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赏月”到“赏地球”

(2014-08-15 06:47:17)
标签:

想象力

赏月

中秋

分类: 活出最佳状态

     中秋节之前,看见一张在月球上拍的地球照片,这使我感慨万端。我想到一个问题,“中秋离不开赏月。中秋赏月,赏什么呢?”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一、一种新奇的赏月方式

     一个版本,是嫦娥想成仙,自己偷吃了王母娘娘不死药。所谓“成仙”有一个负面的含义就是对现实世界感到不满足,想脱离这个现实世界,其实就是选择长久的独处。“成仙”的一个含义是放弃追求人间亲密关系和交往。我在心理学工作坊上见过好些女士或者先生,他们一与老公或者老婆闹矛盾,就义愤填膺地想:“还不如我一个人呢!”甚至真的要出走。这就有点像想“奔月”了。“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往上扯自己头发,不可能离开地球。从心理学角度看,嫦娥这个形象,至少体现了人们普遍存在的“幻想”、“逃避”等防御机制。中秋节因此还应该有一个意义,就是促使我们深入体验社会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我们对这些关系满意吗?我们想改善吗?

     嫦娥的故事是人编的。你当然也可以编另外的版本。

     中秋节赏月,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自由联想,这是最常见的赏月方式。在这方面,苏东坡影响极大。他的《水调歌头》,很多人都能够背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的魅力,是体现了活在世界上那种难以理清的独处与交往的矛盾、退隐与进取的冲突。如果你是在独处,赏月的时候,可以看一看月亮那苍白的面容,想一想自己的心事,自己的人际关系,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月亮似乎更喜欢孤独的人。当人们在人际关系中,很难静下来与月亮通心。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多是孤独时才有灵感。

     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尽管描写的非中秋之月,但仍然可供情思深沉者品味: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是我最喜欢的几句。诗人的审美意向纵横时空,渴望永恒。人生的哲理、宇宙的奥秘的探索,在无限的美景中展开。在这几句中,体现了中国古人的终极关怀。《春江花月夜》一诗,之所以称“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恐怕正与这种思绪的开放、广阔有关。如果有心情,不妨学一学张若虚,来一点无边无际的遐想……但似乎今人忙忙碌碌,难道有这样的心境。例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如果您能够静下心来,反复地吟咏,您也就仿佛回到久远的年代,生命在刹那间拓展。


      不久前,看到一张在月亮上看地球的照片,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油然而生。宇宙中,地球那么孤单,使人产生一种真正的生存的家园的感觉。乘坐飞机,当飞机升起,逐渐离开城市,那下面的房屋逐渐变小的时候,也会产生类似的感觉。

  中秋赏月的时候,不妨也来一个新奇的赏月方式,玩一下这想象力游戏:当我们仰望天空,凝视月亮的时候,换位体验一下,想象自己不是站在地球上看月球,而是站在月球上看地球!

   我们没有到月球,可以有月球上看地球的感觉?是的。其实,这也不难。当我们看那悬浮空中的月球,就能得到类似的感觉。那距离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地球比月亮大得多,而且是蓝色的。地球的半径是月球的四倍,在月球上看见的地球,应该比在地球上看见的月球大四倍吧?

当我们把所看到的悬在天空的月球转换成地球,感觉到地球那种孤单的样子的时候,游戏就已经成功了,并不非得感觉到它大了四倍。当然,如果能够想象出大了四倍的样子,那是非常成功的。如果想象不出来,完全也是正常的。多看看下面的照片,记住这感觉。再想象自己是在月球上。

或者,想象你变成了嫦娥,是在月球上看地球。那么会有什么感觉呢?

     看那地球,在空旷的天空中,是那么孤单!——恰似自己在月球上的孤单?


