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从佛教对业障的看法来解释心理情结的危害和消除。
心灵成长工作坊可以帮助大家扫除消业的障碍,扫除后,还需要自己的努力去实践,才可以消除业障。
有学员问:做了个案后,为什么有了一定变化,但变化还不是很大呢?一般来说,工作坊只是解决一个帮助你“看破”、“打通”的过程。要快速成长,还需要回到实践中“放下”。这个“放下”的过程,就是带着有所提升的能量,去做自己应该做,而以前不能够做的事情。
佛教《百业经》说:
“若经千百劫,
所做业不消,
因缘会遇时,
果报还自受”。
这十分深刻。我们可以把心理情结理解为我们与他人共同造业所形成的。“共业”或者“共孽”的概念,并不一定要理解为你与他人同时合作作孽。也可以理解为,他人作孽之后,你没有主动寻求消孽,而是带着心理情结又去伤害他人。平时我们难以觉察到它,但一旦时机合适,它就要爆发,使我们受到惩罚。
在工作坊上做个案,只是帮助你扫除消业的障碍。你造的业,还需要你自己回到生活中去消掉,任何人都不能够替代。解铃还需系铃人。如果你想依赖,你将造新的业。如果咨询师故意让你依赖,也是在造业。
从全人心理学的成长公式看,“不自在——打通——放下——自在”体现了一个人成长的一次周期。工作坊是帮助你觉察、面对自己的“不自在”,进而“看破”它,是帮助你的成长开个头。接着,就需要你回到生活,去放下它了。这“放下”的过程,也就是消业的过程。
也就是说,工作坊是帮助
你觉察、面对的“不自在”,都可以追溯到你与某人、某一些人的纠缠和不通心。帮助你看破后,帮助你打通、扫除通心的障碍后,就需要你回到生活去通心了。原来不能够通心的人变得通心,你就消了业,就成长了,更自在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