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惠州西湖的孤山,参观苏东坡纪念馆、六如亭和朝云墓。细细品味苏东坡与朝云的心灵交流。
人生的成就,不止是你做了多大的事业,也要看你在亲密关系中通心的程度。
古人之名句“心有灵犀一点通”妙笔生花,正可描述苏东坡与朝云的心灵交流,象征他们共同生活的质量。苏东坡的成就那么瞩目,朝云有成就吗?有什么呢?有。至少是与苏东坡通心。在那样一个时代和社会,一个女人,即使是美女又能够做什么呢?明末清初诗人何绛曾经徘徊于六如亭边、朝云墓前,由衷感慨:
试上山头奠桂浆,朝云艳骨有余香。宋朝陵墓皆零落,嫁得文人胜帝王。
刘士棻则写道:
忠敬何曾避苦辛,佛心原属有情人。
他们通心的事例:
1、苏东坡退朝后回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
第一个回答“文章”,第二个回答“见识”,苏东坡皆摇头。为什么?这两位待妾根本就没有觉察苏东坡的情绪,她们只是与往常一样,尽量地迎合主人。朝云则笑着回答:“您是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不由赞叹:“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很显然,朝云看出了苏东坡在朝廷遭受了挫折,心中很窝火、烦闷。她的回答很是通心。苏东坡一生屡遭排挤,总不得志。他晚年自嘲:“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正是他贬官受处罚的地方,也是他文学创作最旺盛、思想转变最剧烈的地方。)朝云看来对他的幽默和自嘲也是熟悉的,故一句“一肚子不合时宜”正中苏东坡下怀。
2、苏东坡和朝云在花园闲坐。正值秋霜初降,落叶萧萧,苏东坡凄然有悲秋之意,吩咐朝云拿酒来,唱《蝶恋花·花褪残红》一词。朝云刚开口,已是泪满衣襟。苏东坡问为何感伤,朝云答曰:“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苏东坡幡然大笑:“是吾正悲秋,而汝又伤春矣。”
其实,不管苏东坡是“悲秋”还是“伤春”,朝云却准确地把握了苏东坡的情绪,把握了他在词中寄托的无穷的伤感,把握了他的表面旷达,实际却壮志未酬的些许遗憾。“枝上柳棉吹又少”与落木之萧萧,不也有一种对应?而“天涯何处无芳草”,却也许唤起了她与苏东坡的萍水相逢的记忆,还有那跟随东坡的艰难岁月。
3、绍圣二年七月五日,到惠州后一年多,朝云突然得了一种瘟疫,不幸早别。朝云和苏东坡都信佛教,她在咽气之前握着东坡的手,念着《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所谓“六如”意思正是:“世上一切都为命定,人生就像梦、幻、泡、影,又像露水,像闪电,转眼之间就永远消逝了,因此没必要过于在意。”这番话不只是体现了朝云的彻悟,也体现了他们的共同信仰,同时也隐含着她临终时提醒东坡节哀的牵挂。而所引《金刚经》,又是那样的隽永、熨帖。是的,人生无常,但对人生的感悟一旦获得共振,无常之中便有了一种超越,一种瞬间的永恒!
(注:2007年在心理月刊网的博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