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渊明与浮士德

(2012-10-15 20:13:56)
标签:

杂谈

分类: 与老子、庄子通心
       越来越靠近在天台山桐柏宫举办《心理学与道教》论坛的日子:11月3日。开始把更多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对于中国道家的学习。
       近读刘再复先生比较陶渊明精神与浮士德精神的文章。基本认同。他说:“与浮士德的永不满足的精神相比,陶渊明好像已经满足於心远地偏的小天地之中,其实不然,他也有追求。他追寻的是蕴藏於日常生活中的永恒之美。如果说歌德给人以伟大美(壮美)的启迪,那么,陶渊明则给人以平凡美(优美)的启迪。陶渊明寻求人生解脱的方式,是一种东方式的最简单的办法,这就是在最平淡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理想、情操和心灵的平静与乐趣。歌德认定人只有不断进取才不会被魔鬼所俘虏,而陶渊明则认为只有守住心灵的自由与宁静,放弃外在价值的向往,才不会被魔鬼所征服。”
       其实,浮士德的精神也就是《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个自强不息,未必需要体现在人与人的争斗之中,以及所谓“征服大自然”,而是与自己处得来的人深交,或者与大自然对话、通心。
       道家的兴起离不开社会生活,更离不开对宇宙人生更深刻的体悟。中国的道家的产生在一定意义上与中国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陶渊明体现了道家的精神,尤其是庄子的“逍遥游”的精神。当然,道家的丰富远不是陶渊明所能够代表的。例如,道家的丰富的身心的修炼。
       在体验先贤哲人的状态时,发现自己的基本生存状态理论很管用。健康的人总是能够大幅度,甚至自如地调整自己独处与交往的比例,永远保持独处时有更多的充实,交往时有更多的通心。人际关系凶险,官场黑暗,则选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您永远是自由的。只要愿意,什么情况下,都可以“追寻蕴藏於日常生活中的永恒之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