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理学家许金声
心理学家许金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4,216
  • 关注人气:31,2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略谈"通心"与"正念"等的比较

(2015-06-18 12:02:47)
标签:

佛学

心理

沟通

分类: 通心
《略谈通心与正念》

        最近几年,一些西方著名的重视佛教的心理学家来访问中国,关于佛教正念在西方心理学界的研究和运用也陆续介绍到中国,很快就造成了影响。其表现之一,国内以及有一些正念培训班、工作坊大量出现,声势有增加趋势。包括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克 康菲尔德,也来到了中国,由于之前中国已经翻译出版了他的几本比较流行书籍,他的到来也引起了比较广泛的关注。
        我所提出的全人心理学的”通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其重要来源之一,就是佛教。那么,将”通心“与”正念“做一个比较,就是必要的。

       一、比较的是什么?

       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通心”本身也是对“正念”的一种理解、诠释和发展(如果说有什么发展的话)。这个比较,实际上只是各种对于正念理解、诠释和发展的比较。“本体”、“法体”只是一个,在各种理解、诠释和发展之中,其情势犹如“月映万川”。

       这种比较至少可以分几个方面:
       1、“通心”与传统佛教经典中“正念”的比较。关于这方面的比较,本人功力尚不足够,只能够依照自己能够读到的一些片段。
       2、“通心”与西方心理学家对“正念”的论述和运用的比较。
       3、“通心”与中国心理学家对“正念”的论述和运用的比较。
       下面的行文,没有严格的的逻辑顺序,以写作过程中能够想到的为主。
       
       、“通心”是什么?

     (一)从理论上来看:
      “通心”是一种关于人的生存、发展和交往的哲学,它有许多来源,包括主流宗教的相关论述,以及世界哲学、中国哲学等的相关论述。在我形成和发展关于“通心”思想的过程中,我感觉它具有一种神奇的整合作用,不断地给我带来喜悦,激励我进一步学习、贯通尽量多的人类文化。“通心”一词,具有中性、中立性质,没有任何宗教色彩,便于为更多的人接受。 有评论认为,“通心”有可能在心理服务的理论方面,成为具有类似“元理论”性质作用的理论。所谓“元理论”,意味着它具有比其它理论更基础的、核心的概念和法则。元理论处于相关所有理论的最底层,它能够解释其它理论,其它理论却难以解释它。或者说,在心理服务的事情上,通心理论是一级原则,而其它心理服务理论是二级原则。

     通心的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包括:
     1、“通心”与佛教、基督教、道教等主流宗教的关系;
     2、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理论;
     3、“通心”的重要性,通心者与被通心者的划分、通心的成本、不能够通心的三个主要原因等理论要点十余条;
    4、通心的狭义与广义。
     
     (二)从方法来看:
     ”通心“是提升人的生存质量、解决人类自身烦恼、进行人际交往的一种方法。
   其内容主要包括:
    1、通心的黄金三要件:1、清晰自己;2、换位体验;3、有效影响。
    2、通心公式。
    3、成长公式。
   ……

       (三)从技术来看:
   ”通心“是一种当下就能够处理、解决当事人烦恼的实用技术。这种技术是比较容易复制的。经过学习,其他人也可以用来处理、解决当事人的烦恼。或者,”通心“是一种当事人掌握后,可以用于自我调节的技术。
    其主要内容包括:
    1、通心力训练、提升技术;
    2、个体自身情绪处理技术;
    3、人际关系突破技术;
    4、个案处理技术(目前在工作坊上尚未发现不能够处理的个案);
(以上技术均是广泛适用的)

     “通心”的理论,主要体现在拙著《通心》、《第三次革命:通心》,以及博主137篇博文中。
       “通心”的技术,则运用于全人心理学-通心工作坊,以及个体咨询。目前,已经有少数全人心理学学员初步掌握了通心的理论和技术,并且开始应用。

   三、”通心“与”正念“

        什么是”正念“?
       这就是“正念”的开始。 
        按照我国心理学家、佛教学者徐钧的解释:
       正念,就是如其实际的明了当下的心、身状态及其变化。 或许,我们此时此刻,正坐在椅子上,或者沙发上,或者正站着,翻阅着手上这本书。你是否意识到了这点,在我提醒你之前,你是否知道自己的状态;而在我提醒你之后,你是否意识到你正在阅读这段文字,而这段文字让你产生了什么想法?或者什么感受?是令你有趣的感受,亦或是令你惊讶的感受,亦或是令你不舒服的感受? 对这些心、身现象不加评判的了了分明,就是正念。”
        正念,在英文中是“mindfulness”,原来的含义有注意、留神、不忘等。正念,也有翻译为“observing power”,即”观察的力量“的。按照这些英文的原意,它们与汉语“通心”都是有较大区别的。“通心”的概念,与它在汉语中日常的用法没有任何矛盾,但它的丰富性却远远超越了日常用法。
        如果我们对“正念”做初步的理解,暂时不管它的众多的研究者可能赋予它的各种各样的含义,它大体只相当于“通心黄金三要件”中的第一个要件:“清晰自己”,即清晰自己的立场和状态。这里“状态”是指个体身心灵的各种各样的情况。
       在实践中,当我们运用通心黄金三要件中的第一个要件“清晰自己”的时候,正是要把佛教的“正念”精神发扬光大。在佛陀之后,佛教的修炼者们在这方面有各种各样的发展和经验,我们对此持完全的开放态度,充分吸纳它们来完成通心的实践。
        关于“正念”的表述有多种多样,在有的关于“正念”的表述中,涉及到了与他人的交往活动。此时,它大体上相当于通心黄金三要件中的第二个要件:“换位体验“,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到对方的立场和状态。
       所谓“大体上”,是指“通心”与这些论述具有某些细微的区别。
       例如,这样一种说法:“正念的意思,就是觉照,同时它也意味着深入地观察。‘Sati’(梵文:smrti)这个巴利语单词的意思是‘止’和‘保持对某个对象的觉照’。vipassana(梵文:vipasyana)这个巴利语单词的意思是‘为了观察某个对象而深入其中’。当我们完全地觉知并深入地观察某个对象的时候,能观和所观的界限就逐渐地消失了,能观和所观成为一体。这就是禅观的本质。只有当我们契入某个对象并与它成为一体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它。站在外面去观察某个对象是不够的。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经提醒我们要即身观身、即受观受、即心观心和即法观法的原因。”(《百度百科》)
       这对应于或者相当于“通心”理论所表述的“换位体验”。通心理论的换位体验,来源于心理服务的实践,它是指当我们清晰自己是通心者,通心对象已经明确后,在和通心对象通心前,必须先有一个体验、如实了解对象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通心者能够突破自己与通心对象的界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候“变”成通心对象。这也大体上相当于上述能观和所观的界限就逐渐地消失了,能观和所观成为一体”。所谓“大体上”,是指在通心时,不仅要与所观“成为一体”,同时也要必须对这个过程保持觉知,仿佛背后还有一个更高的“真我”在对整个过程进行关照。之所以要进行关照,是因为通心的目的还需要觉察通心对象的成长点,这也是为下一步的有效影响做准备……
             
