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究竟是谁在阻碍我们自己成长?

(2012-10-07 12:09:08)
标签:

杂谈

舒适区

工作坊

心理咨询

温水青蛙

分类: 活出最佳状态
       在网上看见这样一个段子,很生动地表达了一个关于成长的真理:
 
       韩国有一家大公司很注意员工培训。一天中午,员工集体去食堂午饭。吃完午饭,一走出食堂,就看到一个公告:“昨晚有一位妨碍大家在公司成长的人去世了,灵堂设在运动中心,请去告别吧!”一时间员工们都多少有惊讶,同时心里嘀咕:这位仁兄到底是谁?于是他们都走到运动中心,准备向死者哀悼。走进灵堂,看见一口棺材,探头一看,里面只有一面镜子,一探头刚好照见自己。再看,在镜子的旁边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在阻碍你成长——你自己!”


        成长,意味着活得更自在。
       谁不愿意活得更自在?
        可是,大多数人都自觉不自觉地自己阻碍着自己。
        为什么自己会阻碍自己?自己的什么阻碍自己?罪魁祸首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心理舒适区是指人们习惯的一些心理模式,如果人们的行为超出了这些模式,就会感到不安全、焦虑,甚至恐惧。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或多或少都有不自在。在这个时候,就是我们受到了来自在舒适区之外的挑战。 一般情况下,这些不自在、不适应并不会危及我们的生存,所以,即使这些不自在已经比较强烈了,我们也不一定非要去寻求改变。(当然有的时候是没有找到能够真正改变的途径。)

     例如:

     1、两口子关系不和谐,经常吵架,后来为了避免冲突,就尽量隔离,甚至减少交流,夫妻关系仍然能够维持下去。

     2、子女经常逃学,上网吧深夜不归。家长每说一次能够管几天,但几天之后又犯。能够管几天算几天。家长后来也就适麻痹了。很可能发展下去孩子就会留级、休学。

     3、和自己的同事搞不好关系,长期不说话,在单位上班时觉得不愉快,时间长了,也就适应了。

     4、30岁还没有找到自己能够干下去的工作,每换一个单位都干不了多长时间。生活费还够用,也就无所谓了。

     5、40岁了还没有结婚,甚至相对固定的朋友、伴侣也没有,也谈不上对象。时间长了,也就适应这种孤独了。

     6、结婚过后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有说不出来多的烦恼,甚至觉得还没有单身时愉快,但又绝对不愿意离婚。

     7、结了婚就离婚,离了婚又结婚。又结了婚还是搞不好关系。又搞不好还是能够过下去。

……

    以上这些情况,要说严重到什么程度,也不至于。不去改变,我们也能够照常活下去。我们并不急于自觉地去改变。或者说,我们总是得过且过。

    但是,世界不会只按照我们的愿望来发展。生活也不会只听从我们的安排。

     

       舒适区具有正面和负面两种作用,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从正面来看,它是一种自我调节器,它对人有一定保护、稳定作用,能够起到一种避风港的作用。舒适区象征着人的自我形象。它也决定了人对外界信息的接纳度。舒适区的突破意味着打破习惯,改变自我形象,扩大行为范围和适应范围,在更大的范围内感到自在。

    从负面来看,“舒适”也需要付出代价。舒适区也有它的负面作用。

    舒适区既然意味着感到自在的范围。也就是说,你只会在自己舒适区的范围内感觉自在。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舒适区小,你只有小自在。如果你的舒适区大一点,你就有大一点的自在。一旦生活越过了你的舒适区,你就会感觉不适应、不自在。

      “我不需要太大的舒适区。”——不少人常常会这样说。问题在于,舒适区不会保持不变。全人心理学认为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舒适区不去扩大,就会缩小。

     例如,上面谈到两口子关系不和谐,很少交流,似乎各自维持着一个舒适区。可是,谁也难以避免在外面受一些气,受一些委屈。这些委屈没有人倾听,没有人理解,就会积压在心里。一旦积压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连同以前积压的不满,一起向对方爆发出来。一旦爆发出来,就会伤害对方。对方也往往还以颜色。这样,你们的舒适区便不可避免地缩小了……

