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络择偶,通心是关键

(2010-05-08 22:13:22)
标签:

婚姻

择偶

网络

交往

约翰·奈斯比特

杂谈

分类: 通心

可以说,互联网正在把人类、交流、交往的机会逐渐扩展到极端,把交流、交往的成本减少到最低。正是由于如此,也就使人类在交流、交往上自身的问题更加突显出来。以前人类交流、交往的发展,主要是靠外在物质的工具的改进,例如,书籍、印刷术的出现,各种交通工具、通讯工具、传播工具等的改进。

当互联网出现后,外在物质工具的改进已经达到一个顶峰,人类交流、交往的继续发展目前面临一个瓶颈,这个瓶颈就是人类自身交流、交往能力的提升,也就是说,人类自身素质的提升。

从著名的木桶理论来看,如果把人类交往质量看成是一个由多块木板构成的一个木桶,这些木板是决定人类交往质量的各种因素组成,包括物质条件、技术、人类的需要满足水平、人类自身的交往能力等等。不同的木板长短高低各不同,就当前来说,人类自身的交往能力应该是其中的最低一块板。

我们可以把通心力看成是人类交往能力的核心。

当网络提供的机会走到极端,再也无能为力之时,正是心理学家应该大展身手之时。

人类交往的目的,体现在对各种需要满足的追求。其中之一,是达成亲密关系,享受亲密关系。约翰·奈斯比特曾经说,高技术应该有高感情(High Touch)来补充,其深层次的含义也在这里。

    那么,就达成和享受亲密关系来说,互联网和通心力各自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择偶,来看这个问题。互联网在择偶的机会上已经显示了很大的威力。在理论上,通过互联网,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在短时间内完成必要的筛选过程。但如果不具备通心力,我们却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

1、我们无法准确地判断对方的情况。

2、我们已经瞄准了对象,但很难顺利沟通。

3、由于在互联网有一定虚拟的成分,大家常常隐瞒一些东西,使沟通又多一些困难。甚至欺骗不时发生。

4、有的人在两性关系上有心理情结,例如,总是想吸引更多异性,却不在与异性交往的深度上下功夫,互联网有可能助长、强化他们的这种情结。使他们更加远离幸福感。

实际上,目前利用互联网进行择偶的各种公司、服务有很多,但成功地使当事人找到合适的另外一半的比例未必理想。有好些想通过互联网在解决择偶的人,经过不少周折,仍然是单身。

当然,通过互联网择偶,也不乏成功的例子,而这些例子恰巧说明,在已经有了互联网的情况下,成功的关键是当事人的通心力。

例如,中央十频道播放了一个节目,一位83岁的男退休教授利用网络找到了一个58岁的女退休医生。整个过程时间很短,结果双方都非常满意。

已经83岁了,择偶应该说比较困难,为什么他能够顺利地、成功地完成此事呢?

成功的原因,当然首先是由于有互联网这一先进的工具。但同样有这样先进的工具,许多人没有成功,为什么他却成功了呢?从电视节目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他具有良好的通心力。例如,我们看到,在这一过程中,退休教授非常善于沟通,他善于在对方需要的基础上展示和表达自己,在关键时刻打消对方的顾虑,使双方感情不断深化。

互联网本身只能够增加交往的机会、减低交往的成本,并不能够直接提高交往的质量。交往的质量、有效性等取决于人们的通心力。如果通心力没有跟上,互联网也起不了作用。通过互联网的择偶成功率不理想的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够很好利用这一形式。机会多了,利用机会的能力却没有同步增加。用约翰·奈斯比特曾经的话来说:“高技术”没有得到“高感情”的补充。另外,高技术产生的机会,不仅不能够使人的状态向“高感情”的方向发展,反而可能变得更糟糕。例如,面对互联网,有的人择偶容易迷失自我,有的人择偶就像猴子扳包谷,扳一个,丢一个。

人际关系产生的幸福感主要不是取决于交往的机会,而是人们交往的状态。在缺乏通心的情况下,人类的交流和交往再容易、再多,也不能够使人们有幸福感。交流、交往机会无限多,如果不能够通心,其交流、交往的效果却会等于零,甚至有负作用。

人类交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从人类自身来看,就是缺乏通心的能力。或者说,是人类通心力的潜能还没有被普遍开发出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