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理解的“大爱不爱”

(2010-05-22 21:13:03)
标签:

大爱

老子

天地

耶稣

杂谈

分类: 什么是全人心理学

我理解的“大爱不爱”

 

最近几年以来,感觉“大爱不爱”这句话,使用的频率有所增加。究竟什么是“大爱不爱”?先从《圣经》中的一段话谈起:

 

耶稣还对众人说话的时候,不料他母亲和他弟兄站在外边,要与他说话。 有人告诉他,说:“看哪!你母亲和你弟兄站在外边,要与你说话。” 他却回答那人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就伸手指着门徒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

(《新约·马太福音》)

    

     这段话似乎很费解:难道耶稣“六亲不认”?

     其实,耶稣是用“上帝”(无神论者可以理解为“大道”)的眼睛,来看待所有的一切,按照“上帝”的 旨意和“大道”的要求来行事。对于上帝、大道来说,所有人都是绝对平等的。他看人只有一个标准,没有任何偏见,不带任何有色眼镜,不会因为有什么关系、利益而影响自己的洞察力。他能够在每个人的基础上来帮助每个人。

在这里也是一样,不会因为是自己的母亲和弟兄,就带有偏见。唯一的标准,就是是否“遵行我天父旨意”。所谓“遵行我天父旨意”,不是按照血缘、出身、地位、经济等外在标准来看的,而是按照精神性,即接近“遵行天父旨意”的程度(或者说遵循、接近“大道”的程度)。

这也就是所谓的“上帝之爱”(agape)。

 “大爱不爱”这句话,是对“上帝之爱”的一种应用和诠释。

如果我们运用“通心”的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上帝之爱”、“大爱”以及“大爱不爱”。

对于人来说,“大爱”的根本含义,是指在人际关系中,超越了以自我为中心,遵循他人的成长规律,以“通心”的方式来与他人进行交往,最终有利于他人的成长。

“大爱不爱”这句话以警句的方式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爱”,指出了“爱”这个字眼的含混。

这里一前一后出现了两个“爱”字,这两个“爱”字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前面的“大爱”,指的是通过理解了“上帝”和 “大道”都要求 的“大我”表现出来的爱。“大我”,可以理解为与“上帝”保持一致的“我”,或者在“上帝”里面做功,或者“行大道”的“大我”。

后面的“不爱”的“爱”,指的是我们常常表现出来的“小我”之爱。

比如,现在有很多父母对子女的“爱”是这样的“爱”:一个小学生,课程负担本来就很沉重的了,但放学之后还要去学习钢琴、补习数学。好容易盼到了放假。父母早为子女安排好了:到新东方学校学习英语。如果子女不乐意,轻则批评,重则责骂。问父母为何如此?回答很简单:“我也是爱他呀!”

我见过不少这样的子女,他们就是在父母这样的“爱”中长大的,他们对父母充满了委屈、怨恨甚至愤怒。这些父母的“爱”实际上是“小爱”,或者说“小我之爱”。这些所谓的爱,是他们自己希望的投射,是为了满足自己“小我”的需要。

真正的“爱”应该是“大爱”,是符合子女成长规律的爱,是顺应“大道”的爱。是在懂得子女心理的基础上,帮助子女成长的爱。有时候,这种“大爱”似乎也会显得有一些严格、淡漠,或者是有一些不露痕迹,或者是有一些严厉,冷酷,甚至不近人情。

一部在80年代初期的罗马尼亚电影《爆炸》刻骨铭心。运河中,一艘装满化学物质的船马上就要爆炸,情况十分紧急,必须立即把船开出城区。但船长对危险并没有意识到。这时候,富有洞察力的主人公走到船长面前,用一个动作转移他的注意,趁他扭头之际,一拳过去,击中其腹部,将其打昏,然而给船长套上救生圈,扔到河中。他一人把船开到无人之处,在爆炸中壮烈牺牲。——这部电影给我的深刻印象是,有大爱的人,在关键时刻,是果断而毫不犹豫的,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爱”的确是一个被用得混乱不堪的字眼。前面用了“符合子女成长规律”、“顺应‘道’”、“懂得子女心理”、“帮助子女成长”等来表述“大爱”。其实,如果要表达这些情况的爱,有一个词足矣,这就是“通心”,它必须体现通心都黄金三要件:1、清晰自己;2、换位体验;3、有效影响。

即使是“大爱”这个概念,还是容易被滥用。但“通心”就不是那么容易引起混淆了。我相信“通心”这个概念将越来越多地被人们使用,取代在很多场合人们所习惯用的“爱”字。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通心”就是“大爱不爱”的最好的诠释。反之,也可以说“大爱不爱”的最好的诠释就是“通心”。

“大爱不爱”这句话,意思是能够在“大我”状态下的人,不会像“小我”那样去爱,而是去“通心”。

 

越来越感觉到,老子的“道”的概念,与“上帝”的概念非常接近。或者说,所谓“道”,就是非人格化的上帝。

老子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所谓刍狗,是指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来是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所用的牺牲。后来由于社会风气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来代替。天地对地万物,是不带感情偏好的,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让万物按照自然律在运行,无所谓“”与“不仁”。毛泽东:“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是沧桑”似乎来源于此。其意是:天要是有情也会变老,而天并没有变老,人间是按照正道在运行、变化。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对待百姓,也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不会有偏爱。圣人治理用“无为”来治理国家,无所谓“”与“不仁”。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之间好像一个风箱一样,当中是空的,越抽动风就越大。为政不在言多,多言反而会导致黔驴技穷,不如见好便收,自己多调养。

老子的这段话,也可以理解为“大爱不爱”。

表面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其实天地是有大爱的。

表面上“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其实圣人是有大爱的。

对于一般人来说,标准可以降低一些。

固然,“上帝之爱“是“通心”,但人的“通心”却并不一定都与“上帝之爱”完全一致。人的“通心”,大体与“上帝之爱”保持一个方向就可以。也就是说,“通心”是一个稍微宽泛的概念。按照“通心”的标准,在人的交往中,只要能够双赢,并没有危害他人、社会、公共利益,略带一些偏颇亦可。


老子 no2,老子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鼻祖,被后人称为亚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