何人和你对话的时候,就是你和上帝对话的好时候。当没有任何人和你通心的时候,就是你和上帝通心的好时候。当你主动与上帝(或者大精神)发生了关联,有了交流,就可以认为是进入了存在性独处。
例1、我一个人坐在景山公园最高的亭子里,打坐冥想。眼前是一片阳光美景,我觉得充盈而幸福,强大而充满力量。整个宇宙与我联系在一起,不分彼此。感到自己充满了爱意,有无限的可能。
例2、走在校园的路上,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感觉生活非常美好,自己心中充满了力量。
上面的例1,比较接近这种状态。上面的例2,有希望往这个方向发展。
著名英国诗人但尼生写道:
……每当我独处时,经常会在清醒的状态下出神。我只需要将我的名字重复念上两、三遍,个人的存在感就会消失,而融入一种无限的存在感中;那并不是一个充满着困惑的状态,而是再清晰不过,再确定不过,但又完全超越语言的境界。处在这种境界中,死亡成了可以嘲弄的、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自我虽然消失了,你并没有熄灭,你成了唯一真实存在的生命。
当但尼生产生那种超越死亡的“无限的存在感”时,他就具有“存在性价值”了。他的独处,是“存在性独处”。
伟大哲人康德说: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又新、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后者肇始于我的不可见的自我,我的人格,将我呈现在一个具有真正无穷性但仅能为知性所觉察的世界里,并且我认识到我与这个世界的连接不似我与现世的连接那样仅仅是偶然的。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第177页,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
“头上的星空”、“心中的道德律”,这就是康德在存在性独处中流连忘返的境界。
存在性独处可以看成是充实性独处到了一定程度后产生的独处状态。如果一个人在独处中感到充实、自信、宁静、有力量,感到有大量的热量需要散发,但这种热量的散发又并不是非散发不可,并不是不散发就非常难受,这种独处状态就是存在性独处。禅宗“不尽有为,不著无为”,所表达的微妙状态,可以借用来表达“存在性独处”的张力。
当一个人进行了创造或者经历了成长之后,内心有一种需要他人来分享的感觉,这还并不一定就是存在性独处。具体是什么独处状态,这要分析他当时的情绪。简单地说,如果他当时需要分享的感觉很迫切,不分享就很难受,那么就是属于匮乏性独处。如果他感觉能够分享很好,不分享也无所谓,这是存在性独处。
尼采论太阳的孤独
查拉斯图拉是一位先知的名字。尼采在《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一书中借查拉斯图拉之名,表达了他的超人哲学等思想。他在该书的第一章中写道:查拉斯图拉三十岁的时候,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到山上“保真养晦”,毫不厌倦地修炼了十年。后来,他的内心终于发生了转变。一天早晨,他起身后面对着太阳说:
“啊,你,伟大的星球啊!假若你没有被你照耀的人们,你的幸福何在呢?十年来,你每天向我的山洞走来:假若没有我,和我的鹰与蛇,你会厌倦于你自己的光明和这条旧路罢。
但是,每天早晨,我们等候着你,我们取得了你的多余的光明,因此我们祝福你。”
在这里,查拉斯图拉似乎感觉到了太阳的“孤独”。“假若你没有被你照耀的人们,你的幸福何在呢?”太阳充满了热量。这些热量也需要散发。太阳的这种状态,可以理解为存在性的独处。尼采接着描写的查拉斯图拉的感觉,大概也是尼采在积累数年后的感觉。
看啊!我像积蜜太多的蜂儿一样,对于我的智慧已经厌倦了;我需要伸出来领受这智慧的手。
啊,恩惠无边的星球啊!
于是,查拉斯图拉就开始下山了。
尽管存在性独处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但在存在性独处中是仍然有孤独感的。这种孤独感用“太阳的孤独”来比喻,应该是比较贴切的。太阳不需要吸收、弥补热量,而是有热量需要散发、布施。人处于存在性独处时,其状态自信、充实、有力量,这正与太阳的状态类似。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本质上都是大大小小的太阳,只不过人格的成长、潜能的开发还没有达到那一步而已。
查拉斯图拉修炼十年之后,理解了太阳的状态,所以他现在要下山,要散发他的热量,分享他的智慧。
尼采也正是如此。交往使他不畅快,便更多地回到独处。回到独处他的智慧力大放光彩,他又自然想让人分享。
一体意识、天人合一
所谓“一体意识”是肯·威尔伯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极佳的一种意识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与“大精神”通心,感觉到自己能够接纳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和万事万物融和。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够产生最大的自信,具有最充实的力量感。“一体意识”可以在独处时产生,也可以在交往时产生。“一体意识”与中国“天人合一”的概念很接近,但由于肯·威尔伯在提出这一概念时有其意识层次理论做支撑,所有它在操作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如果能够在独处时产生“一体意识”时的状态,这种状态时的独处,也可以称为“存在性独处”。
充实性独处也有副作用吗?
是的。
充实性独处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但正是它的这些价值和意义,使它在一定条件下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充实性独处的副作用在于,我们一旦独处中尝到甜头,就会更多地追求独处,而放弃人际交往。这样,独处往往会掩盖、隔离、转移我们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在人际关系中的心理问题。一旦这些问题被触发,我们就会处于失常状态。
虽然充实性独处能够增加我们一定的价值感、意义感、自信等,能够使我们有一定的成长,但却不一定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通心能力。通心能力决定了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成长。一个人长期花费时间在充实性独处,缺乏人际交往的锻炼,通心能力甚至有可能退化。所以有不少有创造力的人,一旦从独处中回到人际交往,就会显得非常无能。他们是伟大的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在社会生活上却是低能儿。
充实性独处时间长了以后,还有可能使我们贬低人际交往的价值,甚至使我们对人际交往产生厌倦。我们在孤独中的成长,很可能使我们越来越不容易被他人了解,我们也越来越难以理解其他人。这种通心的成本的增加,往往使我们放弃人际交往,更多地追求独处。
独处与自恋
独处的习惯与精神分析说的“自恋”有一定关系。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关于“自恋”有这样的解释:当事人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能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体上,该能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
一般人都会有自恋。也就是说,一定程度的自恋是正常的。
应该注意的是,有的人比一般人喜好独处,并不意味着就不正常,也不意味着他们有更强的自恋习惯。也许他们比一般人有更多的创造力。关键是他们在独处时,其性质是匮乏性的、维持性的,还是充实性的?如果他们的独处是充实性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在独处进行创造或者是成长,应该说他们是健康的。如果他们的独处是维持性的甚至是匮乏性的,那么他们就或多或少地有自恋倾向。如果这种自恋很严重,在独处中不舒服,在生活中难以维持必须的人际交往,这就有自恋性人格障碍了。
心理学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以自我为客体”是具有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重要特点。他们常常发生“你我不分、他我不分”的混淆。所谓客体关系,主要是指个体和他人形成的关系,即人类关系。
形成自恋性人格障碍与早年的经历有密切关系。当事人一般在早年都有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缺乏正常的客体关系。例如,父母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父母与自己长期分离;父母之间关系不和;父母离异等等。如果有这样一些经历,常常会让当事人长期处于独处状态,形成喜欢幻想、想当然、不善与人交流等习惯,当事人常常会觉得:谁都靠不住,只有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靠得住的。
每个人都有自恋。认识自己自恋的特点是很重要的。
在大多数情形下,自恋的特点并不容易被察觉。在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下,了解自恋要容易得多,可以比较容易地看到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模式。具有自恋人格障碍者,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必须。
参阅:
我的一次存在性独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b541b80102vex8.html
在旅游中体验充实性孤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b541b80102vfa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