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办了很多次讲座。讲座的听众要比工作坊的学员多,但仍然感觉人少。我希望有尽量多的人了解全人心理学。以前没有人整理过讲座的资料,灵柔的这篇感想很客观,故转载。——许金声)
自从我偶然间看到许金声教授的博文后,便开始关注他的博客,后来又在图书馆看了他的相关著作,直到这一次有幸去常州亲眼目睹他的风采。许教授的思想观念与我的亲身感悟有许多共鸣之处,也有不少我不尽理解的地方。
2013年1月10号在常州举办的这次题为“活出你的最佳状态”的全人心理学讲座,我感觉,主要由“思想理论解读”、“听众提问”、“案例点拨”这三个环节组成。
第一环节通心理论的解读
通心理论是全人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在此环节中印象深刻的是,许教授声明了一个观点:“在生活中,凡是您感到有烦恼,有不自在,一般来说,都说明你的人际关系有问题,而人际关系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您与某人或者与某一些人不通心。”然后他充满自信地问大家:“我知道肯定有人对这个观点表示疑问,谁能举出例子驳倒它?”
当时我心中跃跃欲试,因为自己对这样一个有点绝对化的观点肯定是有疑问的。我在想,人在生活中,不仅在与人打交道,也在与物打交道,怎么可以说人的烦恼全部归结于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呢?于是我提问:“如果是科研人员比如物理学家在研究物理对象时遇到问题一直没法解决,即使后来豁然开朗了感到快乐,但在此之前应是烦恼的啊,这怎么解释?”许教授说,如果是这样的情况,他应该感到有意义有挑战性,而不是烦恼。我听后在感觉上有点认同他这一说法,可是理性上又在疑惑: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有问题会感到烦恼,而人与物之间有问题感到的却不是烦恼而是斗志呢?难道是因为人喜欢把责任推给同类而不会怪罪于毫无知觉和生气的物的对象?记得以前学习哲学的时候,书中说到,人类研究的科学体系可以这样划分,哲学是其他一切科学之母,而根据研究人与物关系、人与人关系、人与自身关系可以把其他一切科学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我直觉地相信通心理论在人与人关系上的适用性是非常强大的,但若推广到人与物、人与自身关系的领域,可能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也许通心理论在更广泛意义上就是人类的认知,人类对物、对人、对自己到底认知到什么样的程度,决定人类的生存质量深入到什么样的程度。我想心理学更多地是侧重于对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研究吧!
第二环节 听众提问
听众A:怕鬼怕坟墓的心理
有一位观众比较怕鬼,怎么办?许教授让她把在场的每个人想象成一座座坟墓,她吓了一跳,显露出害怕的样子。许教授指着一个凳子,并假设它是树桩,让这位观众想象夜黑时需要经过它并误认为它是坟墓。然后问她此时的心情,她说害怕,不敢走。许教授把当事人换成了自己,只见他泰然地走到“树桩”前,拍了它一下,“原来是树桩!”又拍了一下,“不过是树桩嘛!”
看了这一幕,我在想,这种通心方式是属于哪一种呢?与环境通心?与自己通心?好像都像,与环境通心是认识到自己前面的令自己害怕的东西不过是根树桩,与自己通心是认识到自己是虚惊一场。不管怎么样的确都有通心的意思在里头,但又和人与人之间的通心不太一样。
听众B:如果一个人,被小偷偷了东西,感到烦恼,那么烦恼是和小偷不通心吗,怎么和小偷通心?
许教授:通的是东西被小偷偷去的事实承认和接纳这种事实也是一种通心。不过如果公安部门尽责尽力抓到小偷了,也可以和小偷通心。
许教授又举出了自己的例子,自己曾被偷去一部苹果手机,后来发现新买的手机比原来更好用,更适合自己。
底下有观众说到:就当将东西施舍给小偷了,做了一件好事。
许教授表示赞同,并说:其实真正健康的、自我实现的人对于东西被小偷偷去产生的烦恼,不会太在意,烦恼至多不会超过半小时...
底下又有观众表示疑问:如果被偷的是躺在医院命悬一线的亲人的救命钱呢?
后面有人起哄道“反正人总是要死的!”引起周围人们的大笑,相反许教授的神情却马上严肃了下来,沉吟了半晌,语气沉重地答道:这个问题跟汶川地震是一样的,这就是命。在这种情况下,通心就是要通这个命,认这个命,08年汶川地震,我曾经去过汶川处理过好几个这样的家庭,一家人就一个独子从小是三好学生现在正在当班长,早上还一起吃了饭去上学,下午就没了,这种情况也只有臣服于命运,臣服于现实,这是与命运的通心,也是最难的通心。
听众C:如果觉得对长辈比如父母通心成本很大,就不通心了吗?
