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禅”与“通心”

(2015-02-20 13:22:58)
标签:

佛学

生活禅

心理学

    

        一、关于生活禅


       净慧老和尚(1933——2013)为我国当代著名高僧,他的一个大贡献就是对于”生活禅“的倡导,在这方面,我不用多言,已经有不少论述:        


        生活禅理念由净慧法师于1991年首次提出。1993年,净慧法师住持柏林禅寺,举办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正式推出生活禅。由于当时人们对佛教理解不深、而误解颇多,净慧法师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生活禅,担心这样做会招致教内外人士的反对和批评。但是,净慧法师坚信,生活禅理念没有违背佛法的精神,没有违背禅宗的精神,恰恰体现了佛法精神和禅精神。从那以后,他不断充实生活禅理念,开创新的实践。这样,“在许多有心人士的护持下,生活禅理念在十多年的实践中终于得到社会界和佛教界人士的关心重视、同情和支持。"生活禅得到大众的“同情和支持",这说明它是契机的;同时它亦“体现佛法精神"和“禅的精神",即是契理的。这样,契机契理的生活禅终于因缘具足,在当代中国产生了、并且迅速发扬光大。每年一次的生活禅夏令营,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主题,吸引了众多莘莘学子的参加,成为当代佛教弘化的典范,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功。它不但创造了新的佛教文化、为当代佛教注入新的血液,同时亦让社会看到佛教的“正能量”以及服务社会的“正功能”。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并非净慧法师首先提出,觉悟即智慧、奉献即慈悲,智慧和慈悲是大乘佛教之双足、是觉悟之必行。“佛教所的精神,集中到一点,就是一智二悲。”生活禅,就是用现代语言要把佛法的悲智表达出来,使人一看就知道,一聴就明白,一想就接受,在生活中落实悲智双运,利乐人天。净慧法师说:“无论是佛教所要达到的目标,还是社会所要实现的理念,都是要在‘觉悟人生’的前提下,完善、提高、优化我们每个人的自身素质;在‘奉献人生’的心态中,布施、奉献、感恩,和谐自他关系。"慈悲智慧是菩萨之实践,亦是生活禅之精神所在,这样,生活禅的实践者就是要行菩萨道,在生活中利他自利,不断下化众生、上求佛道。这也就是《华严经·净行品》中所提出的“善用其心"和“善待一切"理念的具体实践。

  生活禅展现了时代精神,成为当代佛教弘扬佛法、服务人生的典范之一。净慧法师说,“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净慧法师强调禅,生活禅可以帮助现代人生解除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充实精神生活、提高物质生活,圆满道德生活,纯洁感情生活、和谐人际关系。无论是传统佛教、还是禅宗都是佛法的一部分,是佛陀及历代祖师大德从佛法中开发出来帮助人们断除烦恼的理论和方法。当代人生面临着诸多先人没有遇到的痛苦烦恼,佛教徒有必要以传统佛教或禅宗为基础,不断创发出新的佛教模式和禅修法门,帮助当代人们离苦得乐。生活禅的提出和实践就是佛教就是此努力的表现。根据净慧法师的总结,生活禅即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他希望人们要把禅落实在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做到“一天二十四小时分分秒秒都在禅修"。这样,在净慧法师看来,禅在生活中,生活中到处充满禅机,生活即是禅世界。他曾创造性地运用生活禅理念来重新诠释《心经》,他说:“所谓禅在生活中,就是要‘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观照我们由五蕴组成的这个生命主体,使这种充满烦恼的生活总相来一个彻底的转变,彻底的否定,彻底的净化,彻底的提升。"

  生活与禅不二,正如空色不二。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禅即生活、生活即禅。净慧法师认为,生活是事相,禅是理体,事理不二。他借用《中论·涅盘品》中涅盘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之理论,强调禅与生活亦无少分别。生活需要禅的净化,禅需要生活来体验。这样,生活禅就是在生活中观察生死之相、觉悟生命的意义。生活禅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生命自在、生活潇洒、思想空灵。这样,净慧法师在实践中,不断充实生活禅思想、建构其组织体系,提出“在生活中落实修行,在落实修行中生活"、以及“不断优化自身素质,不断和谐自他关系"等修行理念。“不断优化自身素质,就要不断提高觉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断和谐自他关系,就要广修四摄六度,使我们的人际关系在祥和、和谐、友善的气氛中,不断净化和改造,使人类真正趋于和平,使人生真正充满幸福和光明。"