   我们就在这小小的地球生活。茫茫宇宙,地球都不过一微尘,人类又算什么?就这一宇宙中的孤岛,人们还在其中勾心斗角,互相倾轧。

    心不禁在发问:人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

    这个永恒的问题,不仅在现在,也许在今后的日子,还会不断从心中冒出,直到我们离开人世的那一天。

    不过,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有悲伤,没有恐惧,而是“活着多好!至少能无边无际地遐想。”


从“赏月”到“赏地球”

       (月球上拍的地球)


二、美国人到过月球吗?


       今年的7月20日,是人类首次登月45周年。这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正如第一个踏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所说:”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十分有趣,我看到过一些文章,怀疑阿波罗登月的真实性,说
那是美国自导自演的一场世纪大骗局。弄得我也曾经不踏实起来。
       但后来看到的反驳文章更加有力。例如,我国著名科学家欧阳自远有一篇文章,驳斥了多个怀疑论的“论据”(以下文字转引自zfjs001的个人空间):

一、宇航员插在月面的美国国旗“迎风招展”

在录像片中,宇航员插在月球土壤中的美国国旗表面不太平整,边缘略有卷曲,并且看上去一直在“迎风招展”。他们质疑,月球表面的大气压为地球大气压的1/1014,处于超高真空状态,不可能有风,旗帜迎风招展不可能在月球上发生,只能是在摄影棚里拍摄。

实际上,宇航员带上月球的是一面塑料制成的美国国旗,由于旗杆太长,“阿波罗”飞船的舱内不能放置,只好卷起来绑到着陆舱的腿上。宇航员走出着陆舱后,取下旗杆,将横杆拉开,国旗像撑伞一样张开,但不平整,边缘略有卷曲。宇航员用力握住竖杆插入月球土壤中,松开后旗杆晃动,带动旗帜摆动,成为“迎风招展”的旗帜。由于月球表面是超高真空,没有空气介质造成的阻尼,振动的旗杆可以较长时间摆动,这恰好证明美国国旗是插在超高真空的月球表面。

二、漆黑的天空没有明亮的星星

月球没有大气层,没有空气介质对光的散射,天空是漆黑的,但天空中的星星应该是明亮的。而NASA提供的全部照片和录像片只能看到漆黑的夜空,看不到一颗星星。“阴谋论”者认为,很显然,全部的照片和录像片不是在月球上拍摄的,而是在摄影棚内伪造的。

实际上,当时宇航员在月面拍摄的漆黑天空是使用胶片拍摄的,由于白天月球表面对太阳光的反射很强,在月面强光源的背景下,拍摄照片时曝光时间必须很短,所以就不可能拍摄到天空中的星星。这看不到一颗星星的漆黑天空,正是在月面拍摄的有力证据。

三、宇航员在登月舱附近出现多个影子

“阴谋论”者提出,月球表面只有一个光源——太阳,但宇航员却出现了多个影子,说明是在摄影棚的灯光下拍摄的。事实上,登月舱的外形是极不平整的多面体,月面也是凹凸不平的。因此,登月舱和月面对太阳光的反射是多方向的,既有多个方向的镜面反射,又有月面的漫反射,因而使宇航员出现多个影子,这正说明照片是在月球表面拍摄的。同理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宇航员在登月舱的阴影里,但其身上的宇航服却仍然是明亮的;为什么宇航员走下舷梯时,太阳明明是从他背后照过来的,但他的前胸却是明亮的等等所谓的“怪异”现象。

四、2007年发射的“月亮女神”探测器没有发现“阿波罗”登月的痕迹

最近,“阴谋论”者更是获得了“铁证”,他们提出,2007年发射的日本月球探测卫星“月亮女神”探测器在经过“阿波罗”15号和17号着陆区的上空时,没有发现“阿波罗”15号和17号遗留在月面上的月球车和着陆器,也没有发现任何人为活动的痕迹,证明“阿波罗”15号和17号飞船根本没有登陆过月球。这篇报道经各大媒体竞相传播,闹得沸沸扬扬,一时间舆论一边倒地认同“阿波罗”载人登月是一个“阴谋”。NASA的新闻发言人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说,“月亮女神”在“阿波罗”着陆区发现的一些黑色的斑块,就是人为活动的痕迹。但这种含糊其辞的回答显得苍白无力,无法平息怒涛般的质疑声。