许教授在谈到“通心成本”时说,通心是需要成本的。我们在交往时,应考虑通心所付出的成本在自己可承受范围内。
我思考后提出了上述问题,一时间大家无声,一位中年阿姨突然说了一句:“放弃的成本更大。”“对咯”许教授重重相应了那位阿姨的话。许教授神情又严肃起来,强调通心是有次序之分的,有主要通心对象、次要通心对象、不需要通心对象。而父母作为生我养我之人,是我们首要的通心对象。很多人的心理问题都要追溯到他的原生家庭的问题,也就是他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问题。不管是心理咨询师还是一般人,首先要解决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全力去解决...“谁是我们的主要通心对象,谁是我们次要通心对象,这个问题,是我们做人的首要问题。”
后来一位男士提了一个实际问题:我想与父亲通心,他不与我通心怎么办?
许教授说:只有两条路:1、忍受想与父亲通心,却不能够通的后果。2、解决想与父亲通心,却通不了的难题,也就是通父亲不想通的心。
讲座气氛热烈,有一听众建议:找个中间人帮助。许教授对此表示赞许。
那位男士又说:可我已经试过了,找过人了,还是不行。
许教授问他:你真的尽全力了吗?真的没有办法了?
那位男士说:方法都试过了,还是不行怎么办?
许教授说:那就说明需要高人啦,求教真正的高人啊,真正能够帮助您的人。
那位男士笑了,看着许教授。
许教授率真地说:是呀,求教我呀,我是干什么的?
这句话逗得在场听众都笑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此话确实言之有理,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所长,但很多问题不是我们所能胜任的,当生活中遇到非自己专业领域的问题或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问题,尤其是重大且急迫的,应及早求助相关的专业人士。
儿子与父亲的关系问题,无疑是重要且急迫的。儿子已成大人,父亲已年老,时日不多,再不早点解决,以后还会有机会吗?
以上是听众的提问及许教授的解答给我印象深的部分,我把它们归为了三类:一、与环境通心二、承认及接纳事实也是一种通心三、通心成本、次序问题
第三个环节 案例点拨
在最后一位女士提问后,许教授把她请到现场来,并对她进行了非正式个案的简单点拨。
通过她的描述,她的家庭是这样的:她是大姐,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母亲有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父亲没有。许教授让她根据自己的感觉挑选现场的观众来扮演她的母亲,父亲,两个妹妹,一个弟弟。
许教授让她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调整自己与“母亲”、“父亲”的座位距离,她向“父亲”更加靠拢,离“母亲”更加疏远,表明在家庭关系中,她同父亲更亲近,同母亲较疏远。
她描述:母亲太宠着弟弟了,而对妹妹们关心不够,自己作为家中的长女又承担着很多责任。自己经常会在母亲面前帮妹妹说话,比如母亲让妹妹借钱帮助弟弟时,她就说妹妹刚买了房子,她自己钱也不够。
到现在母亲还宠着弟弟,而弟弟已经是大人了,心理上却还依赖着母亲,不够独立。自己懂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所以很想帮助弟弟,为他们着急,可他们不听。自己老公劝自己别管,可自己总是放不下。
到这里,当事人纠结的问题已经出来了。许教授问她为什么要管?为什么要帮助他们?
她回答说,妈妈毕竟是长辈,自己作为小孩...还没说完,许教授就指出:你是想讨好你妈妈。当事人怔住了。许教授继续问,是不是?当事人点点头。许教授继续说,说明你的人格还没有真正成熟,还没有从与母亲关系中独立出来。接着许教授先让“母亲”站到椅子上,让当事人站到她跟前,呈现出高于当事人的状态,象征着小孩依赖着母亲;后来又让当事人站在椅子上,呈现出高于母亲的状态,象征着当事人已经长大,已经人格独立。再看当事人,仿佛被触动了什么般若有所悟...
由于时间关系,点拨到此戛然而止,给当事人和听众留下了不尽的回味与思索。
我的猜测是,正如许教授所说,自己内心纠结的所有问题根源在于自己,如此例中,是自己与母亲关系,与弟弟关系有了问题才导致其对他们放不下。对母亲,她心存委屈与埋怨;对于弟弟,她为妹妹不公又看不惯他的依赖性。但她并不深刻理解母亲为什么那么做,也不理解弟弟现在是什么样的状态和感受。母亲和弟弟也许并不是不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如果三人互相理解,心意相通,纯粹是希望弟弟过的好的话,他们一定会商量出妥善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耽于无止尽的纠结中。
这一环节是我最喜欢的,因为它是实践性的。正如许教授所说,无论理论多么完美,出效果才是真的。我很认同这句话。
在此真诚地感谢许金声教授此次公益讲座,真的受益匪浅。
作者:灵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