       “通心”,与“正念”相比,在某些方面具有更加丰富的含义。例如,它很可能揭示了人类行为进化的一个方向。或者说,从健康心理来看,“通心”是指人类无时不刻生活在关系中的一个完整的健康行为。这个完整的健康行为,是通过通心的黄金三要件来生成和完成的。通心理论通过对“通心”含义的精确化和扩展,通过对“通心”的狭义和广义的了论述,达到了“大道至简”的标准。(参阅博主的相关文章)

      如果要尽量采用给“正念”下定义的语言,可以给“通心”下这样的定义:通心,就是如其实际的明了自己当下的心、身状态及其变化,尽量放空自己,同时在交往中如其实际的明了对方当下的心、身状态及其变化,以及深层心理,并且采取一个恰当的行为。 

       如果从一个完整的健康行为来看“正念”,它似乎并没有充分到一个完整的健康行为以及交往行为,它尤其缺乏通心黄金三要件中的第三个要件的表述。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的第三个要件就是:有效影响,即以对方能够接受,甚至乐意接受的方式来影响对方。

        在与佛教的关系中,”通心“的重要来源是”正念“,但并不仅仅限于”正念“。例如,还有佛教关于”拈花微笑“的启示,关于”慈悲“的启示,关于”种子“的启示以及诸多的公案。

      
    ”通心“的其它来源

     除了佛学外,“通心”的来源(不包括现实中人的影响),至少还有:
     1、《圣经》中关于“道成肉身”的耶稣言行的记叙;
     2、《圣经》中耶稣关于“最高诫命”的教诲;
     3、老子关于“道”的启示;
     4、老子关于“道法自然”的教诲;
     5、庄子的“物化”;濠梁观鱼;梦蝶;
      6、孔子的“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 《黄帝内经》关于“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洞察;
      8、 诠释学;诠释的五个层次;
      9、存在主义;“在”与“存在”;
      10、哲学中的“奥卡姆剃刀原理”;
      11、分析哲学;事实与价值;
      12、马丁 布伯的“我与你”哲学;
      13、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直觉理论;绵延理论;生成理论;
      14、精神分析关于防御机制、投射等的论述;
      15、客体关系理论;
     16、罗杰斯咨询理论;
      17、马斯洛的相关论述;需要层次论;
       18、肯 威尔伯的四象限理论、意识层次理论;整合学理论;
      19、中外文学作品;
     20、中外音乐作品;
      ……

      所谓“来源”,是指我关于“通心”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对我有过明显影响的东西。细数起来,在我这一生中,几乎对我生命产生过影响的所有的东西,我都经过了消化、提炼、整合,最后浓缩为“通心”。
     “通心”这一概念的开放性、整合力,使我相信,只要我有足够的时间,以上的名单还会不断地增加。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要比较“通心”与“正念”,可以引入两个概念:“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我很欣赏祝卓宏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所提出的质疑:”按正念研究的观点,如果每个人都增强了个人的觉察,自己内部和谐了,都如金刚不坏之体,拥有了高层次智慧,心怀无限慈悲,也就解决了人际问题、社会问题。那是不是说,我们就可以把研究重点转移到正念呢?
       我以为,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原因很多,首先在于“正念”这个概念的限制。这个概念,是偏重于主体性。尽管对于它的使用、解释,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了主体间性的因素。
      我认识一些出家人,他们的主要修炼就是打坐。
      有的出家人,在独处时感觉状态还可以,可是一进行交往,往往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2002年,我在某寺院给一些出家人和居士做讲座。为了了解大家的潜意识,我在讲座上,引导大家做了意象练习。我一看他们记录下来的意象,有的使我十分惊讶。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其通过意象体现出来的极大内心冲突。
       为什么原始佛教会显现出更加重视主体性的修炼?恐怕要历史地来看这个问题。
       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分为独处和交往。交往的意义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突出的。在佛陀的时代,能够充分地关注到社会生活中交往的意义吗?似乎更多的是,或者偏重的是关注了个体生活的独处方面。在社会结构还充满病态的时候,能够自我解脱就不容易了。直到现在,佛教修炼者中有不少人仍然或多或少忽略了交往的意义。    
       
(未定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