大家知道,日本的绕月探测卫星“月亮女神”号是一箭三星,包括一颗主卫星和两颗子卫星,主卫星被命名为“辉夜姬”(日本古代传说中的月亮女神,类似于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嫦娥),两颗子卫星分别以辉夜姬在人间的养父母“翁”和“妪”命名。拍摄照片的是主卫星“辉夜姬”,飞行轨道高度为100千米,但卫星上的CCD相机的空间分辨率为10多米,至少要大于50米~60米的月面物体才能在照片上分辨出来。而“阿波罗”15号和17号的着陆器和月球车大小约为2~3米,“辉夜姬”的照片上根本不可能显示出月球车和着陆器的痕迹。(转引完毕)

 关于这个争论,了解一下,又增长一点科学知识。

三、登月英雄们的体验值得关注

      美国人到过月球是可信的。今年7月20日,是人类登月45周年。昨天,我看见胡平一篇纪念文章。他引证了著名意大利学者安倍托-艾柯的看法:“从认识论的角度,我们实在不能肯定美国人是不是真的登上了月球。让我们暂且变成极端怀疑论者:这很可能是一小撮阴谋家编造出来的一个特大假新闻。我们——我是说所有的电视观众——只是相信了那些告诉我们有个人登上了月球的照片。只有一个理由充分到让我真正相信美国人确实上了月球,那就是俄国人没有反驳,没有指责美国人造假。他们有能力证明那是欺骗,也有充分的动机这样做,但他们没有。我相信了他们,所以我坚信美国人真的登上了月球。”
       俄国人没有反驳,的确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因为美国如果造假,这的确是一个多少使美国名誉扫地的机会。
      既然登月是真实的,那么,与登月英雄通一通心,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该文提到,他们回到地球后,有种种的烦恼和不适应。
       “一夜之间,他们就成了全球瞩目的大英雄,成了载入史册的大名人。此后,其中大部人的生活、思想,乃至性情,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其中,
阿姆斯特朗很快就厌倦了轰炸式的媒体采访和巡回讲演,变得很低调,他不愿意一辈子都生活在那一次登月经历的光环中,可是别人就是永远把他看作登月第一人。他无法改变别人的看法。这使他深感无奈。他甚至躲到乡下当农民,过起半隐居的生活,在公用电话簿上都不留下自己的号码。
  登月第二人奥尔德林也受不了登月之旅回归尘世造成的巨大心理落差,患上抑郁症,一度住进精神病院,酗酒、戒酒,离婚、再婚。
  文章说,“登月之旅最奇特的一点就在于,它使人活着离开人间。人是天生的群居动物。人必须生活在人群之间。人群之间就叫人间。在各种语言里,死亡都被委婉地叫做离别人间。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平时我们说的世界,就是指地球。一个人被关进单身牢房,或者是被只身抛至没有人烟的孤岛,都会使人产生极端的空虚之感;不过你既然还在地球上,象俗话说的,你还接着地气,那感受总还不至于太极端。
  登月之旅则不然。宇航员离开了人群,离开了地球,离开了地球周围的大气层。这是真正的离开了人间,离开了人类的世界。宇航员能清清楚楚地感觉到和意识到这一点。这该是何等神奇的体验。
  ……登月人杜克讲到,当他踏上月球的那一刻,俯瞰地球,觉得地球如同一颗多彩明亮熠熠发光的宝石。彼时彼刻,他们该有何等奇特的感受?不错,我们没有登上过月亮的人也完全可以想象出那样的场景和那样的感受,人类自古以来就有这种想象力。但是,想象再瑰丽,也毕竟远远比不上亲身体验;尤其是当你知道这是自有人类以来第一次体验,这种体验就格外深刻,格外强烈,格外具有冲击力。“

      四、宇宙无限,会导致我们觉得人生荒诞?    

