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理学家许金声
心理学家许金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4,216
  • 关注人气:31,2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我实现生存状态之谜

(2015-08-23 19:35:47)
标签:

心理学

自我实现

健康

分类: 活出最佳状态

自我实现者的生存状态或者说健全的生存状态,可以从我的“基本生存状态理论”的角度来理解。自我实现的生存状态意味着独处和交往缺一不可,但比例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决定。最好的独处状态是充实性独处,最好的人际交往状态是通心。一个人有多少独处,有多少交往,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每个人的个性和他进入充实性独处、通心性交往的能力。最好的独处状态是充实性独处,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只能够有充实性独处。最好的人际交往状态是通心,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只能够有通心。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以下两点,他的生存状态,就是很好的生存状态:

 

1、              既有独处状态,又有交往状态,两种状态皆有,比例协调;

2、              在独处时,有尽量多的充实性独处;在交往时,有尽量多的通心性交往。

 

一个人生存状态的好坏,不是取决于他有多少时间独处,有多少时间交往,而是取决于他在独处时有多少时间能够进入充实性独处,在交往时有多少时间进入通心性交往。

无论是充实性独处,还是通心性交往,都是一种成长。充实性独处,体现为人性的单一发展,通心性(自己作为通心者)的交往,体现为提升人性的平均水平。

 从人性发展的角度,对于那些既能够在独处中达到充实性独处,又能够在交往中达到通心性交往者,似乎还可以提出一个“中庸原则”,它可以从两方面来说。

人性发展的“中庸原则”之一:人性的单一发展,不应该远离人性发展的平均水平。

如果你在独处和交往中出现同时下面情况,往往说明你的“人性发展的单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有所“远离”人性发展的平均水平,你的能量此时需要向交往的方向调整:

 

1.你已经有相当时间的充实性独处,再继续独处,进入充实性独处的能力实际上已经降低;

2.你在交往时,进入通心性交往的能力实际上正在上升,你愿意有更多交往的时间;

 

人性发展的“中庸原则”之二:人性的平均发展,不应该限制人性发展的单一水平。

如果你在交往和独处中同时出现下面情况,往往说明你的“人性发展的单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受到人性的平均发展水平的“限制”,你的能量此时需要向独处的方向调整:

 

1.你已经有相当时间的通心性交往,再继续交往,进入通心性交往的能力实际上已经降低,你渴望有更多独处的时间;

2.你在独处时,进入充实性独处能力实际上正在上升,你愿意有更多独处的时间。

 

斯托尔在解释为什么许多天才喜欢独处:“对于天才的创造者而言,不论人际关系多么重要,他的特殊才华涉及的领域往往更加重要。他的工作比人际关系更能够体现他的生命的意义。”(斯托尔:《孤独》第85页,张嘤嘤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

“天才”和“自我实现者”不是一个概念。天才不一定是自我实现者,自我实现者也不一定是天才。衡量一个天才是不是自我实现者,是看他在独处时是否有尽量多的充实性独处,在交往时是否有尽量多的交往。

      

自我实现者如何独处与交往?

 

在马斯洛著名的关于自我实现者的研究中,也谈到了他们在独处和交往方面的问题。他总共概括了自我实现者的15个特征,每一个特征都用了一节文字来表述,并且冠以一个小标题。其中,有“超然独处”、“自主性”、“高峰体验”等主要是关于独处方面的特征。其中有“人类亲情”、“谦逊与尊重”、“人际关系”等主要是关于交往方面的特征。

在独处方面,马斯洛把对“超然独立”和“对隐私的需要”概括为自我实现者的一个特点,他们比一般人更喜欢独处。他说:“我的所有的研究对象都可以离群独处而不会伤害自己或者感到不舒适。而且,几乎所有的研究对象比一般人更喜欢独处和隐居。内倾与外倾的两分法几乎完全不适合这些人,我们在里也不采用这种两分法:最有用的术语就是‘超然独处’。”(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169页,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他还说:“他们常常可以超然于物外,泰然自如地保持平静,而不受那些在其他人那里会引起骚乱的事情的影响。他们发现远离尘嚣,沉默寡言,并且沉静而安详是容易做到的。”(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169页,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这也是他对孤独的意义的一种肯定。自我实现者的孤独状态显然非同一般,他们已经对孤独的境界进行了提升,所谓“可以离群独处而不会伤害自己或者感到不舒适”,“超然于物外,泰然自如地保持平静”,正是本书所说的“充实性独处”状态。

