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与“通心”的关系
(2010-11-12 22:32:38)
标签:
成长内部关系主体间性意识杂谈 |
分类: 通心 |
“成长”与“通心”的关系
全人心理学倡导两大意识:
一、通心意识。“心灵相通,一通百通!”
二、成长意识。“心灵成长,活得更爽!”
从通心的角度看两者的关系,能够与他人通心,意味着状态良好,活得自在。那么能够与更多的人通心呢?这就意味着您有一种变化了,您的心灵成长了,也意味着您的心理更加健康了。
从成长的角度看两者的关系,您的心灵成长了,意味着能够您与更多的人通心。——当然,成长的意义还不仅限于通心。成长也可以是独处方面的变化。
从交往来看,成长与通心其实不二。它们的关系,实际上也是“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关系。也就是说,成长主要是从您个人的角度来说的。通心主要是从您与他人的关系来说的。
成长主要是指您的内部关系,通心主要是指您的外部关系。但每一个内部关系都对应一个外部关系,每一个外部关系都对应一个内部关系。
如果要问两大意识谁更重要?
其实,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很难说它们谁更重要。但是,如果一定要用一个来做代表,体现全人心理学的“大道至简”。现在,我宁愿选择“通心”。
如果把通心的概念加以扩大,让通心不仅是指交往时的情况,不仅是指与现实的人的通心,也指独处时的情况,也指已经去世的人,也指与人以外的生物,甚至非生物,那么,您在独处时的最佳状态也是“通心”了。
与已经去世的人通心?这似乎太悬了。
我们做任何事情,与任何东西任何人打交道,在头脑里都必须有一个关于这个东西的“副本”。实际上,已经去世的人,他已经离开了,不能够与我们对话。但是,我们头脑里还有关于他的“副本”。所谓与去世的人“通心”,就是调整我们自己与我们头脑里的这个副本的关系。
打扫卫生的时候也需要与地板通心?这似乎也太悬了。
是的。我们在打扫卫生的时候,头脑里也有关于地板的“副本”。只有当这个副本符合地板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地板的副本与正本接近一致的时候,我们才会打扫得最干净。
说得彻底一点,为了做得好,我们甚至需要与地板做“换位体验”,去体验地板的状态。
这也是一些理论物理学家所说,他们在思考感兴趣的现象时,他们会将自身比作电子或者粒子的原因。他们会问自己:“假如我是电子或者粒子,我会干什么?”(莫诺《科学的发展》)
在普及全人心理学的实践中我发现,要树立“成长意识”,似乎要比树立“通心意识”更难一些。原因在于,成长需要有一个痛苦的过程,哪怕是短暂的痛苦。而人们喜欢呆在舒适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