  
      上述文章还说:
      ”我们有怎样的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怎样观世界。登月之旅使宇航员们以人类前所未有的特殊方式观世界,它当然会引起他们的世界观发生某种重大改变。
  正如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所说:大多数人有时会感到生活是荒诞的,有些人还非常强烈持续不断地有这种感觉。
  所谓荒诞感就是,一方面,我们不能不严肃地对待生活,整天忙着做这样那样的事;另一方面,我们又具有反思的能力,我们能够跳出自己生活的圈子,乃至跳出整个人类世界,反过身来观察和思考我们的生活和人类的世界。一旦我们和生活和世界拉开很大很大的距离,我们就容易产生一种感觉,觉得万事都不重要,无非过眼烟云,人生没有意义。
  可是尽管我们感到人生没有意义,我们却还是不得不继续生活下去。就像西方神话里的西息弗斯,辛辛苦苦地把巨石推上山顶,然后巨石滚下山脚,再辛辛苦苦地推上去;就像中国神话里月宫上的吴刚用斧头砍桂花树,斧头一抽出来,桂花树就又重新合上,然后又再砍下去。这种明知无效果无意义的事情又不能不去做,就是所谓荒诞。
  在现实生活中,荒诞感有如不速之客,他并不经常光顾,但有时会不期而至。那么,什么情况最可能引发我们的荒诞感呢?
  如前所说,产生荒诞感的前提是感到人生没有意义。由于意义存在于关系之中,人生的意义存在于和和其他人——哪怕是千百万年以后的人——之间的关系之中,如果你不但站在自己之外,而且也站在其他所有人之外,站在作为整体的人类生活之外,你就会感到人生没有意义。无论我们做出了怎样惊天动地的伟大成就,扬名青史,流芳百世,造福全人类,但既然地球都会毁灭,人类都会消亡,这些成就还有什么意义呢?人生还有什么是有意义的呢?
  这也就是俗话说的看破红尘。我们有怎样的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怎样观世界。要看破红尘,最容易的办法莫过于远离红尘。如果我们能使自己置身于人类世界之外观察世界,我们就必定会产生人生没有意义的强烈感受。
  登月之旅正是置身于人类世界之外。当你从茫茫太空、从月球上观察地球,思考人类,你不能不感到,举凡人类的一切,他们的是非功过,成败兴衰,升沉荣辱,恩怨情仇,本来都是牵动你全部情感和身心的,在两万英里之遥的太空看来,却都显得那么不相干,那么微不足道,让你觉得很没劲,很没有意思,很没有意义。
  我们没有登过月的人也很容易想象,对那几个登月英雄,这种体会必定是极其强烈、极其深刻的。你带着这样的体验再回到地球,你就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你。
  当登月英雄回到尘世,回到喧嚣纷攘的世界,应对各种各样的红尘之事,他会发现,他对人世间的一切,不论是功名利禄还是恩怨情仇,就算不是完全失去兴趣,起码也会更经常地感到兴味索然。他可能无法摆脱这种感觉。于是我们就说他得了抑郁症。这可能也算一种抑郁症,但恐怕和一般的抑郁症不是一回事。”
        从月球上观察地球 与在宇宙飞船上,在太空中还不一样,那毕竟是一个星球上看另外一个星球。“举凡人类的一切,他们的是非功过,成败兴衰,升沉荣辱,恩怨情仇,本来都是牵动你全部情感和身心的,在两万英里之遥的太空看来,却都显得那么不相干,那么微不足道,让你觉得很没劲,很没有意思,很没有意义。”——这是我们没有去过月球的人写下的句子。而阿姆斯特朗是亲自去了。尽管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通心力,多少感受他的心情,毕竟与他实际的心情还不是一回事。他回来后,很快就厌倦了媒体采访和巡回讲演,变得很低调,“甚至躲到乡下当农民,过起半隐居的生活,在公用电话簿上都不留下自己的号码。”这种情况,似乎是带着我们所猜测的他在月球上的那些体验,这些体验可能深刻地影响了他。

