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与树木“通心”?

(2015-03-05 09:54:36)
标签:

大自然

树木

分类: 通心
           

    一、广义的交往与通心


  在另外的博文里,我已经提出,所谓交往、通心,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的交往与通心。

       所谓狭义的交往,是指活人之间的交往。所谓广义的交往,是指狭义的交往之外的所有的交往,即活人与非活人的交往。

   

   包括:

 

    1人与其他动物交往

    2、人与动物以外的其它生物的交往;

    3、人其它存在物的交往

    4环境的交往;

    5、人与大自然的交往;

    6人与已经去世的人的交往

    7人与自己的交往;

    8、人与上帝、道的交往。

 

   什么是广义的通心?

   所谓广义的通心,是指在广义交往中的通心,即狭义的通心以外的所有的通心

   包括:

 

   1人与其他动物的通心

   2、人与动物以外的其它生物的通心

   3、人其它存在物的通心

   4环境的通心

   5、人与大自然的通心

   6人与已经去世的人的通心;

   7人与自己的通心

   8、其他(例如,与上帝的通心)。


      广义的通心里,“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的第一个要件不变,即,“1、清晰自己。即清晰自己的立场和状态”不变。后两个要件有一定的变化。即:“2、换位体验。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到对方的情绪与状态。”以及“3、有效影响。即通过对方能够接受,甚至乐意接受的态度、方式来影响对方。”具体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准备另文专门讨论。

     人与树木的通心,是属于广义的通心。   


    二、道家与树的对练

    中国传统文化里蕴藏着许多宝藏,包括道家的平衡功。我们与大自然是什么关系?我们与大自然可以有什么关系?大自然除了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以外,如何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如何能够帮助人类的心灵成长?中国的道家在这方面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例如,道家的“平衡功”就是这样。
    什么是“平衡功”?简单说,是指道家通过与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等生命,以及其它存在物进行对练,从而取得我们自身身心灵的平衡和大健康的一种功法。
     著名道家传人王力平认为:初学“平衡功”,最好先和树木对炼。因为“人生在世,浮而无根”,就是说,人出生于母体后,人体有“炁行之路”,“血行之路”和“秽物排出之路”,但人体没有根基,需要不断地补充营养。而树木天生有根,根基深,它们虽无血液,但却有“气行之路”、“水行之路”和“排浊之路”,更重要的是,树有生命、有灵性,也有情感,树木体积高大,稳定,又是天然之物,人与树木对练进行交换气质和性灵,对改善人体的气质状态非常有益。(转引自“紫林道人”网上文章,我对文字作了一些变动、修改。)
        如何与树对练?
       道家认为,根据修炼的目的不同,对树的选择也有所不同。从种类方面讲,根据色素的纯度,只选用五种树。它们与先天色素和人体内脏有一种对应:

五行:金、    木、   水、 火、   
五色:白、    青、    黑、  红、   
五脏: 肺、   肝、    肾、  心、   
五树:杨树、松树、柏树、梧桐、 柳树

  也就是说,以上的对应是一种参考。可以从自己的身体出发,来选择对应的树种。

  “对练”是如何进行的呢?

     关于王力平的《大道行》谈到了他与树木的“对练”:

  清净道人指着面前一颗大松树对王力平说:“看到这棵树了吗?我们今天就对它练功、对树练功古称‘走树’。这树高大挺拔、经历数年酷暑严寒,风吹雨打,生命力十分旺盛,它里面含有对我修炼有用的东西。人体内有气行之路、血行之路、乱物排出之路。这树也有它气行之路、水行之路、吸养之路、排乱之路。平衡功主要是修炼人体性灵外放和内收的方法,对树修炼就是同树交换气,达到人体内阴阳五行平衡。树有不同色素,分属五行。这松树的色素为绿,五行为木,对应人体五脏为肝,若人肝部患病,病因由水弱而至,水弱则木不生,肾主水,水色黑,在树中柏树为黑,五行为水,则先对柏树修炼以补肾水,然后再对松树修炼以治肝病。肝有病,也可能由火旺引起,火旺则泄木气,需制火方得于治肝病有功,肝病还可能由金盛造成,金盛则木不敌,也需制金方于治肝有益。都要找到相应的树去修炼,才能调和体内阴阳五行,除疾强身。”

  清净道人接下去说道:“这平衡功的基本动作共有九种,从今天起一种一种学起。”

  说完,走至树前约半米处,“看我的动作”。师父两脚自然分开,与肩等宽,两膝微屈,上身保持正直。力平只见师父双臂抬起,向前伸直,直而不僵,腋下虚空,掌心对树。此时师父双目微合,平视,双腿缓缓屈伸,上身保持正直姿势上下移动,双手则随之沿树身作缓缓上下拉动状。

  师父一面作示范动作,一面讲解:“注意调整呼吸。往上拉时吸气,往下拉时呼气,身体动作缓缓进行,呼吸需缓、细、深、长、匀。同时要有意念配合。意念在两掌掌面。想这大树乃一特定色素之大气柱,这棵松树就是一个绿色气柱。想自己双掌也发出同样绿色气体来,同这树的气体相交换。好,你照我说的演练。”