        净慧法师不但创造性地提出生活禅理论、逐渐丰富其思想和组织体系,而且在实践中有效地推广生活禅:把禅带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使家庭成为个人的修行道场,做到生活即禅修。《维摩诘经》云:“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诸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空寂故。"同样地,对于生活禅的实践者来说,随处作主、立处皆真,“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净慧法师重新诠释了《维摩诘经》中的不二思想,强调世法的圆满即是佛法的成就,整合禅与生活、重建家庭伦理是佛教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契机点,是净慧法师生活禅重点之一。生活是人们学佛修行的道场,色、声、香、味、触、法等世间一切现象皆成为禅修、观想或觉悟的对象。这样,生活禅打破了传统佛教寺院、修行等概念,使生活赋有宗教的神圣性,由此统一了宗教和世俗。净慧禅语:太虚大师说:"仰止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学生活禅要求"以信仰巩固良心,以良心落实因果,以因果充实道德,以道德陶铸人格。"最后落实到人格的完善,人格的提升,人格的尊严,人格的庄严。【黄梅四祖寺】


  二、生活禅与不二法门

 

        关于不二法门,净慧老和尚在多有论述。上面所引也提到:”净慧法师重新诠释了《维摩诘经》中的不二思想,强调世法的圆满即是佛法的成就,整合禅与生活、重建家庭伦理是佛教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契机点,是净慧法师生活禅重点之一。“

         

        这里再引他在13届生活禅夏令营上的讲话:


        下面我想用一点时间,来讲一下生活禅的不二法门,题目叫做“会心当下即是”。有会于心,当下即是。临济宗讲这个方法,所谓“即事而真”。即事而真,就是在生活中检验自己的心态。“会心当下即是”包括哪些内容呢?


   第一、在迷失中求开悟;


   第二、在染污中求清净;


   第三、在烦恼中求菩提;


   第四、在生死中求涅槃;


   第五、在此岸中求彼岸;


   第六、在众生中求成佛。


   迷与悟在同一点上,染污与清净也在同一点上。烦恼、菩提,此岸、彼岸,众生与佛,都是会心当下即是。(鼓掌)如果我所提出的六个对立不能统一在同一点上,那永远就迷失是迷失、开悟是开悟,不可能会心当下即是。迷与悟的转化不需要挪动地方,路就在脚下;生死与涅槃、此岸与彼岸同样如此,都在你所站立的同一点上。这就是《维摩经》所讲的不二法门。

                                                                                             ——引自香港宝莲禅寺网站


        我以为,净慧老和尚把生活禅与不二法门联系起来,使生活禅有了更为坚实的理论依据。


        三、生活禅与通心


        净慧老和尚所诠释的不二法门,里面提到了”会心“、”同一个点“、“即事而真”的问题,正是这几个概念,把”生活禅“与”通心“联系起来了。

        所谓“会心”,就是心灵相会,就是领会、体验到他人内心的意思。在这里,引申为“六个对立”的相通,例如,迷失与开悟、染污与清净……原来不通的要通,如果找不到一个点又怎么能行呢?“同一个点”找到了,“会心”了,当然也就“即事而真”了。

       那么, ”会心“、”同一个点“、“即事而真”落实在个体的行为上,又如何实现呢?

         “通心”。

        全人心理学的“通心”,具有高度统一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在理论上,它达到了大道至简的要求,主要理论要点,不过10余条。

        关键是,它有强有力的方法和技术支撑。它便于使用,在帮助人上,具有极大的威力。这已经被全人心理学-通心工作坊举办10多年来的实践所证明。

        

        通心的黄金三要件:

         1、清晰自己。即清晰自己的立场和状态。

         2、换位体验。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到对方的情绪与状态。

         3、有效影响。即通过对方能够接受,甚至乐意接受的态度、方式来影响对方。


    如果我们每遇一事情,都能够做到通心,能够运用“黄金三要件”,就是“即事而真”了。


“生活禅”与“通心”

     记得在一次谈话中,我谈到通心的重要性。

     通心为什么重要? 对于一般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在生活中,凡是您感觉有烦恼,有不自在,一般来说,都说明您的人际关系有问题,而人际关系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您与某人或者某一些人不通心。只有通心才是解决您的烦恼,让您自己活得更加自在的根本的途径。

         增加通心力,可以增加您的能量,改善您的家庭生活,改善您的人际关系。

    心理服务工作者是指一切从事与心理学密切相关工作的人对于心理服务工作者通心的角度,可以为心理服务工作者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心理服务工作者就是学会了通心,并且能帮助他人在现实生活中通心的人。

    “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心理服务工作者应该首先把自己搞通。心理服务兴旺的关键,是心理服务工作者自身的心灵成长。心灵成长无止境,一定要到成佛。

     净慧老和尚说:"你发现了通心,发现了它的普遍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