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效、治本、简单、普适的心理调整

(2010-06-08 21:34:35)
标签:

人本心理学

共情

当事人

心理治疗

杂谈

分类: 什么是全人心理学

                          高效、治本、简单、普适的心理调整

                              ——全人心理学的创新之一 

 

全人心理学的心理服务方式,称为“心理调整”。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一是通过“一对一”传统的个体咨询的方式进行调整,一是在全人心理学工作坊·心灵成长工作坊上用集体参与的方式进行调整。

全人心理学的心理调整具有高效、治本、简单、普适的特点。

之所以说“高效”,是指:常常一次心理调整就使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有时候甚至是类似人格重生的变化。这种情况发生在全人心理学工作坊·心灵成长工作坊上。由于在工作坊上能够利用团体的动力、集体的智慧,做一次个案能够解决多个深层次的问题,当事人自己常常会有“重生”、“新生”这样的评价。 

之所以说“治本”,是指:全人心理学在做心理调整时,尽量能够追溯到原生家庭问题。所做个案,一般都要进行回访。通过回访证明,当事人的情况至少都好于做个案前。没有出现比做个案前更差的情况。

之所以说“简单”,是指:全人心理学在做心理调整时,自始至终贯穿了“通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或者说以“通心”为一条红线,把各种流派、方法拿来使用。

之所以说“普遍”,是指:全人心理学面对有心理调整需求的当事人,八年以来只有二次因特殊原因中断,如果不是全部,至少是非常罕见遇到有不能够处理的个案。

全人心理学为什么能够做到高效、治本、简单、普适的心理调整?

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两个。

1、最重要的是全人心理学有先进的理论,抓住了“通心”这个制高点。全人心理学的心理调整以“通心”为红线,开始于“通心”,又以“通心”结束。即,“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抓住当事人的不通的人际关系进行调整,最后又回到人际关系。

2、全人心理学具有强大的突破当事人阻抗的能力。全人心理学吸收了大量的人本心理学的养料,但又超越了人本心理学,它对当事人的深层次的问题以及心理情结进行挖掘,并且解决。由于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常常需要突破当事人的阻抗。全人心理学的实践发现,只有紧紧抓住通心这条红线,总会找到突破的方法。

对于第2点,有人提出这样的质疑:“有的人解决问题愿望强,有的人愿望弱,有的人准备充分,有的人准备不足。我们对准备不足的人不要强求。”这样的看法似乎似乎非常有力,其实有很大问题。我的回答是:首先应该区分什么是“准备不足”?什么是“阻抗”?

如果是当事人要求做个案,就表示他已经有解决问题愿望,有成长的动机。但任何人都想成长,任何人同时又有对于心理治疗、心理调整的阻抗。

当事人能够开放到何种程度,有这样几种情况:

1、由于不清楚治疗将如何进行,当事人对于治疗没有充分思想准备。

2、当他的事人对于治疗有幻想。

3、当事人有极强的面子观念,开放度很小。

4、当事人怕“痛”。

对于这几种情况,我们应该认识到,当一个人表现出阻抗的时候,他的内心实际上有这样的矛盾:一方面由于面子观念,放不下,一方面他的内心深处又在呐喊:我要成长!所谓“准备不足”,其实就是这种矛盾情况。突破阻抗就是促使当事人在解决问题的时机上变得成熟起来。

全人心理学面对这一情况,考虑的是当事人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尽量突破当事人的阻抗,解决当事人更多的问题。我自己在实践中,常常会在解决当事人的主要情结后,又顺藤摸瓜地解决掉当事人的其他情结。或者在当事人能够承受的情况下,继续解决掉当事人的其他情结。

全人心理学的这一做法,与人本心理学形成对照。

人本心理学过分强调“跟着走”,忽略了当事人的根本利益,忽略了对于当事人阻抗的突破。

全人心理学的“通心”理论在一些地方不同于人本心理学的“共情”理论。“通心”理论强调“通”当事人深层的需要。而每个人最深层的需要都是要成长。“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简单、清晰,又浑然一体。而“共情”的概念实际上只是强调了换位体验。

有个别学员受人本心理学影响很深,但对于“共情”理论却没有理解透彻。一次,一位学员在上完工作坊后回答调查问卷,当问到您对该工作坊以及导师还有什么评价、意见?”时,他写道:“个案做的很到位,处理问题的视角也比较合理。只是过于权威性,共情较少。”他的评价似乎有点矛盾。既然“共情较少”,又怎么能够“个案做的很到位”呢?

我猜测,这位学员所谓的“共情较少”,指的是我没有迁就当事人的防御机制,把当事人逃跑、回避的状态予以各个击破,扫除他成长的障碍。他所谓的“共情”,只是表面的“共情”,没有共到当事人深层的需要和冲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