 
                       (陈开国、郑顺潮《大道行》,第67页,华夏出版社,1991年)

                                                        

        三、协同作用与通心

        人和树木有一种恰好的互补:白天,在光合作用下,树纳入二氧化碳,吐出氧气;人纳入氧气,吐出二氧化碳。这样,人与树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各得其所。人与树对炼,可以加快相互之间的气体交换。马斯洛曾经高度赞扬著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协同作用”的概念,并且在自己的著作中予以发挥。

关于“协同作用”(synergism),一般的字典上这样解释:1、各种分散的作用在联合中使总效果优于单独的效果之和的相互作用。2、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协作作用,它比一种药物单独使用的作用更大。

“协同作用”原来主要是一个自然科学以及化学的概念。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把它用于对原始文化健康程度的研究。马斯洛又进一步地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和发扬了这个概念。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这个概念,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个人与社会、组织与组织,组织与社会等之间的一种目标、需要互相促进、满足的情况。

马斯洛认为,这一概念超越了自私和无私的两分法,“非常清晰地表明自私和无私的对立或它们的相互排斥是文化发展不充分的后果。”他甚至认为,“自私和无私的相互排斥是一个人轻度精神机能障碍的标记。”(《马斯洛论管理》,第105页,邵冲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也就是说,对于健康的人,本来自私和无私就不是相互排斥的。如果是排斥的,只说明还不够健康。

通心理论更详细地论证,在人际交往中只有一种状态是最好的,那就是“通心”,其它状态可以称为“维持”或者“纠缠”。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就是典型的健康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就通心理论来看,他们在独处时是充实的,在交往的时候是通心的。“自我实现的人超越了自私和无私之间的对分,这可以多种方式加以证明。一种方式是他们从其他人的快乐中得到了快乐,也就是说,他们从其他人的快乐中得到了自私的快乐,这是说明无私的一种方式。” (《马斯洛论管理》,第105页,邵冲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他进一步举例说:“如果我把草莓喂给我心爱的小孩吃,她爱吃草莓,吃得津津有味,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享受着看她吃草莓的乐趣而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如果我自己吃草莓也一定会给我带来快乐,那么我应该说这个行为是自私的还是无私的?我牺牲了什么吗?我利他吗?毕竟我快乐了。我自私吗?显然,最好的解释方式是说自私和无私是对立的、相互排斥的两个词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了,这两个词已经混合在一起了。我的行为既不是完全自私的也不是完全无私的,或者说它既是自私的又是无私的,或者,按照我更喜欢的、更深奥的说法是这种行为是协同作用。”(《马斯洛论管理》,第105页,邵冲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那么,“通心”与“协同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协同作用”这一概念,可以用来丰富和诠释“通心”。或者说,“通心”的概念对“协同作用”有一定的发展。“通心”(首先是狭义的通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协同作用”,这种协同作用是当事人双方的共赢。

关于“通心”,从心理咨询的角度,可以为心理咨询师的通心下这样一个定义:心理咨询师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量放空自己,进入到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当事人的情绪与状态,把握住当事人的成长方向或者成长点,通过当事人能够接受甚至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影响他,从而帮助当事人成长,具有这样情况和效果的心理咨询行为,就叫“通心”。“通心”的概念不仅可以用于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还可以推广到一般的人际交往。从一般的人际交往的角度,可以有这样一个定义:当交往中至少有一方能清楚地明白自己的立场和状态,超越自我中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到他的情绪与状态,从而把握住其需求点或者成长点,并且通过对方能够接受甚至乐于接受的方式影响他,从而达到共赢的效果,这样的行为就称为“通心”。无论是在心理咨询中,还是在其他的活动中,“通心”都有一个最终的结果,即“共赢”。这正是一种“协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实施通心的“通心者”来说,他做到“换位体验”的时候,也就是他与“通心对象”的对立暂时消失的时候。

 通心理论更细致地提出了“通心的黄金三要件”,作出了“通心者”与“通心对象”的划分,提出了“通心的成本”“不同通心的三个主要原因”等问题,能够更加清晰地解释人际交往中的种种问题。

    

      
   四、如何与植物“通心”?
  
     全人心理学的与树“通心”,含义与道家的“对练”有一些不一样。全人心理学“通心”的含义,要更加丰富。以上谈到的与树对练的方法,主要是从健身的角度来进行的。
       

与树木、花草“通心”,具有什么特点呢?