    从全人心理学的角度看,舒适区也意味着对自己负面情绪(如委屈、愤怒、恐惧、怨恨、悲伤等)的回避、隔离、压抑。如果负面情绪越来越多,我们要回避、隔离、压抑这些负面情绪,其舒适区就会越来越小。从能量学的角度看,这些负面情绪是能量,对于它们的回避、隔离、压抑这些负面情绪,本身也要消耗能量,这样能量就会越来越少。舒适区缩小,与我们能够自然支配的能量减少,是一个意思。

     大家都知道“温水青蛙”的故事。把青蛙扔到热水锅里,青蛙会从热水锅里一下子跳出来。如果把水一点一点地慢慢地加热,青蛙不会跳出来,也永远不会跳出来了,因为它不知不觉被煮死了。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401/3498077fb26f442aa2515840eb3ce793.jpeg


     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温水青蛙”!

     舒适区最大的负面效应就是阻碍我们活得更加自在,乃至大自在。

     要活得更自在,意味着要突破现有的舒适区。突破舒适区,也就是提高心理承受力,也就是让我们的心灵成长。

     舒适区同时也意味着盲点,因为它淡化、麻木了我们对自己负面情绪的觉察。突破舒适区,也就是提高觉察力,提高我们的敏感度。

     关于心理咨询的观念应该发生变化。它不光是针对有心理疾病的人,而是针对所以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不自在的地方,不自在心理学就可以帮助您解决。心理咨询的根本作用是帮助人成长,使人活得更加自在。我很欣赏中医的这种说法:“上医治未,中医治已,下医治病。”(注:这里“中医治已”的“中”,是指上、中、下的中,不是中医的“中”。)

     我做个体咨询、办减压工作坊、心灵成长工作坊,每次都要帮助当事人、学员解决各种各样的烦恼和问题。一般来说,只要咨询一次,或者参加一次工作坊,当事人就会有明显的变化。威力最大的是工作坊这种形式,由于有一个热身的过程,又借助了集体的力量,常常能够对学员产生震撼效果,而每次做个案的学员中,总会有一部分会有新生的感觉。每次工作坊都有大量的学员有这样的感慨:“幸好来了!”“对工作坊真是相见恨晚!”“值得!”

    我借鉴禅宗的“看破、放下、自在”,发展出一个“成长公式”,并且将其运用在个体咨询以及办工作坊的实践中,效果令人吃惊。这个公式的基本含义是人要活得更自在,首先需要寻找自己不自在,看破、放下这个不自在,人才能够活得更自在。

   能够寻求心理咨询,或者参加工作坊,意味着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自在,打破自己的舒适区,这是成长的开始。

    有不少自以为是的人,认为自己活得还可以,舒适区比别人大,不求进取改变。这样的人,可能还不如某些舒适区低的,在破釜沉舟的情况下,反而能够把舒适区扩大很多,甚至取得决定性的突破,获得大幅度成长。

    全人心理学学员H就是这样。在结婚18年后,离婚了,小孩归老公,财产基本上没有。在这样的绝境下,来到工作坊,残酷的现实反而使她真实起来,面对自己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每解决一个,能量就增加一些,直到换了个人似的。

    佛陀是最光辉的学习榜样。他是能够居安思危,彻底打破自己原来舒适区的典型。他原来是一个王子,生活舒适、安逸,但他对于大家熟视无睹的生、老、病、死却毫不麻木,而是舍弃一切优越,积极探索,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有了稳定的大自在。——大自在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地没有了不自在,而是意味着一旦有什么不自在,总是能够得到及时的转化。有大自在的人,常常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主动寻求大的挑战。

    全人心理学的两大意识:成长意识与通心意识,前者体现了佛教的菩提心,后者体现了佛教的慈悲心。这两大意识都体现了一种超越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人与自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