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舍才有得

(2014-11-05 19:42:46)
标签:

成长

健康

分类: 活出最佳状态
        在全人心理学工作坊上做个案,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事人在照顾家人和自己的成长上左右为难。
        例如,某女士,和老公、婆婆都搞不好关系,尤其是与老公天天吵架、冷战,苦不堪言。两口子已经数10次提出离婚,但又谁也离不开谁。不离的最大理由,是小孩怎么办?其实,小孩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已经有一些明显的毛病。她被逼无奈,因而走进了工作坊。做一次个案后,她的情况得到好转,回去后,已经能够和老公进行一些有效的沟通,但是依然有好些负面情绪需要处理。
        但是,她一想到要继续参加工作坊,诸多的问题马上涌出来了:“到外地,走不开啊!”“老公不同意啊!”另外,“小孩怎么办?谁来管?”“对婆婆也需要尽义务的啊!”——由于她变化的幅度还不算很大,没有让老公尝到甜头,老公反对她学习心理学,说她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
        于是她想,还是呆着吧。
        其实,他们家的情况,就像是在水中,大家都不会游泳,纠缠着抱在一起,在往下沉,前景就是大家一起淹死。唯一的出路,就是一个人先得救,先学会游泳,再去救其家人。要做到这一点,他(她)自己必须狠心和他们暂时分开,或者说,要把自己的成长放在首先考虑的重要地位。
       而这位女士,就是他们家庭最有希望先学会游泳的一位。
       这正是当年佛陀走的道路,能够毅然离开自己的家以及王宫,直到获得解放。先救自己,才能够救他人。有舍才有得。
       
        我感到难以理解的是,在下面的对话里,作为心理学大师的海灵格先生,在谈到佛陀的时候,居然显得简单了一些,似乎对佛教了解不够。他对佛陀的批评显得有一些然欠妥。佛陀抛弃妻儿求道,是他人生发展的一个必须经过的阶段。海灵格先生也许至少在当时并不了解,佛陀后来成功地度化了他的妻子和儿子。——当然,如果说,这些记载佛陀的经典是不可信的,也需要对此发表认为不可信的根据,方可对佛陀进行评论。
             
        对话( 引自 海灵格:《一切如是》):

        问:你认为若与世界及日常生活失去联系,是不好的? 
        海灵格:人们常常不懂珍惜眼前一切。我知道有位知名的灵修导师,曾出版过许多相关书籍,他有个私生子,却从不理会他。严格点来说,他写那些关于灵性的书做什么?他的儿子住在伦敦,他从未探望过儿子。要是他肯关心儿子,他的灵魂份量应该更重。当然,这个例子很极端,让我再举一个例,我有位同伴翻译过一位大师的书,这位大师住在土耳其,也研究和在自己的书中加入过新奇的修炼方法。他之前和妻子离了婚,把妻子和女儿丢下不理。那么新奇的修炼之路带来的是什么? 
       佛教也是一样。佛陀抛弃妻儿追求得道。可能他的确听到某种召唤,但我对这种做法很有保留。另一方面,追求这样的道有丰富心灵的作用。当然,这样偏狭地评价佛陀是很武断的,他最终能够跨出一大步,造福世人。但我仍然觉得他开始很古怪。

       不过,尽管我不同意海灵格对佛陀的一些具体看法,但对他的状态是欣赏的。这状态就是:以通心而非崇拜的态度来看待佛陀。
      试问,有谁曾经仔细地探究过佛陀当年出家的心理和状态呢?出家前,他对妻子、儿子到底有什么样的感觉?有什么具体的心理活动?他出家时关于他们究竟是怎样想的?有没有任何纠结和冲突?他怎样面对这些纠结和冲突的?等等。这样一些问题,一般人是想都不敢想的。他们如果感兴趣,也只是有一个偶像来崇拜、依赖而已。要探究佛陀当年出家的心理和状态,就要尽可能设身处地回到佛陀的那个年代,体会他当时的心情。一般人没有这个能量和心力。

有舍才有得
  海灵格:《一切如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连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