全人心理学的“通心”更讲求实证、可验证性,尽量向严格的科学靠拢。

尽量细致一些来看,我们与树木、花草的关系属于协同作用的关系、帮助性的关系。

      帮助性的关系还可以进一步分两种情况:

     1、通心者是指“帮助者”。例如,母亲对婴儿、咨询师对来访者。在这些关系中,通心者都是帮助者。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要对树进行某种帮助,我们与树的通心,就是“帮助性通心”。
     2、通心者是指“被帮助者”。例如,在路上遇到困难的旅客希望他人提供帮助;久治不愈的病人去寻求名医的帮助;学习技艺者寻求师傅的帮助等。通心者都是“被帮助者”。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要对树寻求某种帮助,我们与树的通心,就是“求助性通心”。
   
      先看第一种情况,我们把自己看成是帮助者。

  我赞同这样的观点:万物皆有精神性或者说灵性,只不过万物的灵性、精神性有浅有深而已。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石头到植物,从植物到动物,从动物到人,从一般人到灵性开发很好的人,这是一个灵性、精神性逐渐增加的过程。

  不能够简单地认为,当我们与树木、花草“通心”时,我们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感情,在投射自己。

 但是,人与树木、花草的通心,和人与人的通心相比,还是有很大区别。人与人通心,可以直接验证。如果我们要验证对某人的换位体验是否成功,与某人是否做到了通心,可以比较容易地得到信息,甚至可以直接询问对方。在有的情况下,甚至当场就可以得到印证。

 人与植物、树木、花草的通心也可以验证,只不过具体的情况,包括形式和程度都有所不同。

 要验证我们与树木、花草是否通心,必须仔细观察植物、树木的生长情况。在我们对它们有某种行为之后,如果它们的生长情况在变好,或者保持良好,这说明我们与它们有通心的关系。如果情况在恶化,则说明我们根本不理解它们,我们只是一相情愿地向它们索取。

      根据“通心的黄金三要件”:
     1、清晰自己。
     2、换位体验。
     3、有效影响(行动)。

我们与树木、花草的“通心”也必须遵循它们。

树木、花草其实都是非常敏感的。例如,养过花的人都知道,要养好一盆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我们养的花的叶子开始枯萎的时候,如果我们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它很快就会死掉。

      在养花时,如果要与花“通心”。通心的黄金三要件是如何体现的呢?

1、清晰自己。是指我们是不是想养好它们?我们在养花的时候是否足够负责任、有耐心等?

2、换位体验。是指我们是否了解所养花草的生长规律,包括它对阳光、温度、水分、空气的要求和喜好?我们在观察花草时,判断它的长势的时候,是否足够细心?

   3、我们在进行有效影响的时候,是否恰到好处?例如,这花草需要浇水,我们是否一下子浇得很多?

    和人与人的通心相比,由于花草的意识层次较低,我们在换位体验的时候,在考察我们通心效果的时候,就必须更加细心。

    谈谈我的一个亲身经历:

    在我居住的小区里,有二十余棵梅花。记得2013年,我曾经非常仔细地观察了它们的开花过程。先是三、四朵,然后十几朵,再后更多,很快就是满树了。我注意到,从花苞到绽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个冬春之交一直在观察,每次散步都要在梅花树前停留好一会。

       如果您注意看花苞,至少要多长时间,才能够感觉到它们在变大呢?对于我来说,还是比较迟钝的,隔二天都不行,至少要三天!

    三天以后,走到同样的树枝傍边,看着同样的花苞,您就可以肯定地说:“长大了!”
    一天之内,难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这也显示了人类感官的局限,实际上,花苞一直都在一点一点地长大,只是我们人类的眼睛难以捕捉到那么小的变化。它们在呐喊:“我们要绽放!”“我们要绽放!”
     它们也会发出声音?是的。就像人在脱衣服要发出声音一样,它们绽放的过程也发出声响,只不过,声音太小,人类的耳朵没有那么灵敏而已!
     可以设想,如果我们的感官敏感到,足以捕捉这一过程,我们就可以很快地得到反馈,从而调整我们对它们的行为。
     当然,科学的发展可以制造出某种仪器,帮助我们进行观察。

      看第二种情况,与树木“通心”时,我们把自己看成是“被帮助者”,寻求树的帮助,即求助性通心。

       在道家的平衡功里,把这种行为称为“采”、“盗取”,例如“采树木的精华”“盗取日月精华”。我感觉,这用词值得考虑。佛家在这方面,用词更加委婉,叫“请”。例如,“请一本书”、“请三炷香”等。佛教还有“亲近”的概念。其含义是:在和某一个对象亲近距离的状态下,我们能够从他(它)那里得到感染,获得力量。

如果用哲学家、神学家马丁·布伯提出的“我-你”关系概念也很好。所谓“我-你”关系,是相对于“我-它”关系而言的。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如果他把他人看成是自己满足需要的手段,例如一个男人把自己的妻子看成是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就像是没有生命的物品一样,那么他与自己妻子的关系就是“我-它”关系。如果他把自己的妻子看成是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能够体会她的心情,站在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乃至能帮助她成长,从而自己也能更好地成长,这就是“我-你关系。

上面所提到的道家与树木对练,帮助自己获得健康就是这样。

如果是在白天与树木进行对练,或者“通心”,双方是属于“协同作用”。

如何与树木“通心”?
(在河南濮阳与老树对练。)

如何与树木“通心”?
2019年7月在天山与云杉对练。

如何与树木“通心”?

(外国朋友在练习道家平衡功)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