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关于存在性孤独的问题。存在性孤独与匮乏性的孤独不同,它不是要从外界汲取东西,更不是一种不舒服的、不自在的,迫切需要改变的状态。
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有时候也难免有孤独。但孤独有各种各样,并不是所有的孤独都是匮乏的,都难受。
存在性的孤独是这样的孤独,尽管是一个人,但很充实,很享受,陶醉在艺术中、大自然中,这个时间内你忘记了他人,忘记了交往。当然,它不会无限持续下去,在之后,也许还会有一种淡淡的没有人分享的寂寞。你还多多的能量没有散发,你有又确切无疑的方法,确实能够帮助到他人……
如果有二种或者以上的状态,都没有烦恼。但它们之中,总有一种更乐意。
一个人不能够总是独处,哪怕是充实性的独处。如果你有快乐,没有人分享,并不意味着某种不舒服的状态,但有人分享是一种新的愉快。如果没有人分享时,你有不舒服,那是自我价值不足。如果有人分享能够体验新的愉悦,那你是自我实现,甚至自我超越。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要生存必须与其他人交往。分享也是一种基本需求。另外,人们都需要通过交往获得生活必需品。
禅宗十牛图描述禅师的最高的境界是“入廛垂手”(意思是:在大千世界中帮助有缘人。“廛”,闹市之意。“垂手”,自然松弛地垂下手,准备随时给人帮助。)。佛、菩萨为什么要“入廛垂手”?为什么要“不尽无为,不住有为。”?
什么是“无缘大慈”?
不需要任何回报,做该做的事情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