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与依赖
(2011-03-13 19:12:42)
标签:
克里希那穆提倚赖孤独许金声杂谈 |
分类: 社会热点 |
——读克里希那穆提《爱的觉醒》
(前言:下面这篇文章来自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爱的觉醒》(胡因梦等译)。这本书我并没有完整地看过。但他关于“倚赖”的这一章,与我提出的“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理论”关系密切,我就不揣冒昧地发表一点意见。所谓“人的基本生存状态”,是指独处与交往。人只有这两种基本生存状态,不是在独处,就是在交往,由此演化出种种的生存形态。)
《倚赖》
发问者:我发现我对人非常的执著和倚赖。在我的人际关系中,这份执著会发展成明显的要求,它会带来一种掌控的感觉。身处倚赖中,你会看到自己的不舒服和痛苦,于是就想要抽离。然后我又觉得非常寂寞,而且无法面对这份寂寞,于是我就透过酗酒和其他的方式来逃避。可是,虽然如此,我并不因此而想要肤浅和随便的关系。
许金声:“发问者”说自己“我发现我对人非常的执著和倚赖”,这实际上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人之初,乃至人格还没有完全独立之际,当我们在独处中感到孤独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选择走向交往,但是,由于我们的人格还没有完全强大,或者说还没有学会通心,我们总是一交往就纠缠。交往的纠缠,使我们又想回到独处。在“独处的匮乏”与“交往的纠缠”两种状态之中,来回折腾,反复多次,则往往“透过酗酒和其他的方式来逃避”。“发问者”说自己“并不因此而想要肤浅和随便的关系”,把自己的心理描写得非常贴切。他主观上还是想要有通心的关系的,只不过,由于他进入交往时是依赖的状态,也就是说在交往中是想做“被通心者”,当然他就不会愉快了!在这个时代,在这个人类心智发展的水平,难得有人能够主动地、有意识地做“通心者”,包括他的父母。因为他的父母也没有得到过足够的爱,也没有足够的强大。所以他在交往中只有遭遇大量的纠缠!好在现在有了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其中真正有水平的,可以帮助他解决这一难题,加速他的成长!
克里希那穆提:首先出现的是执著,然后是想抽离,从其中又会升起更深的冲突,也就是害怕孤独。你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你到底想发现什么?是不是所有的关系都是一种倚赖?人有没有可能自由?不只是摆脱环境和人,而是在心中获得解脱,因而不再倚赖任何人、事、物。不倚赖任何环境和人,还有没有可能出现喜悦?环境和人永远在变,如果你倚赖他们,你就会被他们所困;或者你会变得无情、漠视、嘲讽和冷酷。因此问题就在你能不能不倚赖环境、人和事物,而活出自由与喜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部分人都是家庭及外在环境的奴隶,他们想要改变外在的环境和人,希望借此找到喜悦,并且活得自由与开放。但即使他们真的创造了自己的环境或选择了自己想要的关系,他们不久又会倚赖新的环境和新的朋友。倚赖能带来喜悦吗,不管它是怎样的形式?这份倚赖同时也是想要表达的冲动,想要成为什么的欲求。某个人具有某种才华和能力,而当这才华或能力退减或消失时,他就会若有所失、痛苦和丑陋。因此在心灵上倚赖任何人、财物、观念或才华,就是在招惹痛苦。接着你可能会问:“有没有一种喜悦是不倚赖任何东西的?有没有一种光是不需要别人来点燃的?”
许金声:克里希那穆提在回答时,提出了一个精彩的问题:“因此问题就在你能不能不倚赖环境、人和事物,而活出自由与喜悦。”关于这一点他说得很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部分人都是家庭及外在环境的奴隶,他们想要改变外在的环境和人,希望借此找到喜悦,并且活得自由与开放。但即使他们真的创造了自己的环境或选择了自己想要的关系,他们不久又会倚赖新的环境和新的朋友。”的确,关键是我们自己的状态,正如一句老话:要向内求。
但是,我发现克里希那穆提在这里并没有“独处”与“交往”的概念,因此他说的话不免有一些含混。试问,他所谓的“活出自由与喜悦”,是指独处,还是指交往?如果是指独处,那就是“充实性独处”。人在人格不是足够成熟,没有学会在人际交往中大量通心之时,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在独处时进入“充实性独处”状态的。克里希那穆提至少在这里没有明确地指出,独处和交往这两种状态是缺一不可的。人必须交往,人是社会关系的动物,交往是回避不了的。要真正“活出自由与喜悦”,必须在交往中做到通心。在交往中做到通心,是“活出自由与喜悦”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于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我读得很少,不知道他在其它地方是否谈到类似“通心”这个话题的。作为一个大哲学家,没有谈到的可能性很小。现在克里希那穆提很热,读过他的著作的网友不少,欢迎对我进行指教!
不过我发现,迄今许多修炼者或者灵修者,都是过分注重“主体性”,而不是“主体间性”,也就是过分注重自身的状态,而忽略与他人通心的锻炼,这样的修炼或者灵修是难以真正“活出自由与喜悦”的!
问:到目前为止,我的喜悦一直是被外在的人、事、物点燃的,因此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甚至不敢问这个问题,因为那意味着我必须改变我的生活方式。而目前我绝对倚赖酒精、性、书籍和伴侣。
许金声:
克:如果你很清楚地看到这份倚赖助长了不同形式的恐惧与不幸,你难道不会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到底有没有一个自己发光的喜悦和至乐?而不该问如何才能摆脱环境和人。
许金声:克里希那穆提在回答时,也没有区分独处与交往,他的回答的清晰度至少不充分。我们必须要有交往,有的事情我们必须与他人合作,或者有的事情我们必须通过他人来做或者共同完成。但这种对于与他人交往的重视,不是“依赖”,而是通心。当然,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意义上,人是相互依赖的。
问:我也许能问这个问题,但那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我已身陷其中,这就是我的生活。
许金声:
克:你所挂碍的是倚赖,和它所包含的其他事物。但是还有一个更深的事实,那就是孤独,一种被孤立的感觉。因为感到孤独,所以我们执著于人、酒精和其他的逃避方法。执著就是逃避孤独,你能不能了解这份孤独?你能不能发现超越它的是什么?这才是真正的问题,而不是去对治你对人或环境的那份执著。这份深沉的孤独感和恐惧能不能转化?任何逃避孤独的活动都会加强孤独感,于是你就更想逃避它,这就是制造执著的原因。执著的烦恼占满了你的心,于是你完全忽略了心中的孤独。所以我们总是忽略原因,而挂碍结果。然而孤独其实永远在运作,因为因与果没有什么不同。它会变成一个因,因为它已经脱离了自己。我们必须认清脱离自己的这个活动就是自己,因此因就是果。换句话说,没有因也没有果,没有任何活动,只有真相。你看不到真相,因为你执著于果。先是有孤独,然后又有逃避这份孤独的执著活动,接着这份执著就变得非常重要,它操纵了你整个人,使你无法看清真相。脱离真相的活动其实是恐惧,而我们想用另一个逃避来解决它。这是一连串逃避真相的活动,但实际上什么活动也没有,只有一个能看到真相而不逃避的心才能解脱真相。因为这因果的循环就是逃避孤独的活动,因此要想停止孤独,必须停止这因果的循环。
许金声:
问:我必须非常、非常深入地想一想。
克:这也是一种逃避。如果你能完全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你就能像老鹰一样翱翔在天空而不留任何痕迹。
许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