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孤独状态对于天才极为重要,是天才的创造力发挥的一个必要条件。他写道:“退隐可以使这个人物充分认识到他自己内部所有的力量,如果他不能暂时摆脱他的社会劳苦和障碍,他的这些力量就不可能觉醒。”(汤因比:《历史研究》,第275页,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

 

在交往方面,马斯洛把有“深厚的人际关系”、“与人有特别深刻的联系”、“更多的交融”等也概括为自我实现者的一个特点,他指出:“自我实现者比其他人具有更深刻和深厚的人际关系。他们比一般人具有更多的交融、更崇高的爱、更完美的认同、更多消除自我界限的能力。”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175页,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马斯洛还指出

“总的来说,自我实现者对人类怀有一种很深的认同、同情和爱的感情。”(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174页,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马斯洛的这些描述显然很接近我关于“通心”的概念。马斯洛还指出:“他们能够,的确也与任何性格相投的人友好相处,而无论其阶级、教育、政治信仰、种族或者肤色情况如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174页,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自我实现者有一种难以琢磨的最深奥也最模糊的倾向:只要是一个人,就给他一定的尊重,甚至对于恶棍,他们似乎也不愿意超越某种最低限度去降低、贬损或者侮辱其人格。”(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175页,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在这些地方,已经直接谈到了他们“通心”的能力。

特别有意思的是,马斯洛还谈到,自我实现者的朋友少而精,“他们的朋友圈子相当小,他们深爱的人在数量上很少……”(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176页,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他解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以这种自我实现的风格去亲密接触他人似乎需要占用很多时间。忠诚不是一时的事情。”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176页,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以自我实现的风格去亲密接触他人”,说的正是“通心”。而通心是有成本的。

总之,自我实现者是一些既能够充分享受自己人格的独立性,又能够充分享受自己与世界的融合的人。

一个人首先需要有处于充实性独处状态的能力。但一个人不可能长久地处于充实性独处状态,于是人就又需要通心力。有了能够使自己的独处上升为充实性独处的能力,再具有通心的能力,人就能够活得自由自在,就能够潇洒自如,就能够游刃有余。

英国学者斯托尔认为:“有人天生喜欢在人际关系里寻求人生的意义,有的人则癖好某些兴趣、信仰或者思考。”(斯托尔:《孤独》第85页,张嘤嘤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这种差异,实际上表现了世界的多元性,表现了复杂的环境和个体差异。

是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对于人的潜能发挥和生存质量来说,正如我在前面已经和大家讨论过,最好还是像自我实现者一样:

 

1、  既有独处状态,又有交往状态,两种状态皆有,比例协调;

2、  在独处时,有尽量多的充实性独处;在交往时,有尽量多的通心性交往。

 

一个人生存状态的好坏,不是取决于他有多少时间独处,有多少时间交往,而是取决于他在独处时有多少时间能够进入充实性独处,在交往时有多少时间进入通心性交往。

 

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来看,对于归属需要以及人际关系的追求是一个必要阶段。“喜欢在人际关系里寻求人生的意义”与“癖好某些兴趣、信仰或者思考”并不是矛盾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在人际关系上所遭受的失望?如何让人际关系与对于自我实现的追求整合起来?

 

    汤因比论“退隐与复出

 

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尔德·汤因比通过对历史的考察,曾提出一个非常重要又带有一些神秘色彩的理论,即关于“退隐和复出”的理论。他认为,富有创造性的个人的行为可以描绘成两重“退隐和复出”。退隐的目的是为了他个人得到启示,而复出则是为了启发他的同类。他指出,“退隐可以使这个人物充分认识到他自己内部所有的力量,……复出是整个运动的实质,也是它的最终目的。”(汤因比《历史研究》,上册第27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6月第二版。)

从“独处与交往”的角度,可以很好地理解他的这一理论。

所谓“退隐”,就是从人际交往状态回到独处状态,而这种独处状态是充实性独处状态或者说存在性独处。在独处中,他调整自己,因而具有了足够的能量,这样便又复出,回到现实的交往。

天才为什么需要独处?

1任何天才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遇到纠缠的时候,这种纠缠或者使他的能量下降,或者向他提出了挑战。这种纠缠也说明了他的潜能有待开发的地方。因此,他需要退隐,以便补充、疏通自己的能量。

    2在交往中,他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逐渐认识深刻,对于自己所能够起的作用也逐渐认识深刻。他需要通过独处来消化、整理。

所谓复出,就是重新进入人际交往,也就是要通心。

一个人需要有多少时间的退隐,在什么时候复出?这些都取决于他自己的洞察力。

马斯洛进一步解释,所谓宗教,就是先知在生活中开悟,然后通过独处消化、整理,重新回到交往中,去影响人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