        四、我的感觉不是这样
  
       体验到茫茫宇宙中的人类生命、个体生命,不一定会有存在主义者们的那种心境,它可以是另外的。尽管我们这辈子不能够去月球,但却可以通过另外一些方式,得到有可能多少接近一点的体验。
       今年7月,我曾经在北戴河游泳。这次游泳,我有非常重要的体验,它们恰好与上述文章所传达出来的心境有不同。以前在大海游泳,当在水中抬起头,看着无边无际的海水,在波浪大起伏的时候,会感觉到一种恐惧感。这恐惧感,可能与以前在大河里游泳,差点被淹死的感觉有关,甚至与死亡本能有关。但这一次游,体验到在大海里的感觉有明显的变化,恐惧感几乎没有了,有的,主要是一种对神奇大海的敬畏。在水中,看着蔚蓝的一片海水,体验着托着自己的茫茫大海,感觉到它的脉动,它的博大,它的永恒,它是和浩瀚的太平洋连接在一起的,而自己,是何等渺小!上岸后,看着大海,我又开始回放这种自己在大海中的感觉,又然后慢慢地,想象大海在逐渐缩小,它是地球的一部分,尽管是一大部分,再后,脑海里关于地球的画面也在变化,在不断变小,越来越小,最后像是一粒灰尘在宇宙中飘浮!

        经过这个过程,发现自己非常舒服。关于做事情,有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感觉。——在2010年前后,由于自己关于全人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极大的自信,特别想能够普及通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但从2013年后,自己的一些思想又有变化,不是那么想去普及了。

       现在,我感觉自己又达到一种新的状态,关于普及,我完全可以放下,说放下就可以放下。以前感觉自己有重大的发现,去普及通心,是一种使命。现在感觉,茫茫宇宙,地球都是那么渺小,它只是一粒尘埃而已,它的寿命也就可以再延续100多亿年而已,自己算什么呢?自己的一点发现又算什么呢?就算你有创见,你自己不提出,十年内,也会有人提出。

       但正是由于有这些感觉,继发的一些感觉又产生了:正因为感觉自己不重要,许多事情都放下了,所以胆子忽然也就大了,可以放开地去拿起一些事情,做一些事情。地球都那么渺小,自己还怕什么呢?有什么不敢拿起的呢?

       现在,再与登月英雄们通心,又强化了这种感觉:地球都那么渺小,自己还怕什么呢?

       同一个事实,对应的心境、价值观、感觉、情绪都可以有所不同。这要看当事人是处于什么状态。

       从心理学来看,感觉地球、人类、个体的渺小,具有心理调整的作用,弱化、转化我们的负面情绪。

       所谓荒诞感就是,一方面,我们不能不严肃地对待生活,整天忙着做这样那样的事;另一方面,我们又具有反思的能力,我们能够跳出自己生活的圈子,乃至跳出整个人类世界,反过身来观察和思考我们的生活和人类的世界。一旦我们和生活和世界拉开很大很大的距离,我们就容易产生一种感觉,觉得万事都不重要,无非过眼烟云,人生没有意义。”这种反思,只是一种反思,还可以有其它反思。且不谈具有宗教信仰的人,会有另外的感觉。就是按照这段话的思路,也可以有另外的结论:固然宇宙无限,但我们在生活中也确实在很多时候,都有意义感、充实感,包括现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

         就算是生活“荒诞”的,但我们感觉荒诞的时候,我们不是排斥,而且接纳,此时,我们体验到的荒诞,不知不觉就会发生一种微妙的变化,甚至会产生一定审美价值。

         宇宙无限,人心之奇妙亦无限。

         宇宙无限,人生有何意义呢?

        ——当我们发出这一疑问,已经有意义生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