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界限
——从通心理论解读《道德经》(之三)
学习“通心”,举一返三,不仅可以帮助您改善人际关系,而且也是一个看问题的方法。甚至对于一些重要的经典,您都会有新的更丰富的理解。读《道德经》,与老子通心,愈加感受到老子的大智慧,帮助您把这个世界体验得更加清晰。反过来,也愈加深化对通心的理解。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
参考译文:
理想的国家是,国土很小,人民很少,没有冲突和纠纷,纵使拥有兵器也用不着,没有严苛的暴政,人民也不需要冒着生命危险迁移远方。虽然有船只车辆,也不用去乘坐。虽然有盔甲,也派不上用场。使人们回到结绳记事的简单状态。人人安于自己的衣食住行,满意自己的生活方式,乐意本社会的风俗。与邻国之间彼此能听到对方的狗吠鸡叫,但人民从生到死都不相往来。
历来的解释大多都认为这是老子描述的理想国。这没有错。关键在于,如何理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难道老子是希望国与国之间没有什么交往?希望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交往?
从表面的意义上,正是这样。但从“通心”理论来看,这段话,体现了老子清晰的人际关系界限。按照“通心”理论,我们与人交往,必须清楚自己是什么人,对方是什么人,自己的立场是什么,对方可能有什么样的立场?在这种交往状态中,我必须清晰自己,而且对他人有换位体验,然后才能够有恰当的行动。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通心是有成本的,做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什么人要交往,什么人多交往,什么人少交往,什么人不交往,我们都必须清楚。在自己与他人之间,有清晰的层次感、界限感,这是一个人心理成熟,通心力强的表现。
我们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交往,更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去通心,我们能够和需要去交往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人。
按照“通心”理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三种基本的情况:纠缠、维持、通心。只有通心,才是唯一最好的交往情况。但由于我们的生命力有限,通心需要成本,我们就必须减少我们交往的数量,尽量把交往的数量降低、把握在我们能够通心的范围。如果做到了这样,我们就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生存状态中的纠缠、维持,保证了我们生命的自在。
国与国之间,至少具有一定的风俗、国情的差异,这使得大家的通心成本大于本国的人。其实,老子说“老死不相往来”,也不是说完全没有交道,在有必要的时候,也是要交往的。另外,如果见面多了,看着脸熟,打个招呼,表示友好,也未尝不可。在双方都乐意这样做的情况下,这反而是一种通心。在人们的交往中,有“亲”有“疏”,该“亲”时“亲”,该“疏”时“疏”,这就是“通心”。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恰恰是和平共处才会有的情况。大家减少了不必要的交道,该干什么干什么,不需要特别的防备。您是您,我是我,如果有缘分交往,我们就通心,如果没有缘分,则不必强求。各自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用孔子的话说,是“君子和而不同”。当然,人口的流动是必须的,但一旦流动之后,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中,大多数的情况还是没有没交往的。当今在中国,盖了不少新房子。在住进新楼之后,即使是在同一个楼层和单元,距离已经远远小于“鸡犬相闻”,交往一般仍然是极少的。大多数情况,在电梯里相遇,互相点个头而已。
觉察人类现在的生活状态,有多少时间是耗费在纠缠的烦恼和维持的麻木里面啊?
老子的这段话,即使听起来有一点不习惯,和老子通心,他是针对我们的弊端,和我们通心啊!
老子描述的理想国,具有惊人的预见性。以后人与人的关系,就是往这个方向发展的!

在天台山上,每天都看到这样的白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